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北窗讀詩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遠祖春秋越國大夫范蠡,先祖唐朝宰相范履冰,高祖曾任麗水縣丞,曾祖和祖父都在吳越任職,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他在父親任職的掌書記官舍呱呱墜地。
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雖然出生仕宦之家,可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寒門,因為,他出生尚未過百天,父親就與世長辭,家貧無以為繼,母親只好帶著襁褓中的他改嫁。
繼父是淄州長史朱文翰,他亦改為朱姓,取名朱說,朱家生活富裕,但他為了勵志,少年時常去寺廟寄宿苦讀,每天只以稀粥咸菜佐飯,生活雖然清苦,但讀書充滿樂趣。
23歲那年,范仲淹偶然得知自己家世的秘密,深感震驚和愧疚,于是決定辭母遠游,徒步前往南京應天府書院求學,彼時他的隨身之物除了書籍,就只有一張琴,一把劍。
應天府書院又名南都學舍,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有豐富的藏書,和眾多志同道合的優秀學子,最重要的一點,此書院免費,這對經濟拮據的范仲淹可是求之不得。
和在寺廟劃粥割齏一樣,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獨守清貧,刻苦攻讀,不舍晝夜,雖然身處逆境,猶向陽而生,從不怨天尤人,樂觀豁達,《睢陽學舍書懷》即作于此時。
白云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
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宋 范仲淹《睢陽學舍書懷》
簡譯:
看到天空中無所依賴的流云,不由得思緒萬千,那遙遠得不可及的汴京城,此時此刻,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在皇家宮苑吹奏洞簫?
盡管世路艱難,遭遇諸多不幸,但我也絕不會唱著“鳳兮鳳兮”,生出遁世歸隱之念,雖才華微薄,但也能像張華那樣寫出《鷦鷯賦》。
我希望如顏回那般,雖身處貧窮也泰然處之,不因貧窮而改變志向樂趣,能遇到像鐘子期那樣的知音,這樣就會消解辛苦求學的遺憾。
只要是上天沒有來使者讓禮儀斯文消失,就有來日可期,那么,我這棵生長在澗底的小松樹,又何必埋怨那些生長在山頂的苗木呢?
賞析:
睢陽學舍就是應天府書院,又叫睢陽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北宋都城汴梁,商丘改成應天府,所以睢陽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
睢陽學舍抒懷就是在書舍抒發自己的情懷、理想、志向和抱負,即是逆境中的奮發圖強,也是豁達進取的信念,是自我激勵的自信樂觀。
首聯寫苦悶,頷聯寫面對困難時的堅韌和樂觀,頸聯寫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尾聯寫廣闊的心胸以及遠大的志向,蘊含深刻,飽含哲理。
白云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
商丘距離汴京不過百里之遙,可是,彼時,范仲淹還是一個莘莘學子,尚參加科考,就像天空中的流云那般,雖隨意自在,卻深感無奈。
就像長安三萬里,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暗示著仕途的遙遠,和志向難以實現的苦悶,對于范仲淹來講,科考這條路,道阻且長。
彼時,范仲淹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可是,前路漫漫,他并不確定此路是坦途還是逆旅,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學,能否為安邦濟世之用。
“白云”暗喻自己,“無賴”指無所依賴,“帝鄉”指汴京,皇帝居住的地方,“漢苑”即皇家宮苑,“洞簫”是樂器,發音清幽凄婉。
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幼年失孤,生計艱難,隨母遠嫁,雖然不愁吃穿,但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日子并不好過,而今獨自求學異鄉,范仲淹的人生路布滿荊棘。
昔日,孔子周游列國,渴望才得其用,楚國狂士接輿曾以鳳凰作歌,勸其避世,說“鳳兮鳳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范仲淹引用此典,即表示盡管世路艱難、遭遇諸多不幸,但不會像接輿勸孔子那樣生出遁世歸隱之念,這是他積極入世迎難而上的勇氣。
晉代學者張華初出茅廬,籍籍無名,并不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而是作《鷦鷯賦》以自寄,阮籍見其文,贊嘆不已,盛贊他有“王佐之才”。
范仲淹借張華故事,書寫自己志向,自謙稱自己雖然才華微博,但仍能像張華那樣以詩自遣,這是深刻在骨子里的自信,總會有所作為。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
顏子即顏回,學富五車,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他天賦聰穎,好學不倦,一生追隨孔子,后世尊其“復圣”。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竹籃盛飯,葫蘆喝水,顏回居陋巷,雖生活清苦,但卻不改樂道的志趣。
孔子贊其賢,后世以其比喻安貧樂道,此聯中范仲淹以顏回自比,表明自己即使生活貧困,也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并堅守內心的信念。
彼時一位同窗見范仲淹常年食粥,便送一些美食與他,可直到放壞了,他也沒動一口,同窗不解,他長揖致謝,直言怕自己忘了初心。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一讀就是五年,從春到夏,經秋歷冬,挑燈夜讀,聞雞起舞,枯燥的學院生活,有人叫苦連天,他卻是樂在其中。
“琴遇鐘君”是引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鐘君”即是鐘子期,他雖為一介樵夫,但卻精通音律,懂得俞伯牙指尖彈奏出的旋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范仲淹幼年失孤,隨母改嫁,遠離家鄉,也無故友親朋,所以他也可渴望遇到子期那樣的知音,得到理解和賞識。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周文王是周朝的第一位帝王,他禮賢下士,重視人才,以仁政治國,以民為本,關愛百姓,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演繹的《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孔子對周文王推崇備至,贊為“三代之英”。
彼時,孔子受困衛國匡地,堅定地說,如果老天不喪失“文”,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呢?孔子認為,是他繼承了周文王的禮樂制度。
所以,后世就以“斯文”指儒者或者文人,也代表文化和正義,“未傷斯文”比喻文雅猶存,故范仲淹堅守信念,對未來充滿信心。
“澗松”即澗底松,喻詩人自己,“山苗”指山頂初生的草木,喻世襲高位的 庸才,出自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家道中落,范仲淹沒有背景,雖有松之高潔和滿腹經綸,但卻位卑,這是彼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但他并不自卑,也沒有妄自菲薄。
因為,他有堅守本心的豁達,對自己的才華和品德充滿自信,以天下為己任,是他奮斗的目標,不怨天尤人,不抱怨命運的不公。
尾聯是是情感的升華,展現了范仲淹廣闊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深化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強調了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性。
?后記:
這首《睢陽學舍抒懷》作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即他在書院苦學的第四年,彼時的他已深諳儒家經典,有了胸懷天下的擔當。
“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翌年春,27歲的范仲淹通過進士考試,順利地進入仕途,接來老母,恢復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此,范仲淹開啟了長達四十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從政生涯,成為一帶名臣,和著名的文學家。
這首《睢陽學舍抒懷》,從孤獨苦悶到積極樂觀,再到堅定豁達,是范仲淹積極進取精神的寫照,并成為后世學子立志向學的典范。#優質創作者專屬激勵活動#
參考文獻:
《范文正文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