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淺析《羅生門》的“熱詞效應”與影響力
□盧江良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素有“日本文壇的鬼才”之稱,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后人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出生于1892年的他,自1912年1月創作《大川之水》起,至1927年7月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殺前一天完稿《續西方人》,在短短的15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148篇小說,代表作有《羅生門》《鼻子》《阿富的貞操》《煙草與魔鬼》《玄鶴山房》《橘子》《沼澤地》《竹林中》《河童》《某傻子的一生》等,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是短篇小說《羅生門》。
《羅生門》創作于1915年,據說當時的芥川龍之介正失戀中,在悲觀厭世情緒的驅使下,將目光投向了古典題材。這篇小說的情節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講述了戰爭年代的某天薄暮時分,有一位被主人趕出門的仆人,來到一個叫做“羅生門”的堆滿死尸的地方躲雨,正當他在“做強盜”還是“被餓死”之間糾結時,偶遇了一位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衣衫襤褸的老婦人。于是,走投無路的他,為了生存邪惡頓生,剝下老婦人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從此,再也沒人見到過他了。
應該說,這篇以歷史題材創作的小說,盡管反映了一個天災人禍橫行、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亂世,批判了“雖然我很可惡,但是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的惡亦是可以原諒的”這種“利己主義”的思維模式,一方面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現實的丑惡,另一方面對人性本質提出了懷疑和對“要道德、良知還是要生存、活命”這種倫理進行了拷問。但整體上情節簡單、主題直露,其藝術性與思想性與后來創作的《鼻子》《竹林中》《河童》《某傻子的一生》等相比都有著一定的差距。
就連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拍攝的《羅生門》,雖然與這篇小說同名,但實際上只選取了它的場景作為背景和保留了仆人這個角色,其情節則主要取自芥川龍之介的另一部短篇小說《竹林中》。比《羅生門》遲六年創作的《竹林中》,同樣取材于《今昔物語》,通過多個角色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復雜且多角度的故事。然而,相對于《羅生門》,《竹林中》不僅更豐富地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與道德判斷的復雜性,還更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堪稱為芥川龍之介歷史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可同樣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既然《竹林中》比《羅生門》具有深遠的文學價值和哲學思考,那么“走紅”的為什么偏偏是《羅生門》呢?這顯然牽涉到了關于文藝作品“命運”的話題。其實,每一部文藝作品,有著各自的“命”與“運”。像《竹林中》和《羅生門》這兩篇小說,均由芥川龍之介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命”是相同的,但它們的“運”,鑒于創作時間與流傳方式的不同,也就存在了明顯的差異。《羅生門》之所以比《竹林中》“著名”,或許是因為它相對比較幸運吧!
確實,《羅生門》能在中國(國外的情況不清楚)如此“走紅”,無疑跟“羅生門”這個“熱詞”息息相關。據悉,“羅生門”一詞,出自日語,原稱“羅城門”,意為“人世與地獄之界門”,延伸為“事實與假象之別”。通常,事件的當事人各執一詞,事實真相撲朔迷離,最終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與反復時,便被稱為“XX羅生門事件”。至于這個詞,何時在中國“變熱”?由于資料的缺失,筆者無法悉知。但其衍生和流行,據相關資料記載,與《羅生門》這篇小說以及黑澤明拍攝的同名電影密不可分。
追根溯源,一、作者極其偏愛這篇小說,不僅將篇名作為首部短篇小說集的書名,還是唯一被收錄其中的以“柳川隆之介”為筆名發表的作品;二、這篇小說系芥川龍之介作品中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兩篇之一,時間是20世紀20年代,譯者為魯迅先生;三、早在1950年,同名電影在日本首映,之后在全球多個國家(包括中國)上映,并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四、這篇小說的寓意正好切合社會上某類現象。綜上所述,使“羅生門”成了新聞報道與日常生活中的熱詞,極大地助推了這篇小說的影響力。
2024.9.27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