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天寒地凍中襲一身風雪而歸,因那一聲犬吠,縱是柴門荊扉也滿心歡喜。
“妻孥侯我至,明燈共蔬飯”,雖是茅屋陋舍粗茶淡飯,但有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就最溫暖的人間煙火。
能令奔波的旅人感到溫暖和慰藉的,永遠是家和親情,無論離開多久,出走多遠,家都是最溫暖的港灣。
那年元好問六十一歲,雪阻歸途,借宿客棧,長夜漫漫,思念家中親人,寫下感人至深的七絕《客意》。
雪屋燈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見歸途。
山間兒女應相望,十月初旬得到無?——金 元好問《客意》
簡譯:
積雪映窗,青燈孤枕,旅居之人長夜難寐,望眼欲穿,那歸家的旅途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家鄉山居的兒女,應該也急切地盼望我歸來,也許還在燈下談論著:十月中旬能到家嗎?
賞析: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被元兵羈押六年之久的元好問,毅然婉拒耶律楚材的邀請,回到闊別許久的故鄉。
“重崗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回鄉后的元好問,在其外祖父家的東園結廬而居,遠離俗世,詩書耕讀。
“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后長松”,此后近二十年,元好問不再出仕,悠然自得地過著自己喜歡的田園生活。
隱居故里,交友游歷,教導兒孫,潛心編纂,寫書著述,前半生滿場風華,后半生恬淡寧靜,元好問很是知足。
作《客意》時,元好問六十一歲,花甲之年,夜宿客棧,獨對孤燈,越發思念家中溫暖的燈火,于是寫下此詩。
“客意”就是旅居中的心情,公元1250年秋,元好問前往順天(河北保定)探望好友張柔,初冬返鄉,途中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雖是初冬時節,可北方的冬天來得早,幾場雪過后,就是天寒地凍的天氣,這對行旅之人極為不利,況且這還是一趟漫長的旅途。
這一夜,詩人借宿客棧,獨對孤燈,輾轉難寐,積雪映窗,更顯凄清寒冷,雪阻歸途,長路漫漫,使得詩人的歸心更加地急切。
就有了前兩句的“雪屋燈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見歸途”,“了了”是很清楚的樣子,歸途的路線很清晰,家中親人的面容很清晰。
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特別是彼時的元好問,對家的感覺,更是別有一番滋味,遲暮之年,唯有家才是其真正的歸宿。
因為歸心似箭,所以對歸程了如指掌,他多么希望,彼時,自己就在家中 ,與親人團團圍坐,訴說一路的見聞和感受,以及思念。
穿過暗夜,他仿佛看到家中的孩子們,正站在家門前,望眼欲穿地盼望著自己歸來,還在燈下掐指計算:十月中旬父親能到家嗎?
“山間兒女應相望,十月初旬得到無?”,元好問詩中最后這兩句,頗有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詩中的況味。
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多么溫馨的場面,可惜,缺了遠行在外的自己,但是,家中的親人也一定在思念自己,計算著什么時候到家。
全詩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雕飾,但是,就是這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把思鄉之情,和對家庭溫暖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后記:
元好問在七個月大的時候,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叔父待其如親生一般,不僅給予他家的溫暖,還令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是到了金朝末年,元好問的家鄉被蒙古占領,哥哥遇難,詩人也流寓在外,有家難歸,久試不第,他的心情格外沉痛。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彼時,元好問客居他鄉華發早生,那首《秋懷》既是其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三十五歲那年,元好問入仕做了國史院編修官,獨在異鄉為異客,無關乎繁華。
“男兒行處是,莫要論窮通”,兜兜轉轉,遲暮之年的元好問,不在計較榮辱得失,他甘愿作一介遺民,從此隱居故里。
“醒來明月,醉后清風”,那座遠離塵世的小村落,最終成為元好問理想的卜居之地,從此有了心心念念牽掛的親情。
“山間兒女應相望,十月初旬得到無?”,這首七言絕句《客意》,既是元好問彼時最樸實的心愿,家人圍坐,燈火可親。
參考文獻:
《元遺山先生全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