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FEI'S TALK
“統治者是掌握網絡暴力的人。”
——韓炳哲
1.
2024的國慶檔影評區,竟是被一坨坨“屎尿屁”給占領了。反諷的是,這堆喊著“屎尿屁”在網絡上“誅殺”異己的人,卻又個個自以為有品位、有文化、有見識,高人一等。
這幾日,電影《749局》和導演陸川遭遇到了激烈的“網暴式攻擊”。其中雖也有正常、理性的批評之聲,但卻被淹沒在一片“群情激昂”的“屎尿屁”聲之中。
更有甚者,我在小某書上已經刷到多篇帖子,當事人控訴自己因為夸了749——甚至只是說了句還行、沒那么爛,就被人追著罵。而且,罵得十分難聽。以至于被網暴者、還有不少路人,紛紛懷疑這是否一場“有組織的攻擊”。
向上滑動 閱覽更多圖片
一部電影拍得好不好,每個人都有自由評價的權力。贊美自由,批評也自由。但正常的理性批評和情緒性的謾罵攻擊是有差別的;而“組團”式的圍追堵截意見“異己者”,那已經是赤裸裸的霸凌和網暴了。
我當然知道這些網絡暴力在社交媒體時代是多么“尋常”,可我還是要說:這種“尋常”,不該被視為“正常”。
前段時間剛讀了韓炳哲的《在群眾: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備注:他更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倦怠社會》。)他有幾個觀察特別精準:
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尊重,沒有保持距離的激情,那它將變成一個丑聞社會。
如今隨處肆虐的網絡暴力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互相尊重的社會里。
而尊重,恰恰是公眾性的基石。尊重消退,公眾性也就傾塌了。
2.
國慶檔的電影我也看了三部,依次是《749局》、《浴火之路》、《志愿軍2:存亡之戰》。
我很疑惑的是什么呢?前段時間的央視熱播劇《凡人歌》,都大結局了也遲遲沒在豆瓣開分,可10月1日才剛過,上述三部影片就在2號急急開分了。《749局》開分5(現在已掉到4.6),《浴火之路》開分6.5(現已為6.4),《志愿軍2》開分7.5。兩天過去,影片的單日票房數據排名和豆瓣評分排名對齊了。
我不禁想問:這豆瓣開分的“時間點”到底是怎么定的?還是說沒有“標準”?又或者,這其實也可以是一門“生意”?因為,它有左右票房和收視的影響力。
坦率講,我看完《志愿軍2》后竟然上了7.5(現已掉到7.2),還是很意外。再看看高贊評論,我會認為很多觀眾給出高分,可能更多是出于對志愿軍英雄本身的敬意和情感、出于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而影片在刻畫犧牲和煽情上,的確做到位了,我自己觀影時也有幾次流下了淚水。
但是,是否流淚從來不是我衡量一部作品優劣的依據。因為,對于影視作品而言,煽情其實是最簡單的技術之一。對,是技術,而非藝術。
當我看到開頭沒多久朱一龍就獨自揮舞著紅旗描繪我大好河山,那段戲的處理,從情節到布景到人物表演方式,都非常樣板戲化。我嘆了一口氣,這早已被文藝屆給批判摒棄的“樣板戲風”,居然在今天被陳凱歌以如此方式給“致敬(搬運)”了?是啊,如今的陳凱歌早不是當年拍《黃土地》、《孩子王》的陳凱歌了。猶記得《孩子王》里謝園老師告誡孩子們的那句臺詞:“今后什么都不要抄了,字典也不要抄。”那個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陳凱歌,早已不再。
我在《志愿軍2》中看到的,更多是一位“慈父”。因為是慈父,所以多給兒子加了些戲,尤其以英雄戲為主。陳飛宇雖然在演員排序表上不如朱一龍張子楓辛柏青,可戲份卻十分之多之搶眼。這位“打不死的阿瑟”,在戰場上身手利落得讓我以為在看槍戰動作片,很是串場。
但就算我能理解慈父對兒子這抑制不住的關懷欲,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一名如此資深的導演,會如此輕率地處理沉痛的戰爭創傷。陳飛宇扮演的孫醒,在炮火中身心均遭受重創,親眼目睹了惡戰之后全軍覆沒的慘烈、殘酷與悲壯。這樣的戰爭傷兵,就算身體幸存了,可他難道沒有一點戰后心理綜合癥(PTSD)?戰友給他念一篇戰事報道和陣亡戰友名單,就輕易地喚醒記憶并身心恢復如初滿格戰斗力?我們的志愿軍英雄之所以偉大,那是因為他們都是以血肉之軀抵御鋼炮坦克的人,而不是神,對嗎?
3.
至于說《749局》,它固然有它的不足和bug,不少批評也確有其合理性,尤其你放在世界電影版圖中來看,它與一流制作仍有不小差距。但我個人也會認為:放在國產科幻電影序列里,它是一部至少及格的電影,相比于陸川的前作《九層妖塔》有了很大進步。我誠實的觀影反應就是:2小時不出戲,一路緊張地追完了。我1號看的那場是滿場,未見一人中途退場,映后更未聽聞任何罵聲。
我也問了我身邊多位看過的朋友,他們不是資深影迷就是資深媒體人,反應都是:問題當然有,但也實在談不上“超級爛片”。不理解怎么就被噴成這樣了。
我完全尊重那些出于自己個人自由意愿給749打低分的觀眾,我只是反對網暴式羞辱式的攻擊以及那種被人為操控的低分。Anyway,下面聊的是我個人觀后,不喜勿噴。
《749局》和《志愿軍》其實十分適合對照起來看。兩部電影的主題都與英雄、犧牲有關。在《志愿軍》里,志愿軍們為人民為祖國(為集體)英勇犧牲的精神從何而來,是無需鋪墊、更無需解釋的。除了一個士兵角色在炮火之下臨陣害怕過(但到了第二集,他就成功克服了他自己,從凡人變身英雄,壯烈犧牲),其余所有主要角色,個個都被刻畫成為了集體犧牲不帶任何猶疑畏懼的“必然性”英雄、“主動型”英雄。
而749里的馬山,卻是個“偶然性”英雄、“被動型”英雄。秘密軍事機構749局,是個科研機構,異能兒童的培訓機構,也是個紀律嚴明的規訓機構。但馬山卻是個不愿被規訓的孩子。“為人民為國家為世界(集體)而戰”,在他這里并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也無法說服湊效。19歲的他,需要的是退回到“個人”的立場去理解去思考去選擇。大的概念對他是空泛的,但是他叔他嬸、他朋友,對他是具體而實在的,是真正能觸發、喚醒他的。
所以,“志愿軍”背負的是傳統的中國式英雄大局觀;今天的“馬山”卻是基于家人親朋(個體)出發的英雄犧牲觀。從推崇贊美個人理應無條件地為國家集體犧牲,強化這種正當性,到強調個人可以只是基于自己的親人朋友出發,“被動地”而非“主動地"成為拯救人民和國家的英雄,且不論其它,這至少代表了一種價值觀的多元化。而世界需要多元化,需要差異性。這種最樸素的個人化情感,非常human,也同樣值得肯定和尊敬。
故而,放到大陸的英雄電影版圖來看,一個“被動型”英雄的誕生,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4.
《749局》宣傳海報上有一個slogan,“生而不同,敢為不同。”看上去,這是一句老套的雞湯,可你看看如今的網絡上:在一片對749的攻擊謾罵聲中,一個人只是因為說了句“749好看”都要被追著罵。現實,就這么明晃晃地照進了電影。
電影中,長著小翅膀的童年馬山,生而不同,卻并不敢與眾不同。因為伴隨“異類”身份而來的,是同伴持久的霸凌。霸凌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你與我們不同。馬山想要的,是消融個性,融入群體,在集體中尋找接納和歸屬感,獲得安全感。“敢為不同”,需要的恰恰是成為個體的勇氣。
所以,生而不同,敢為不同,看似老套,卻并不過時。它也許從概念上不夠出新,但你又不得不說,它依然在我們社會中非常稀缺。這是749的悲哀、馬山的無奈,還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5.
在對749的一片網暴式謾罵聲里,也不乏一些所謂大V的聲音。言語之間充滿了憤怒的情緒,極盡嘲諷和挖苦。果然,社交媒體是煽動情緒和沖動的媒介。也如韓炳哲所言:憤怒的浪潮在調動和捆綁注意力方面是十分高效的。
所以,每一句情緒高亢的言語背后其實都寫著一個詞:快來看我!
但是,也正如韓炳哲所言:
憤怒的浪潮并不適合于構建公共話語和公共空間。
憤怒社會是一個丑聞社會,它缺乏平和,缺少自制。憤怒的浪潮所特有的不順從、歇斯底里和難于駕馭,讓審慎的、實事求是的交流、對話、話語成為不可能。
所以,自制對于公眾性來說才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尊重和距離對于構建公共性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更強意義上的憤怒遠不止一種沖動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能力、能讓現有的狀態中斷,并且開始一種新的狀態,從而創造未來。
但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暴力,卻并沒有能力質疑現有的權力關系,它的目標只是個人——詆毀個人,攻擊個人。
而遺憾的是,在今天,誰掌握了網絡暴力,誰就能成為BIG Boss。
謝謝閱讀。也歡迎看過國慶檔的朋友不受輿論干擾地聊聊你真實的觀后感。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