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這首重陽佳作,出道即是巔峰。把深厚的情感融入詩中,每當重陽節來臨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起這首詩。
不要只是到節日的時候才想起家人,平時也要多給父母一些關愛。時間總是過的太快了,我們回家的時候突然發現母親老了,臉上多了皺紋,頭發花白,走路踉踉蹌蹌。小時候我們總是想離開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我們離開了,自己做了父母,工作忙不能常常回家,我們才開始后悔再也回不到從前。父母不會傾訴,我們更應該溫情陪伴。
今天在重陽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小編推薦幾本如何正確面對衰老的書。
1:《從容的告別:如何面對終將到來的衰老與死亡》
內容簡介:在中國,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瀕死搶救案例,人們一生75%的醫療費用都花在了最后的無效治療上,有時甚至會為延續親人幾天的生命而傾家蕩產。作為幸福指數的核心指標之一,中國的死亡質量卻在世界排名極低。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因為醫生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治療病人,永不放棄,放棄就意味著失敗;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屬背負了巨大的情感壓力,覺得即使傾家蕩產,也不可輕易放棄親人,放棄就意味著不愛、不孝。而此時,病人自身已經喪失了決策能力。結果就是,人們的死亡已經被過度醫療化了,這不僅給當事人及其親屬帶來了折磨,還導致了醫療資源的過度消耗。
要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就需要對自己的臨終負責,清楚地思考如何面對不可逆轉的衰老與死亡,如何告別人世,補上人生重要的一課。 當然,要改變這一點,除了個人,還需要我們的社會以及醫療系統共同努力。
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應該擁有理智的觀主義,而不是虛假的樂觀主義。年齡不一定能決定存活率,但是不要忽略年齡的明顯影響。
書中呈現出有關衰老與死亡的故事,告訴我們衰老注定無法避免。衰老也面臨著理解和接受。
2:《無人返回之路》
內容簡介:正因為死亡無所不在,所以死亡無疑成了與人的悲傷、痛苦、哀嚎、永恒的分離聯結最為緊密的一件事,總是讓人心生畏懼。
但同時死亡對萬物生靈又是絕對公平的,它不因貧富、美丑、胖瘦的差異而有絲毫的改變。而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死亡以及想象中的來生的感情和態度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本書作者斯佩爾曼參考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從各個角度對西方傳統中關于死亡和瀕死的觀點進行了解讀,探討了人類是如何理解和面對生命的消失的,以幫助我們深刻了解史前人類對待死亡的態度。
他還追溯了千百萬年來導致人類死亡的各種方式,既包括導致死亡的原因,也包括對于致人死亡的種種行為的看法。
另外,他還基于西方偉大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從宗教和世俗-科學的觀點對三種認識死亡意義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也為當代有關臨終問題的爭論——尤其是為長壽和生命質量之間的對立沖突提供了更為宏大的語境,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啟發意義。
3:《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個迷思》
內容簡介: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從這個社會中所獲得的與衰老和老年人有關的絕大部分信息,對大多數人來說都絕非事實。借助最新的研究與科學證據,這本書驅散了無數迷思、誤解,不管是“反老化”的,還是“親老化”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有關生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了就不再有性生活了,老年女性不關心自己的外表;
有關心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年人不能或不愿學習新事物,如計算機技術,他們寧可使用古董手機也不愿用智能手機;
有關自我整合的迷思——比如,老年人都是疑病癥患者,整天“這兒疼那兒癢”;老了就不再有夢想與希望了;
有關晚年生活的迷思——比如,退休會令人抑郁;手足之情在整個人生中都是不變的;
有關臨終與喪失的迷思——比如,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不太容易自殺;老年人是所有人群中最害怕死亡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探討了與衰老和老年人有關的常見刻板印象的產生與發展根源,并突出強調了我們那些未經檢測的想法所具有的強烈副作用——如果我們把這些迷思當作事實,可能會帶來哪些嚴重的危害。本書旨在幫助你在增長見聞的同時,在正確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人生決定。
年年逢重陽,歲歲皆安康,愿天下父母,福壽康寧,平安度春秋!
期待你的蛻變
讓我們一起攜手,彼此見證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