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媒體報道的一則新聞,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四川廣元的一位網友發視頻稱,自己的母親在廣元市中醫院做手術,結果人躺在手術室準備手術時,卻出來一位醫生讓家屬交3000元,并且不要轉賬,只收現金。
因為母親已經推進手術室中,該網友只好按照醫生的要求,交了3000元現金,以保證手術能正常進行。
該網友將這筆錢稱作“醫生索要的紅包”,視頻發出后,被媒體轉載報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院方隨后也作出聲明稱:“高度重視,這件事一定要嚴肅處理。”
網友熱議
網友對此卻看法不一。
有人表示:
要嚴肅處理私下要紅包的醫生,在生死關頭要家屬給錢才施救,有違醫德,違反相關規定。
但更多的網友,則認為這個視頻掐頭去尾,并表示醫院收“飛刀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除了收的時間點有點怪,如果是飛刀專家費的話那沒啥,飛刀這種事情關鍵時候是救命的,而且花同樣的錢去專家所在的醫院,你還不一定排的上隊。
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爭議,是因為收費的時間點卡在了馬上做手術的前夕,而且還只收現金,很難不讓大家有所猜忌。
該網友的視頻中,也提到醫生索要的是“專家費”。這個“專家費”,很可能就是行話所說的“飛刀費”。
但這起事件中,醫生收取的是不是“飛刀費”,還需要相關部門跟進調查。
如果是經過事先溝通的“飛刀費”,那就不要過河拆橋,做完手術反咬一口,害了當地其他病人。如果是醫生索要紅包,單純是中途加價,那肯定要嚴肅處理,醫師資格證注銷都沒有問題。
什么是“飛刀費”
所謂“飛刀費”,其實就是專家“跨區域手術”的費用。
是本院從別家醫院請專家來做手術,并為其支付一定報酬,而這個錢是需要患者掏的,所以請“飛刀”時,肯定要先和患者及其家屬商量,同意之后才會收錢。
“飛刀”形成并發展的原因很復雜,很多專家也不全是為了錢去當“飛刀”,不少是因為礙于“人情世故”而四處奔走做手術。
對于“飛刀費”,其實很難評價其對錯。
如果不從外地請專家過來,那么患者只能自行去專家所在城市就診,期間產生的費用和成本,可能并不比“飛刀費”少。
其實早在2021年時,“飛刀費”就曾引起過網友熱議。
2021年9月,河北衡水武邑縣醫院曝出“病人躺手術臺后被收專家費”的事情。
后經當地衛健局調查,認為外地專家跨區域手術是通行做法,收取現金的做法合理合規,判定醫院不存在過錯行為,屬于溝通不到位產生的誤會。
其實醫院所收的“飛刀費”是給專家的,不但不能為本院創收,反而還對本院及其醫生有一定的聲譽風險。
這種事一旦被媒體曝光,“飛刀”很可能會取消與該醫院的合作,而這對專家沒有任何損失,畢竟等著做手術的患者一大堆。但對患者來說,等于少了一種選擇,多了不少擔憂。
說白了,“飛刀”就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專家集中在大城市而產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
回到文章開頭的新聞,如何避免出現這種矛盾產生呢?
提前兩天下個知情同意書啥的,讓家屬簽收,以證明確實協商過相關費用,并不是臨時加錢。也許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這種誤會。
各位小伙伴,你們覺得收取“飛刀費”合理嗎?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