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醫生--何立麗
中醫認為,肝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調暢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膽汁的分泌排泄、男女排精排卵行經及情志活動(保持心情開朗愉悅使人心境平和)等生命活動。
可能是基于對血竇和門靜脈的解剖,中醫將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等功能賦予給肝臟認為肝血可以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輸布到全身各形體官竅,養筋、爪、目等,以維持這些組織結構的正常功能。肝血使筋運動靈活有力,能耐受疲勞,病則運動能力減退:“爪為筋之余”,指甲是筋的延伸,肝血使爪甲堅韌,紅潤光澤,若肝血不足,則爪甲薄脆色枯,甚至變形;肝經連接眼目,肝血上注,通過化為眼淚的形式潤澤眼球,保護眼睛,則能視物,辨別顏色,肝血不足則兩目干澀視物不清、眩暈甚至目珠疼痛,收斂不及,則迎風落淚。
筋與爪更多是對血功能的描述,可能與作為臟腑器官的肝關系不大,治療中也較多使用歸肝經的藥物而有效。開竅于目,則可能與吃動物的肝臟和一些青色植物含有維生素A有關。
肝維持人體各部分血量的相對恒定,在隨著活動量、情緒等因素變化時,又會出現相應調整。肝陰主凝斂,肝陽受涵其中,發揮凝血作用,固攝而防止出血。肝血又是肝氣沖和暢達的基礎,若肝血不足,也會導致肝氣化生不足,疏泄不及。肝血充足則魂有所舍而不妄行游離。否則血不養魂,則魂不守舍,則失眠多夢,甚至出現夢魘、夢游、夢囈和幻覺等。尤其在女性,肝血充足被認為是月經的來源之一,肝氣可按一定周期節律,推動肝血流入沖脈,血海充盈則月經按時來潮。若肝血不足,則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故說:“女子以肝為先天”,這可以認為與現代醫學發現的雌激素在肝臟滅活相關。
被總結為“剛強躁急”。肝氣的運動方向是向上向外,升騰發散。這是肝能疏泄的基礎。肝病多見陽亢、火旺,辨證為肝氣上逆、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癥狀多眩暈、面赤、煩躁易怒、抽搐甚至角弓反張。大怒或郁怒不解,又會傷肝。治療需要瀉肝火,以柔克剛。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傷及其他臟器官,故稱“五臟之賊”。這些病癥多在春季多見,或在春季加重,故稱“與春氣相通應”。
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概念的錯誤擴大化,比如肝病未期有肝性腦病,會出現撲翼樣震顫等“生風”的征兆,也會出現一些神志情志改變。但并不是所有的此類癥狀都可以通過治肝好轉,也未必都和肝臟的功能改變有關,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臨床上要實事求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