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177 7783 7701/編輯】的文章,如有問題可聯系作者
焦慮要治好的前提是什么?如果說把焦慮當成像三高那樣的話,一直用藥物維持著,那也別想好了。
有的人,與焦慮斗爭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藥物成了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沒人的時候或是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就總會問自己:“這藥,真的能停嗎?停了之后,會不會又回到那個焦慮的時候?
那為什么說這些藥物吃上后就很難停,而且復發率也比較高?
這是因為藥物作用是補充并調節神經遞質的平衡,并不是直接提升大腦功能。大腦功能靠自己恢復十分困難,這導致復發率偏高。
當沒用藥的時候,之前保持的水平會下降失衡,癥狀壓制不住就會復發。
許多患者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誤區。病情加重時,就趕緊吃藥控制。服用幾周后,一旦癥狀有所緩解,就把藥停了。這種“假性好轉”往往誤導患者,誤以為是病情“全面康復”的標志。
然而,停藥后,抑郁與焦慮帶來的心煩意亂、心慌失眠、呼吸困難、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癥狀迅速回歸,形成惡性循環。這不僅促使身體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導致治療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還迫使患者不斷增加藥量,進一步加劇了藥物對身體的二次傷害,情況愈發嚴重。
要擺脫抑郁與焦慮的束縛,不僅要正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也要綜合治療,有效管理和控制病情,最終實現達到擺脫藥物依賴的目標。這不僅是治療的起點,也是追求的最終目的。
想控制病情還想有效減停藥物,得知道從以下兩方面出發:
一、患病時間長短
患病時間越短,服藥時間短,依賴性一般越小,藥物治療效果也更為顯著,有助于疾病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與緩解。通常在治療開始后的3個月內,病情能夠逐漸趨于穩定,隨后再通過3至6個月的鞏固治療,往往能夠實現病情的顯著好轉與恢復。
最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徹底,頻繁停藥或換藥,這不僅會加劇身體對藥物的依賴性,還可能使患者面臨終身用藥的風險。
二、綜合治療方法
在用藥初期,許多患者可能會因藥物的副作用,如嗜睡、體重增加、食欲不振等,而感到不適,進而盲目停藥。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導致藥物尚未充分發揮作用,身體尚未適應治療,一旦遭遇外界刺激,病情很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加重。
在這個階段,可能通過中藥介入的方法,目的在于緩解西藥帶來的不適癥狀,在中藥的加持下,西藥治表,中藥內調,雙管齊下,再逐漸減少、停用成癮性藥物。調節不良反應的同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