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勛認真翻閱中醫書籍
全國尋訪好中醫,近期我們在山東打聽到有位85歲的老中醫,行醫逾60年,退休后仍被當地人民醫院返聘,擅長治療各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幾年前,他受徒弟邀請再度出山,至今仍堅持坐診帶徒。滿懷著敬意,我們前往臨沂市郯城縣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蔡承勛。
上午正值8點鐘,在人群熙熙攘攘的紅花鎮上,坐落著一家藥店,蔡老先生已經坐在診桌前,準備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
蔡承勛老先生
老先生看病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要注意看病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拿感冒來說,它是受風寒引起的表癥,而如果病情深入到身體里面,那就是里癥了。還得分辨是寒癥還是熱癥,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就不一樣。
如果病人吃涼東西以后他又拉肚子又腹疼又怕冷,那這就受涼了,就是寒癥;如果他大便秘結,口干口苦,那就是里邊有熱,屬于熱癥。久病的人通常會變得虛弱,這是正氣受損的表現,稱為虛癥如四肢無力、少氣乏力等;而像疼痛、大便干燥、口渴等癥狀,就屬于實癥了。
“病人要是有腹疼的問題,您可以進行輕微的按摩,他要是感到疼感有所緩解,這就是一個虛證,如果你手往上一放,他感到不適,甚至把你的手打掉,這一定是實證。這個時候在去具體辯證是那個器官出了問題。如果要是咳嗽喘有痰,那都在肺部;如果是惡心嘔吐或者腹瀉,那是在胃腸道;如果他出現小便黃、口苦的癥狀,那很可能他在肝膽......”蔡老先生說道。
在蔡老先生看來,雖然中醫里病癥種類繁多,但真正能解決這些問題的醫生并不多。
▲蔡承勛和徒弟王成保
“我個人并不喜歡夸大其詞,說自己能治各種疑難雜癥。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專注于那些常見病和多發病,比如感冒后長期不愈的咳嗽、冠心病、腸胃病、肝膽問題,還有失眠和焦慮等,這些才是我們真正能幫到患者的。”
中醫里分為經方和時方兩大流派。蔡老先生傾向于經方,就是選藥要少而精,效果還要好。能不開的藥就不開,治病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所有癥狀就都會消失了。
在過去的從醫生涯里,蔡老先生遇到過很多肝膽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肝炎,有些會發展成肝硬化。
“我記得有一個病人,因為腹部疼痛來找到我,通過望診我發現他已經有了輕度腹水,但醫院的診斷一直是慢性胃炎。我讓他去做B超檢查,他起初很疑惑,認為自己是胃病為什么要查肝臟,但最終還是去了。結果查出是萎縮性肝癌,進一步確認是肝硬化。”
▲蔡承勛在村里為百姓看診
這個例子也讓蔡老深刻地認識到,中醫說的“治病必求其本”非常重要,無論病情大小,都要查清發病原因,才能對癥治療。
蔡老先生給病人抓藥有“三不”:沒有實證不開藥、絕不多開藥、絕不延藥期。
他的徒弟說:“蔡爺一開始來我這就說了,給定指標他就不干,他只看病不為賺錢。他總強調雖然我們也需要用錢來維持生活,但醫者絕不能坑人。”
治病不為賺錢,那是什么支撐耄耋之年的蔡承勛堅持每天來坐診帶徒呢?
蔡老說,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名醫生,從小跟在父親身后的他,耳濡目染下也踏上了學醫之路。父親的諄諄教誨讓他深刻銘記,將救死扶傷、善待病人的精神一直貫徹至今。
說到父親,蔡老不禁回憶到:父親生活在解放初期,那時各方面條件都相對落后,醫學領域也不例外。然而,父親卻潛心鉆研,致力于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幾乎都能治愈,因此在當地享有一方名醫的美譽,威信頗高。直到94歲去世時,當地村民還為他立了一塊功德碑,以歌頌他的貢獻。
▲蔡老父親的功德碑
蔡老在醫院工作二十年后轉至衛校任教。在教學期間,他嚴謹治學,發現了醫學名詞誤讀問題并發表指正論文。他研究了小兒腹瀉治療課題,針對喂藥困難問題提出了中藥六君子湯和外治法,相關論文獲學術認可,并在徐州醫學雜志等多刊發表。
在醫院當醫生時,他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視病人如親人,時刻關注其病情與生活。在學校當老師時,他嚴謹治學,以身作則,注重醫學理論與教育。不管是在就診室里還是三尺講臺前,他始終全力以赴,無私奉獻,將為人民服務做到極致。
▲蔡承勛曾在學校任教
現在,老先生正引領著徒弟王成保在中醫的道路上不斷學習和進步。他向年輕一代傳授心得,指出好醫生的三大要素:誠實正直、勤奮好學以及對待患者充滿關懷。他將自己一生的所學所悟無私地傳遞給更多年輕人,期望他們秉持著救死扶傷的醫者精神,解救更多飽受病痛的老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