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剛過,江蘇省新沂市高流鎮高東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一盞燈準時亮起。
燈下,65歲的衛生服務站醫生鄭建業微微仰頭,熟練地滴著眼藥水,準備迎接新一天的診療工作。案頭擺放著一摞紙張,密密麻麻寫滿了患者的病歷,金屬夾銹跡斑斑,泛著歲月留下的黃色。這是他扎根基層一線的第46個年頭,而白內障造成的視線模糊與強直性脊柱炎帶來的疼痛,是他每日必須闖過的第一道關。
鄭建業做著接診前的準備工作。(王穎 攝)
追溯自己與醫學的結緣,鄭建業說,這和他的父親有關。鄭建業的父親是一位老中醫,醫術高明,受到四鄰八鄉的愛戴。少年鄭建業常跟隨父親左右,看銀針輕捻,聞藥香氤氳。診室方寸之間,父親的望聞問切、辨證施治,都成了他最好的啟蒙。“這病該如何診治?該開什么方子?”聲聲探問間,岐黃之道的種子,早已悄然生根、抽枝吐翠。
1979年,19歲的鄭建業從衛校畢業,他毫不猶豫地回到高流鎮高東村衛生室工作,成為一名村醫。談起為什么會選擇基層,鄭建業認為與其說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是“順理成章”。“我的父親就是在基層工作,學醫之初我就想著學成以后回到基層。我覺得基層離老百姓更近,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世紀80、90年代,農村醫療資源匱乏,村民遇到一些急性病常需要找村醫上門診療,而很多時候病發是在深夜。年輕的鄭建業便手持煤油燈,背著藥箱走數里夜路趕到村民家中。
為了給村民看病,鄭建業吃過不少苦,甚至還受過傷。“那時候交通不方便,我就背著藥箱,全靠兩條腿,從鎮上走到各個村子給人看病。那路是真不好走,深一腳淺一腳的,有時還得翻山過坎”。
仁心仁術,有口皆碑。一位“追隨”鄭建業數十載的患者回憶說:“鄭醫生醫德高尚,待患者如至親,只要鄉親有疾,他必定隨叫隨到,從不推辭。有患者偶爾因倉促忘帶藥費,他就自掏腰包墊付,以解燃眉之急。他還熱心公益,定期為鄉親免費體檢、做科普,對‘五保戶’、殘疾人的診療更是分文不取……”
由于大家口口相傳,鄭建業的診室日漸繁忙,還吸引了上海、南京、常州等地的求醫者專程前來。最多的時候,鄭建業一天要接診百余位患者,連吃飯上廁所都沒有時間。面對日益增長的診療需求,鄭建業深感學校所學已不足以應對,于是開始自學急救、西醫知識,逐漸從一名中醫大夫成長為中西醫結合的全科醫師。
患者絡繹不絕,鄭建業耐心接診。(王穎 攝)
四十六個春秋,上萬次問診的紀錄背后,是鄭建業對每個處方的反復推敲,對每位患者的細致叮囑。他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以仁心仁德贏得鄉親們的信任,先后被授予“中國好人”“江蘇好人”“全國最美基層好醫生”等稱號。面對榮譽,他謙遜地說:“這份榮譽屬于所有基層醫務工作者,我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個。”
如今,年逾花甲的鄭建業,心中那份懸壺濟世的熱忱并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消減,反而更增添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女兒鄭皓月自醫學院畢業后,也追隨父親的腳步,回到了高流鎮這片熟悉的鄉土。“我唯愿將畢生所學、一身所能,傾囊傳授給她。”鄭建業目光炯炯,話語懇切,“期盼今后她能像我一樣,守護這一方鄉鄰的健康。”
高東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診室門口,掛滿了鄉親送給鄭建業的錦旗,上面寫著這么一句話——醫術可信,醫德可敬。“只要大伙兒還信任我,我就會一直干下去。”鄭建業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