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婦產科與幼兒園刮起來的關停潮,還是蔓延到了小學。
前一陣子開學季,山西省朔州市的一所民辦小學神不知鬼不覺地關閉了。很多家長去學校領學籍卡才發現,整個學校人去樓空。
事實上,中國出生人口從2017年開始下降,連鎖反應就漸次發生:2021年幼兒園關停潮到來;2024年第一波少子化浪潮的孩子7歲,小學關停潮初露端倪,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全國已有5600多所小學關停。
有業內人士預測,幼兒園和小學關停潮后,2030年的初中、2033年的高中、2038年的高等教育也都將迎來拐點。
與一些地方“一孩難求”相比,目前,北京公辦小學生源正處于高峰,但相較去年,今年入學人數已經出現回落,未來很快也會面臨生源減少的趨勢。
面對人口變化,北京已經提前開始布局,建立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供給機制。其中,在幼兒階段,引導富余學前資源有序向托育服務領域流動,用學前教育的專業優勢賦能2~3歲幼兒成長;在中小學階段,大力依托集團化辦學,進行資源的錯峰統籌,優化教育集團類型結構,積極擴大小、初、高一體化全學段教育集團比例,提高教育集團覆蓋率。
01
半數小學“消失”
幼兒園關停潮蔓延到了小學
開學以來,不斷有小學關閉的消息被引發關注。
前一陣子開學季,山西省朔州市的一所民辦小學神不知鬼不覺地關閉了。很多家長去學校領學籍卡才發現,整個學校人去樓空。教育局通報是:該校未經批準擅自停止辦學。
今年7月份,福建泉州下轄的晉江市永和鎮黎山小學發布擬注銷公告,今年以來,泉州已經有22所小學發布注銷公告,或將有超過50所小學擬關停。
一線城市上海也是如此,今年以來,上海6區就有4所小學、12所幼兒園終止辦學。
小學消失得最觸目驚心的是東北,有報道顯示,2013年到2022年10年間,黑龍江“消失”近六成、合計1900余所小學;吉林“消失”近五成、合計2600余所小學;遼寧也“消失”2200余所小學,降幅近一半。
目前來看,小學生源持續減少是無法逆轉的,因為出生人口總量就限制了未來小學生的數量。
從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開始下降,到今年已經是七連降,連鎖反應漸次發生:2021年幼兒園在園人數首次出現負增長,幼兒園關停潮到來;今年秋季,第一波少子化浪潮的孩子7歲,小學入學人口普遍回落,小學關停潮初露端倪,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全國5600多所小學關停。
2023年,我國新出生人口只有902萬人,按此推斷,到了2030年左右,小學人數會出現斷崖式下滑,招生數量可能連1000萬人都沒有,這個數字2030年以后還會進一步降低。
02
小學、幼兒園關停潮
開始向一二線城市蔓延
少子化時代呼嘯而至,率先感受到“人丁”日漸稀薄的是鄉村和民辦學校。
隨著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越來越多的孩子流向城市,大量鄉村學校生源日漸調零,率先關閉或撤并。即便是沒有倒閉,也都在苦苦支撐,當下農村已經沒有多少適齡兒童了。
2023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村小規模學校”。以后在很多鄉村,找不出一所學校可能會是常態。
小學、幼兒園的關停潮開始向一二線城市蔓延,首當其沖的就是民辦學校,部分城市民辦校出現批量倒閉。
今年7月,北京房山一所國際學校突然宣布關閉,家長們必須匆忙尋找替代方案。這并非個案——寧波、佛山、南通等地的校區也相繼關閉或轉型,深圳校區也因資金問題宣布結束運營。
逐年減少的出生人數,不斷關停的幼兒園更印證了:當前出現的小學關停只是大浪來前的一波小潮。
03
拐點已來
從“最難入學季”到生源開始回落
也有北京家長說,沒感覺到小學生源在減少呀,感覺這兩年的生源還增加了,孩子入學反倒更難了。
是的,與一些地方“一孩難求”相比,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公辦小學,去年和今年迎來小學“最難入學年”。
受二孩人口高峰影響,2023年,北京小學入學人數23.5萬人,比2022年增加了近4.6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入學年。
究其原因,除2016年的二孩政策帶來的一波嬰兒潮外,還有城鎮化加速帶來的影響,延緩了小學倒閉潮的到來。
今年,北京小學入學人數官方還沒發布,但部分學校小學入學人數已經出現回落。
從目前北京官方公布的幼兒園入園人數看,2023-2024學年北京幼兒園入園人數約16萬+,對比2022年入園人數17萬+是有所減少的。
今年,很多家門口原先很難進的幼兒園,也逐漸面臨生源壓力。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幼兒園人數的逐年減少會不斷傳導至小學。
可以預見,隨著少子化的持續,城市學校、公辦學校、北上廣深等人口流入地區學校的關停趨勢幾乎無法逆轉。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無論哪個學段人數都將不可避免的減少。預計2030年的初中、2033年的高中、2038年的高等教育也都將迎來拐點,學校關停潮可能會是一場曠日持久戰。
04
連鎖反應
教師的“鐵飯碗”不再穩固
生源的減少,學校的接連倒閉,最先受到波及的就是老師這個職業。
目前,前幾年的小學人口高峰正向初高中轉移,導致2024年秋季初中入學人口普遍增加,校舍和師資壓力陡增?,去年和今年,教師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各學校的招聘信息也是接連不斷。
但隨著生源的減少及中小學合并關停的出現,勢必導致教師“失業潮”的來臨。
北師大研究團隊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小學教師過剩尤為嚴重。
今年年初,北京豐臺區一份文件提出:將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如果教師聘期內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聘期結束后,學校可不再續聘,或降級、調崗聘用。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明確宣布教師退出機制的已經超過10個省市,這預示著,教師的“鐵飯碗”可能也不再穩固。
05
應對人口變化
北京將擴大小初高一體化全學段教育集團比例
面對出生人口減少對學校的影響,其實,北京已經提前開始布局了。
近日,北京市教委負責人在媒體撰文中表示,北京教育將建立與人口變化相協調的供給機制。
據文中介紹,隨著北京市戶籍人口變化,在讀學生高峰正呈排浪狀沖擊各個學段。為此,必須運用好系統觀念,推動由聚集資源求增長向減量發展調結構的資源供給方式轉變,統籌好大、中、小、幼系統銜接、集約高效配置資源、調動社會資源多元供給、盤活存量和補充增量等策略系統解決。
學前教育階段,順應出生人口剛性減少趨勢,對學前教育學位和幼兒園托位資源,進行一盤棋規劃,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就近就便”入園原則,穩步提升公辦率,擴大優質學前資源,引導富余學前資源有序向托育服務領域流動,用學前教育的專業優勢賦能2~3歲幼兒成長,提高幼兒園托位供給有效性。
中小學階段,大力依托集團化辦學,進行資源的錯峰統籌,優化教育集團類型結構,積極擴大小、初、高一體化全學段教育集團比例,提高教育集團覆蓋比率,探索建設學區內資源共享中心,改革資源要素支持方式,從支持單一學校建設向支持學區、集團資源建設轉變,建立“法人統籌型”教育集團和城鄉共同體或多法人聯合體,強化集團內、學校間的資源要素無障礙流動。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各區正在推行的教育集團和貫通式培養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在為日后學生人數快速下跌,提前做好準備。
06
學校關停潮
對家長可能是件好事?
不過,學校關閉潮也并非全是壞事。
有一組數據對比,可能會讓人“欣慰”:2023年,全國普通本專科學校的招生總人數為1042.22萬人;2023年,我國新出生人口卻只有902萬人。
兩個數據一對比,有家長就推出這樣的一份驚喜:如此一來,十幾年后,孩子們上學可能也不用那么卷了,人人都可以上大學啦?
確實,學校關停潮,也不全是壞事,對于在2024年后讀小學,2030年后上初中、2033年后上高中、2038年后上大學的孩子們來說,可以不用那么“卷”了。
學位寬松了,入學就會變很容易,過去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會出現明顯緩解。師生比會有所提高,“小班制”指日可待,高懸頭頂的“普職分流”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小,競爭態勢有所緩和,家長和孩子就不用那么卷了,寬松教育和小班化教學或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素材來源:智谷趨勢、米未世界、校長傳媒、中小學管理雜志社、玖宮不褂,京城教育圈,網絡和熱心家長分享,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轉載需注明完整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本號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主辦方:童青網(www.tqwqq.com)
運營部門:童青網融媒體中心
聯系我們:023-62886266
手機微信:18996332309
如喜歡文章請點擊右下在看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