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八十二期(總第852期)
《醉翁亭記》和《小石潭記》都是初中語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前者中有“泉香而酒洌”,后者中有“水尤清冽”,這兩個字只差一個點,一個是三點水,一個是兩點水。學生在默寫時,常常記不清到底是三個點,還是兩個點。
那怎么辦呢?我是這么講的。
先從三點水說起,在甲骨文中,“水”字的寫法就是三個點,象征著流動的水滴。凡是三點水的字常常和水有關,具體還可以分分類。
1.表示水流或水域的名稱:
如“海”、“江”、“河”、“湖”、“泊”、“洋”、“溪”、“灘”、“灣”、“淵”等,這些字直接用三點水偏旁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或水域。
2.表示與水有關的動作或活動:
如“洗”、“游”、“淋”、“灑”、“潑”、“澆”、“泳”、“潛”、“浮”、“漂”、“灌”、“流”、“涌”等,這些字通過三點水偏旁表達了與水相關的動作或活動。
3.表示水利的名稱:
如“溝”、“渠”、“瀆”等,這些字與水的管理和利用有關。
4.表示關于水的形容詞:
如“深”、“淺”、“清”、“濁”、“濃”等,這些字則通過三點水偏旁來描述水的特性或狀態。
3.其他與水相關的字:
如“法”、“活”、“沒”、“漢”、“滿”、“泥”、“沉”、“激”、“淡”、“沿”、“洼”、“澤”、“澎”、“派”、“溜”、“污”、“涂”、“淅”、“漆”、“酒”、“漫”、“潤”、“滋”、“漏”、“漁”、“泌”、“濟”、“港”、“淑”、“滄”、“沈”、“涵”、“浸”、“涎”、“渣”、“匯”、“沌”等,這些字雖然不一定直接表示水,但都與水有某種關聯或寓意。
【注】以上分類來自AI大模型(下面關于兩點水的分類同此),給學生講的時候不必像大模型這樣分類分得這么精細,能做到粗略分類,簡單舉例就好。
那“泉香而酒洌”的“洌”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清澈,可以認為是與水的性質有關。可是,再細想這句話,酒可以洌,但泉如何香呢?原來這是一個錯綜的修辭,正常的順序應該是“泉洌而酒香”,這樣就更容易明白了。
再從兩點水說起,其字形由兩個小點組成,形狀像冰塊,凡是兩點水的字常常和寒冷有關,也可以分分類。
1.直接表示寒冷或冰凍的字:
如“冷”、“凍”、“冰”、“寒”、“冬”等,這些字直接體現了兩點水部首的含義,表示溫度低、結冰或寒冷的狀態。
2.引申表示內心寒冷或哀傷的字:
如“凄”、“凋”等,這些字雖然不直接表示物理上的寒冷,但引申為內心的寒冷或哀傷,與兩點水部首的寒冷意義有一定的關聯。
3.由三點水簡化而來的字:
在簡體字中,有一類兩點水的字實際上是由三點水簡化而來,這些字在意義上可能與水有關,但在簡化過程中保留了與兩點水相似的字形。如“凈(淨)”、“涼(涼)”、“準(準)”、“沖(沖)”、“決(決)”、“減(減)”、“況(況)”、“湊(湊)”等。這些字在簡化后,雖然字形上保留了兩點水的特征,但意義上可能更多地與水相關或與原三點水字的意義相近。
4.其他與寒冷或冰相關但字形略有變化的字:
如“凜”、“冽”、“凌”、“凝”、“凇”等,這些字在字形上雖然不完全是兩點水,但包含了與兩點水相似的元素,且意義上都與寒冷或冰相關。
回到“水尤清冽”之“冽”上來,為什么非要用兩點水,而不用三點水呢?前面“泉香而酒洌”中的泉水都可以形容為“洌”(清澈),為什么這里潭水就不能形容為“洌”呢?
這就要看看具體語境,上文的語境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下文的語境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結合上下文,可以判斷出這里的“水尤清冽”,實際上偏于強調潭水的清冷,而不是清澈,所以,用“冽”而不用“洌”。
這樣講清楚了來龍去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生懂得了三點水和兩點水的差別,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就不用死記硬背到底是三個點還是兩個點了。
當然,必須要說明的是,如果查古漢語字典,會發現“洌”和“冽”,其實同時具有“清澈”與“寒冷”兩種含義,而且,在不同的文言文本中,兩者常常被混用。即使是在《醉翁亭記》與《小石潭記》中,也有版本正好寫成相反的情況,前者用的是“冽”,后者用的是“洌”,但不管用哪一個,結合具體語境看,前者解釋為“清澈”,后者解釋為“寒冷”,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只不過到了現代漢語中,每個字所承擔的功能越來越明確,使用越來越規范,這時候“洌”與“冽”的區別就更明顯了,三個點與兩個點就大不同了。
以上為兩個字那么“一點”的區別,大費周折,這樣做值得嗎?我認為值得,因為不只是區別了這兩個字,而是由這兩個字作為緣起,連帶著拎出來一連串的幾十個字,把這幾十個字都搞明白了,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機的,是整體的,是高效的,而不是機械的,碎片化的,低效的。
當然,還可以進一步追問,兩個點三個點的區別搞明白了,那一個點和四個點各自是怎么回事呢?這一追問,新的問題就又來了。這就像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的那樣,“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什么是探究?探究就像是拔何首烏的根一樣,就是要牽連不斷地拔起來的,至于是不是能找到“像人樣”的,能不能成仙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拔起來過程中的趣味,這就足夠讓人著迷了。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