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武漢,也改變了我的后半年的世界……
這是我的近照
我叫童未來,湖北武漢人。
幾年前,我還是一個藥店普通的營業員,每天忙忙碌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永遠停止不懈地機器鐘擺一樣,麻木地為了工作而工作。
有人說,上班尤如上墳,對藥店的職場生涯毫無任何生活的熱情。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荏苒,耐不住歲月的蹉跎,我選擇了辭職。
沒過多長時間,武漢就爆發了新冠疫情,我索性開啟了宅家生活。那整整快四年的時間,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陰霾、迷茫、焦慮中度過。
情緒也是極度不穩定,時間長了,都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逐漸脫離……
葛優躺、手機族正是我們宅家人群最好的標配。每次刷短視頻的時候,總是不經意地劃到各種各樣的小廣告。就那天,那條熟悉不能再熟悉地心理咨詢師報考的鏈接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動,也許是太長時間與社會的脫軌,我竟鬼使神差地點開了鏈接,報名了ACI的心理學課程。
學習了幾個月以后,突然間,我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歸屬感與目標感,沒有之前那么浮躁,漸漸讓自己平靜了下來。并且圓滿通過了ACI心理咨詢師證的考核。
有一句話說得好:讀書,是治愈迷茫最好的良藥。而我,也確實在這場酣暢淋漓知識的學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指南針。
拿下證的第一步,我決定走出這個宅家的舒適區:這場疫情,讓武漢封城了幾個月,別說工作不好找,企業都倒閉了很多家。
為了讓自己和這個社會建立鏈接,也為了自己所學的知識有英雄用武之地,我毅然加入了社區公益志愿者,在那里,我親眼目睹了以下真實的畫面:
圖為疫情封城我在工作的畫面
因為封城、宅家、疫情,居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
留守在家無人傾訴、缺少生活用品的老人;
中小學因為上網課出現厭學、情緒崩潰、被隔離社交的孩子;
吵到不可開交正在鬧離婚的夫妻;
因為經濟壓力要養家糊口但卻無法上崗的年輕人……
他們大都這樣描述自己內心的那些無助:
“每天出門要做很多消殺工作,進家里、單位也是層層消毒。人都要得強迫癥了!
“因為疫情,企業大裁員,都不知道哪一天裁到自己頭上!回到家操心一家老小吃飯的問題。
“我有時還在反復懷疑剛剛接觸的外賣員、收銀員會不會可能是病毒攜帶者,自己又會不會把病毒傳給無辜的孩子,我們真的不想成為害群之馬!”
聆聽著居民的哀怨,我也只能盡力用自己所學不多的心理學皮毛知識給他們做簡單的傾訴、舒緩情緒。
這是解封后我上門給居民上門工作的畫面
為了能幫助更多的人進行深度的心理咨詢,我通過努力拿到了繪畫分析師的證。
有了這樣一種新的心理測評工具,我的咨詢技術如虎添翼,幫助了更多深陷泥譚的人群,當大家對我充滿感激的眼神那一刻,我的內心也如同被火熾熱地燃燒了起來。
武漢疫情終于解封了,而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更加深耕了我的心理專業。如愿進入了一家青春期孩子專屬管制的特殊學校。主要負責解決學生的生活上需求,與教學老師配合完成教學任務,與家長進行家校聯系、匯報等工作。
一段時間的工作,我總結出這所學校帶給我的工作體驗和社區工作體驗又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這是一所軍事化學校,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軍訓、按時吃藥、按時洗澡。一定要在按時計劃的時間內完成每天的作息。
第二,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沒有自己的空間,每時每刻都處在監視的狀態。
第三,來到這個學校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需要吃藥的,只有個別的孩子是家長送來鍛煉意志力和暑期班的學員。
在我看來,學校這是要把孩子們都打造出一批沒有情感、沒有思想的AI機器人,他們唯一和外界正常溝通的鏈接:僅僅是和我們這些所謂的心理老師聊個天。
除了我們,學校還有教官。
教官和教學老師在進行訓練和授課的時候,學生必須絕對的服從!
和這些孩子們接觸時間長了,就深深地共情到這些孩子的不易:
每個家長給自己的孩子都貼上了不同名稱的差評標簽,孩子在這里是沒有所謂的自主人權的。他們就像提線木偶一般,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被抹殺。
當我看到這一幕,卻無能為力,我僅能通過自己唯一的特權:多和孩子們微笑、互動、溝通去盡力彌補這些囚籠之中孩子心中的創傷……
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那黑暗中的一道光,可以照亮他們前方的路,但是這條路我知道,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從學校每天收到的郵包可以看出,孩子的家長們都在盡力的把他們認為好的、昂貴的東西寄過來,比如:零食、生活用品……
這些錢確實不少,但是最悲哀的是,再多的錢、物質也買不來治愈孩子內心的良藥:
這些每天在吃藥的孩子們,與人交流溝通明顯就慢了幾拍。就因為孩子們的厭、逃學、叛逆、網癮等問題,這些孩子就被貼上抑郁癥、焦慮癥、精神病的標簽和診斷書。
更讓人感到痛心的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良藥,卻是這些親手將孩子送到這個囚籠的家長,但他們卻不自知……
也許這些家長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去代表愛,但是這樣隔著距離、心窗的愛,不知道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又能感受到多少愛與溫度呢?
或許,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到更多的是被遺棄、五星差評或不配活著吧!
我盡可能的在和家長交流的時候,精準地去傳達孩子們的渴望、期待與需求,盡可能的措詞、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讓家長也能感應到孩子內心同頻的聲音。
為了更好、更快的服務到更多的家庭,盡我可行的力量幫助到更多的孩子走出心的囚籠,我在一邊工作的同時,又一邊學習、考核通過了家庭指導師的課程。
這是我在特殊學校里面一個學生在我離開的時候送我的一幅畫
這一刻,我感覺,我的后半生開始鮮活了……
供稿:心理咨詢師童未來
修改:心理咨詢師紅衫倩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