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脫口秀又火了起來,每天都能刷到不同的好笑新段子,也會看到很多年輕脫口秀演員大放異彩。 有時我也會想,我們臺灣人這么能說會道,怎么就很少人站上這舞臺呢?很快又想明白了,臺灣人可太能玩諧音梗了,估計真來比賽,按照過去李誕說的 “ 諧音梗扣錢 ” ,他們大概會 “ 賠 ” 個傾家蕩產。
畢竟,我心目中,臺灣四大特產就是鳳梨酥、鹵肉飯、半導體和諧音梗。
作為 臺灣省居民,我們生下來就被諧音梗包圍。從手搖茶店到網絡梗圖,從醫院到殯儀館,諧音梗可以不分生老病死,不論老幼尊卑,將物質精神、現世來生統統囊括入內,精準拿捏你的眼球和腦細胞。我出門隨手一指,都能指到一家諧音梗命名的餐廳。比如,“名珍炭”的烤物店,或“粥杰倫”的咸粥店,甚至直接喊“找餐店”的一語雙關。
甚至,這股“諧”氣不僅停留在招牌,還滲入到了菜品的命名,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看過這個網圖:
“諧”教在寶島臺灣無孔不入。這里幾乎人均王建國,隨時形而上“諧”。
我還記得最早來大陸求學,也遇見過諧音梗。
當時貴州出了一款苗藥“瀉停封”,沖上一波熱搜,人們瞠目結舌,拍手稱妙之余似乎還略帶羞澀,不敢隨意亂用。但這跟臺灣同行們 why 風諧氣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就說臺南,一座人口不到200萬的老城,有心的網友扒出一天輕松打卡72家諧音梗店,什么 夾’s do it(娃娃機販賣屋)、愛搭膳(釜鍋米料理)、嚴洗攻略(自助式洗衣店),以及惹得本尊微笑轉發的“吾燕煮鍋燒”:
走出臺南,諧音梗就更多了,什么章學魷(夜市烤魷魚)、貍小龍(賣小籠包的)、武越天(越南河粉),以及手搖茶界諧教教主“珍煮丹”—— 這個閩南地瓜腔諧音甄子丹奶茶店,2010年從臺北士林夜市發家,如今全島連鎖店破百、甚至跑到北美洲開分店,讓人感慨誰說普通話不標準就賺不到錢?
過去幾年大陸影視作品在臺灣爆火,大陸明星也成為了民眾的諧音素材。什么迪荔樂芭綜合果汁、義洋千禧意大利面、烹漁宴海鮮會館…… 人名諧音梗甚至能夠超越現實,照進虛擬世界。就說 2016 年大火的《瘋狂動物城》,唱歌的夏奇羊在臺版叫 “ 林志羚 ” ,肥豹警官則譯為 “ 洪金豹 ”。
大家可能會懷疑,商家這樣取名,是不是等著挨告?此處腦補演藝圈前輩費玉清掏出自己代言的“肺益清百益膏”(已絕跡)表示,淡定啦別著急。
的確,臺灣省地方法律條款在注冊商標這個領域有規定:易使消費者與藝人或著名人士存有不敬、產生負面聯想或有詆毀他人名譽的情形聯想者,將不予以審批通過。但如果已經轉化了,產生商標趣味性,并不會讓消費者與特定藝人或著名人士產生聯想者,則可獲準。換句話說:諧音梗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沒有明確負面影響,基本沒什么問題。
當然也有邊界沒抓準,玩到失控的諧音梗,屬于我這個本地人聽到也會忍不住面目猙獰一下。
臺版《哈利·波特》,明明是青春期黑暗童話,卻被玩起了諧音+低幼梗:馬爾福被譯為“拽哥·馬份”、赫敏被譯為略帶不當寓意的“妙麗”、唐克斯更是被稱為“小仙女·東施”;神鋒無影的魔咒被改為“撕淌三步殺”、除你武器被改成“去去武器走”、移形換影是“浮浮僵尸行”,念起來真就是羞恥感拉滿。
還有建商。新北市的“金城舞”“城易迅”已經讓人不好意思開口,臺中更有“大家住易”公寓和高雄的“捷運富近”大樓。這種感覺就像是公然告訴朋友:大家注意,我從“大家住易”搬到了“捷運富境”,就是,在捷運(地鐵)附近哦!
我見過最地獄的諧音梗,還得來自殯儀館。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2024年初建成后開放民眾命名,本來官方給出了“懷愛館”“詠懷館”“暮落滿園”“生命行旅驛站”幾個選項,然而諧音教教徒們并不買賬。他們自選了幾個高票名字,包括“殯至如歸”、“殯雪奇緣”、“殯與火之歌”、“往生燒肉館”……
拿殯儀館開玩笑,當真有點“娛樂至死”的精神了,不僅王建國受不了,李誕大概更是要吐血而亡。
過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大陸生活,老實說,大陸也是一直在玩諧音梗,只是精神狀態沒有臺灣省那么離譜,這里的諧音梗更單純,更質樸。
廣東福建過年一百多年來,給食物命名用的玩的都是諧音梗;比如廣東人愛吃柚子,一來是諧音“保佑”,二來是篤信柚子清熱解毒。閩南人喜歡鳳梨,拜天公拜土地公拜阿公都要用,它閩南語諧音“旺來”,越吃越旺哦。全體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年菜,一條大魚叫年年有余,一盤桔子叫大吉大利,以及婚慶必備禮品之紅棗花生桂圓瓜子(早生貴子),五仁月餅寓意五福臨門等等,全都是吉祥如意諧音梗。
你是不是也發現了,諧音梗的內核是對在地語言、發音的雙重解讀。比如廣東常見的煎堆、油角,諧音+順口溜就是“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粵語“碌碌”是滾來滾去的意思,沒有粵語基礎就get不到這個諧音梗。又或者湖南人過年喜歡掛五虎臨門圖,因為“虎”和“福”在當地方言是相似的發音。
偏偏臺灣省因為歷史問題,成了語言系統特別復雜的社會。
最早這里只有原住民的高山族語言,屬于南島語系。明晚期西班牙、荷蘭殖民者先后占據臺灣北部、南部,帶來歐洲語言。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帶去大量漳州、泉州移民,閩南語在臺灣扎根。晚清臺灣建省,清廷向臺灣輸送人口,客家話逐漸移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日語又成為“官方語言”。抗戰勝利,《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確立臺灣地區主權回歸中國,漢語普通話登上舞臺,成為最廣泛的正式語言。1949年后,美式英語又在臺灣上流社會大行其道,所謂的“美語比英語高級”。
是的,臺灣省的語言系統很復雜,如果再算上南洋移工和他們的越南語、爪哇語、他加祿語,我們的各種腔調就更多了。不僅詞匯混搭,一句話也可以有N種語言借詞,自然也就產生大量的諧音。
比如摩托在臺灣省,就有兩個名字。它的官方大名叫“機車”,小名叫“歐兜邁”。“歐兜邁”是英文Autobike的日式讀音加轉寫“オートバイ”(ōtobai),傳到臺灣后用閩南語再轉寫一次,最后成了“歐兜邁”。
一個簡單的機車,橫跨中日美三種語言,可想這里是個多么適合諧音梗的土壤。
加上臺灣早年商業氛圍濃厚,滿大街都是學歷有限,賺錢無限的野生廣告專家,各種套路絕活兼旁門歪招全都得上,野梗的地基就搭起來了。畢竟在那個年代,如果招牌上、文案里不“卷一卷”,貨可能真的賣不出去,別人也可能記不住你。
比如上圖這個諧音梗。因為在臺灣放高利貸合法,放貸公司為了讓你去借錢,為了讓你能 在借錢時第一時間想到它,就會采取這種“詛咒式”諧音梗。畢竟你想想高利貸的本質,不就是一貸傳三代,人走貸還在,真正的三貸同堂。想一想就很可怕。
特殊的歷史、社會氛圍,加上一點經濟過山車的瘋癲,造就了寶島人民無比狂熱的諧音梗文化,它主打快刀直入,一秒之內讓你的靈魂與認知共顫抖。然而各位如果接觸過普通臺灣人,你則會發現,他們的講話習慣與諧音梗背后的直接果斷,截然相反:
走進一家餐廳,店員會邊帶位邊說:“麻煩您,早餐的部分可以幫我在這個區域做享用的動作哦。” TA其實可以說:“麻煩您這邊就坐。”
機場星巴克咖啡,大陸店員會幾乎沒有廢話的幫你做好飲品,等您來取。臺灣店員則需要完成一整套禮貌至極的解說:“您好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您需要一份中熱美,我跟您確認一下吼,我們的中杯杯子是這個大小;再次跟您確認,您需要的是一份中熱美嗎?請問糖和奶有需要嗎?麻煩先生請告訴我您的貴姓,我這邊給您做一個確認的動作。請問其他產品還有需要的嗎?我們這邊新推出了……”
這是機場,大家都要趕飛機,身后甚至已經大排長龍。此刻再聯想到快狠準的諧音梗,不難理解當下的臺灣省,真身是一個糾結的世界。
,聊了一下臺灣省人民的精神狀態,簡單說就是21世紀以來,因為地區經濟長期停滯,缺錢缺未來更缺夢想與勇氣,讓許多人的身心都困在狹小的孤島里,只能提前發癲聊以自慰,不然生活就真的太苦了一點。
如此無處不在的諧音梗,基調也是發癲。然而只陷在發癲,不去尋找其他的方向跳出困境,這大概率會是一個無限死循環。在那年看完脫口秀大會后,我買了一本李誕的《脫口 秀工作手冊》。在書里,李誕把自己為什么反對諧音梗的緣由說了清楚:
這是一份工作,你是專業的,就不要干業余的人也能輕松做到的事。所謂取法其上得其中,是對創作最基本的追求。寫諧音梗、用網絡用語,就是一出手就認輸了,就是一出手你就取法其中了……一個本來有創作能力的人,天天取法其中,創作能力還會一直追隨他嗎?
諧音梗泛濫,就類似取法其中得其下,可以讓人興奮一時,但長遠來看是不行的。當廉價變得過于泛濫,我們反而會失去更多選擇,尤其是更好的選擇。
這大概是為什么,大陸很少玩爛梗,只懂內卷式研發醬香拿鐵、椰子氣泡美式這種改變創意咖啡業態的產品,或者光伏能源、鋰電池制造這些讓世界為之震撼的技術。歸根究底,就是那句“取法其上得其中”。想清楚了要去往何方,就不會輕易妥協,而是擁有了不斷創造的力氣。
本期作者|水水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臉書@臺南式 Tainan Style 小組、@臺灣人最愛諧音梗 小組 @不老騎士 官方賬號 @711 官方賬號 @珍煮丹 官方賬號,微博@吳彥祖 、世界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