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英里,開車8分鐘,走路39分鐘。
這是當我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和諾丁山的距離。
別人提到倫敦第一個想到的大概會是白金漢宮、大本鐘、倫敦塔橋之類的標志性建筑,但對我這樣的浪漫喜劇狂熱愛好者來說,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諾丁山。
畢竟那里是茱莉亞·羅伯茨那部《諾丁山》的背景地點。
片子講的是美女大明星和普通男人(年輕休·格蘭特版)在倫敦偶遇并墜入愛河,它曾是我心情不好時就必回看的“靈魂感冒藥”。
是的,我的腦子就是看這種片子看壞掉的(bushi
來倫敦的飛機上,我重溫了這部電影,然后又在這個城市高強度city walk了整整兩天,后知后覺地發現,這確實是一個愛情故事,同時也藏著一些能讓人挺過痛苦時刻的溫柔智慧。
我還路過了女主在倫敦住的麗茲酒店!
每次重看老電影,都經常被故事的尺度給嚇到。
《諾丁山》也不例外。
看之前我都忘記了,電影里男女主前面約會的很長時間里,女主其實是有一個明星男友的,而且她并沒有主動告訴男主。
雖然電影里的一些小片段能看出,這個男友絕非良人,但不管怎么說,女主前半段絕對算是精神大出軌了的。
這樣一個女性角色,要是放在當下的國產影視作品里,不被天打五雷轟就算不錯了,怎么還可能最后得到男主的愛呢?
而且片子后面她也沒什么真正意義上的“追夫火葬場”,她跟男友分手后再找到男主,然后坦誠地說出“我只是一個女孩,站在一個男孩面前,請求他來愛她”,男主死裝不到半天就立馬服軟了。
我倒不是說出軌本身有什么值得洗白的,只是我看到這樣的劇情,還是會感慨一下,當初那批給我們造夢的歐美浪漫喜劇里,對女性角色的道德標準其實并不高。
只要這個女生性格底色是不錯的,那就算她有點道德瑕疵,也不影響她得到真愛的獎賞。
《BJ的單身日記》里,女主還同時跟兩個男人約會呢,最后不也在一團亂麻的日常里打起精神,過得愉快瀟灑么。
當男頻都忙著在給男性開后宮的時候,現在有些言情反而在不斷強調女主多么純潔多么完美,可我反而更喜歡千禧年前后流行的這種,女生哪怕做點錯事也不會被生活毀掉的劇情。
另一個讓我恍然意識到時代變了的細節,則是男女主的初遇。
他倆最初產生交集,是因為男主拿著橙汁在街上走時不小心撞到女主,潑了人家一身,為了彌補對方,男主就提出自己家就在對面,女主可以借自己的洗手間清理一下,并且可以借他的電話叫車。
這是一個完全不可能發生在當下的情節。
畢竟現在手機已經是所有人的外置器官,不帶手機誰敢出門?怎么可能還需要去別人家打電話?
而且吧,不要說女明星了,現在就算是普通女生也不敢去借用陌生男性家里的洗手間吧。
這種時候確實會覺得,打動人的浪漫故事越來越少可能也不僅是編劇和導演的問題,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浪漫故事比以往都難發生的年代里。
不單單是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圈子變小的問題,而且陌生人之間的互信越來越難,如今的我們也很難那么純粹地去相信愛情這個東西了。
也許就是因為這種心態的變化,這次看《諾丁山》,我覺得有意思的反而是一些愛情之外的細節。
比如女主設定是大明星,但她也蠻喜歡在街上和男主瞎溜達的,而且根本沒有路人主動打擾他倆。
小時候看沒覺得不對勁,長大了看就當是劇情設定接受了,這次來倫敦看了一下之后,反而覺得,在這地方嘛,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倫敦的路人跟這里的天氣一樣,有種不管你帶沒帶雨傘天都要下雨的冷淡感。
我去看大本鐘和議會大廈的時候就陰雨綿綿
倒不是那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要是他們擦肩而過撞到你大概率會跟你道歉的,但路邊就算是有個醉漢在那兒大跳脫衣舞,他們至多也就瞄一眼就匆匆離去。
所以要是真有人在路上看到明星談戀愛,大部分人可能也就淡定地走過去,頂多回家在飯桌上跟家里人聊兩句。
不過我想了想,這是一群從小就吃著皇室辛辣瓜長大的英國人,看熱鬧的閾值可能確實高點。
畢竟后面在劍橋游船的時候,劃船的小哥就一直在跟我們科普查爾斯國王當初在劍橋考試如何差,連自己的保鏢都比不過。
這是我在游船的時候拍的康橋本橋!
另一個我特別喜歡的點,則是電影里男主的親友團,他們根本就是英國版《老友記》!
這群人里有三位的關系非常神奇,男主最好的朋友娶了他曾經最愛的女生,但三個人依然還是好朋友,甚至男主這個單身漢還經常去他倆家里談心,聊得晚了就在沙發上過夜。
聽起來是不是蠻混亂的?
早幾年我也完全不能理解這種友誼,感覺每次看這個電影腦子里都自動把這段忘記,直到這次重看才注意到這個細節。
但我現在會覺得,有些人和人的關系確實可以承載很多復雜的東西的,尤其是當一群人已經當了十幾二十年朋友之后。
也許對男主來說,比起為了回避愛情的失落,失去兩個可以交心的朋友才是更痛苦的。
我覺得人成長的一個標志就是,我們開始越來越明白什么東西對自己更重要,開始發現有些東西其實并沒有那么放不下。
這次在倫敦我去的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是西敏寺,就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結婚的那個地方,我覺得西敏寺跟《諾丁山》里的這三個人給我的感覺有一種很微妙的相似。
英國有很多君主一輩子都跟西敏寺有關,加冕于此,也安息于此。
除了他們,英國的很多偉人也被安葬在這里,比如像牛頓、霍金這樣的科學家,還有簡·奧斯丁、查爾斯·狄更斯這樣的大文豪。
沒來之前我完全不能想象,一個聽起來如此嚴肅莊重的地方,所有人其實都在墓碑上走來走去。
是的你沒有看錯,來這里,你可以直接在寫了《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的狄蘭·托馬斯的墓碑上溜達過去(不過他的遺體安葬在別處)。
除了早期君主的那些華麗棺材之外,整個西敏寺只有一塊無名戰士的墓碑不能行走于其上,別人都是隨便看隨便走的。
在這些偉人的墓碑上溜達過之后真的會放下不少事情,倒不是說我一下子有了什么開悟,而是被這些墓碑提醒,再偉大的人生到最后也會變成一塊小小的墓碑,然后突然覺得很多自己糾結很久的事情不過是一件小事。
或許這就是看電影和旅行的意義之一吧,我們可以在別人的故事里,別處的景色中,看到一些讓自己變得更開闊、更放松的東西。
然后帶著這點感悟,以一種稍微更自在一點的心情,回到自己的生活里。
雖然寫這篇推送時我在倫敦,但當我把這篇文章改完排版,已經在劍橋了,給大家送上劍橋傍晚的圓月。
(除了我拍的照片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