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劉曉巖 王浩 辛玲 記者 王治威)在近日召開的長水河農場秋收工作推進會上,農場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坤芝為農業提質增效謀定方向、指明重點,明確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近年來,農場通過“標準+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突出“北安模式”集成優勢,以“小切口”布局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戰略”,有效推動“北安模式”內部賦能應用、外部平移輸出,取得了增產增收的效果,得到了農場職工、地方政府和當地農民的高度認可。以“匠心”推動“北安模式”迭代升級“教給職工學、做給職工看、領著職工干。”在農場農業科技園內,醒目的標語道出了農場黨委班子帶領職工增收致富的決心與信心。為做好試驗示范,今年,農場投資102萬元建設集試驗、示范、科研、培訓、“北安模式”宣傳推介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共有試驗示范項目29項。在各管理區設置12處展示田,打造4條全長61公里、面積3.5萬畝的科技示范帶,輻射帶動面積35萬畝,由點及線到面全方位提升標準化種植水平。“六區二組1-2號地大豆畝產553.3斤,四區二組2-4號地大豆畝產554.4斤,六區4-1號地大豆畝產567.9斤。”近日,在長水河農場農業生產群,大豆糧食單產最高紀錄不斷被刷新。
“今年黃豆大豐收,好多地塊單產超500斤,創歷史紀錄。”第六管理區家庭農場場長孫耕豐自豪地說。糧食要增收,“法寶”少不了。農場聚焦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大提升行動,嚴格落實“三查一監督”監管體系,托管地塊“一松二趟三防四促”農藝措施到位率達100%;大面積推廣應用有機肥培肥地力、根瘤菌噴淋、一噴多促、三肥兩菌等農業技術措施20余項;自主研發壟端地頭整形機、改裝播種機口肥箱等4項新技術。同時,將農業生產新標準、新成果寫入生產操作規程,向規模家庭農場成員、農技人員發放200余本。開展田間大比武、“田間課堂”、農業培訓20余次,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有效推動種植標準從“一品一模”向“一地一模”轉變。在農場第三管理區辦公室,農技人員湯國強正在通過農機管理系統對機車進行遠程派單作業,“農場為我們配備了平板電腦,可以隨時在上面進行農機派單、查看作業軌跡和作業完成情況,通過平板就能對作業質量進行驗收,比以前手寫方便多了。
”今年,農場通過全面積實行“農機管理系統+數字北大荒App+成本效益分析系統”農機智能核算服務,歸集農機作業數據6000余條,發布費用收支信息70余萬條,有效提升農機作業和財務核算的精準度和透明度,推動農業生產管理逐步向智能化、高效化轉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場將以持續提升“北安模式”為動力,以全方位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抓手,通過常規抓標準、重點上科技,進一步夯實大基地建設,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基礎。以“同心”推動地方農業蝶變升級2021年10月,農場與二井鎮人民政府共同簽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協議,一場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切入點,以多層次融合為愿景的合作拉開了場鎮共建的序幕。2022年8月,農場黨委與二井鎮黨委舉行墾地黨建引領區村共建共聯簽約儀式。2023年秋收,墾地共建核心示范區大豆畝產473斤,玉米畝產1693斤,分別高出當地平均產量的40%和26.5%。近年來,農場自覺服務于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與北安市二井鎮開展黨建引領墾地共建活動,聚焦技術推廣、示范帶動、農業增產,推動“雙百雙千”行動落地生效,邁出墾地融合發展新步伐,使墾地合作和鄉村振興碩果滿枝頭。
“ 8月份,我這塊地遭遇了一場風災,瞬時風力達到9級,大豆全都倒伏了,雖然長勢良好,但心里也沒了底,這回收獲一看,比去年還每畝增產了43斤,創造了歷史新高,咱們北大荒的種植技術我打心里佩服!”二井鎮自和村宇新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福貴欣喜地說。通過近兩年的深度合作,農場有限公司優選出適合二井鎮種植的大豆高產品種佳豆33和龍墾3092,通過對比,用了長水河農場技術的地塊,佳豆33平均畝產501.3斤,畝產較周邊地號高出66斤;龍墾3092平均畝產526.6斤,畝產較周邊地號高出85斤,增產效果明顯。“走進農場農業科技園區,不同品種、不同農藝措施課題實驗和二維碼“田間課堂”隨處可見。”在農場與二井鎮共同舉辦的場鎮共建單產提升田間博覽會上,眼前的景象讓二井鎮方華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辛方華挪不開眼,連連贊嘆農場科技示范帶打造的高標準農業科技園。“今年,我們合作社種植面積1.2萬畝,全部采用了農場的栽培技術,現在看大豆產量應該能突破歷史記錄。這次田間博覽會讓我看到也學到了北大荒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壯大的信心。
”辛方華說。農場依托科技園區“孵化器”,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培訓當地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共150余人次,指導改裝改良農機具26臺(套)。推廣分層定位定量施肥、中耕機加裝碎土輥等12項成熟增產技術,為地方大面積單產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融合是時代主題、大勢所趨。在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區域一體化協同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農場與二井鎮雙向奔赴、攜手同行,在示范帶動、合作提升中破局。今年,雙方因勢利導、破而后立、重塑機制,制定“1+2+3+7+N”共建模式,即1個核心示范區1700畝,兩個整村推進6.1萬畝,3條示范帶5萬畝,7個示范方4400畝,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65個,實現二井鎮19.7萬畝耕地技術服務全覆蓋,真正實現從建點示范邁向大范圍擴面增效階段。秋風拂過,放眼望去,滿眼金黃。墾地共建核心示范區的大豆在黑土地上“搖鈴”作響,為今秋的豐收譜寫了一首致富向天歌。以“臻心”推動墾地合作躍遷升級墾地雙方以黨建引領保障區域一體化發展為目標,深度挖掘墾地合作優勢,利用組織優勢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啟全方位、深層次的共建共聯活動,共同畫好多領域合作的“同心圓”。有效的載體建設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墾地雙方在“7351”黨建載體的基礎上,嵌入實施“三來”模式,即黨委領起來、支部沖前來、黨員齊心來。農場7個黨支部與二井鎮7個村總支結成共建對子,深入開展組織機構聯建、黨員教育聯培、經濟發展聯動、干部人才聯育、文化活動聯辦“五聯共建”活動,共同打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深度融合的黨建共建模式。“通過明確墾地共建融合發展目標任務,堅持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以‘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將各項工作走在前,形成表率,成為雙方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墾地共建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農場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坤芝說。
年初以來,雙方黨委班子就墾地共建各項目標任務落實交流對接5次,聯合舉辦基層支部書記講黨課、備耕生產黨旗紅等主題黨日活動26次,開展黨員志愿服務隊服務活動32次,形成了以黨建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農場與二井鎮以“繁榮鄉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為主線,整合區域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天下相親與相愛,動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脈,今夜萬家燈火時……”在農場與二井鎮攜手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文藝演出活動上,一首《相親相愛》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今年,雙方共開展知識競賽、農民藝術節、拔河比賽、籃球賽等文體活動9次,豐富居民業余文化生活。以農墾社區移交為契機,深入開展學習交流活動4次,實現了組織服務、文體活動、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如今,黨建引領墾地融合發展的格局已經基本實現。攜風裹雨,意志不松懈;滾石上山,腳步不停歇。接下來,長水河農場將繼續依托“北安模式”集成化優勢,堅持“干就干到極致、做就做到完美”的工作標準,以“匠心”固本強基、以“同心”合作共贏、以“臻心”振興鄉村,在關鍵處落子成勢、在爬坡中積蓄力量、在彎道處加速提檔,為建設農業領域航母、加速墾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再立新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