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生活著一種外形似貓,但體型比貓大許多的動物,學(xué)名叫歐亞猞猁。其成年之后體重能達到13-30公斤,加上身上的毛發(fā)旺盛蓬松,所以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小老虎般。
歐亞猞猁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北方,它是一種喜寒的動物,在溫暖濕潤的南方地區(qū),反而沒有。歐亞猞猁的后腿比前腿長,跳躍能力強;它們腳掌寬大,即便是在厚厚的積雪上面,也能靈活行走,這有利于它們在冬季捕食。
猞猁覓食途中遭打擾,轉(zhuǎn)頭惡狠狠地盯著人
猞猁在北方的適應(yīng)能力比較強,棲息生境極為豐富,無論是針葉林、混交林,還是草原、高山草甸,乃至是高寒荒漠以及半荒漠地帶,都有它們的足跡。而且它們的棲息海拔高度,甚至能達到5000米左右。
青海班瑪縣一直以來都有猞猁在這里生存,并且時不時有相關(guān)的目擊記錄。近日,又有攝影師在青海班瑪縣的一處半山坡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成年猞猁。它身姿矯健,眼神銳利,看上去十分霸氣。
起初這只猞猁正對著山坡上的一處可疑洞穴進行嗅探,并用爪子扒拉,看樣子這處洞穴里面似乎藏著某種獵物,猞猁正試圖將其捕獲。不過人類的出現(xiàn)明顯打擾到了猞猁的狩獵過程,只見它發(fā)現(xiàn)人類之后就停下了行動,轉(zhuǎn)頭惡狠狠地盯著人,似乎在控訴人們不該打擾它狩獵。
就這樣持續(xù)了一會兒,猞猁似乎意識到此次狩獵行為不再可能有所收獲了,而且攻擊人類似乎也是不明智的行為,于是在眼神對峙了一會兒之后,便朝山坡另一方向離開了。
耳朵長天線的大貓,愛吃兔子的獵手
猞猁屬于貓科動物,理論上它并不屬于傳統(tǒng)的五種“大貓”,它的體型只能算是中型貓科動物,但在民間,通常也會把猞猁稱作大貓。猞猁長得很有特色,它們身上的毛色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夏季的時候多為淺棕黃色,冬季的時候毛色更淡。
猞猁的兩頰,會長出長長的毛發(fā),就像是“絡(luò)腮胡”一樣,使得它們看上去更加霸氣。在它們的耳朵尖上,會長出兩簇毛發(fā),看上去就像兩根天線一般。它們的尾巴也很短,跟身體極不成比例。
作為一種中型的捕食者,猞猁以環(huán)境中的狍子、鹿、羚羊、野兔等動物食草動物為食,偶爾也會捕食狐貍、貉等食肉動物。在不同的季節(jié),猞猁對獵物的側(cè)重有所不同。
溫暖的季節(jié),主要捕食一些體型較小的獵物。而在食物相對匱乏的冬季,它們的捕食策略會更加激進,甚至?xí)⑸削缏?、馴鹿這類大型的有蹄類。不過要問猞猁最喜愛的獵物是什么?那當然就是野兔了。有時候為了能吃上一口兔子肉,它們甚至不惜跋山涉水十幾公里。
猞猁捕獵技藝高超,戰(zhàn)斗力更是強悍
猞猁跟其他貓科動物的狩獵手段相似,都是先伏擊,然后找機會撲食的。由于猞猁有寬大的腳掌,所以在冬季的時候,它相對于其他的捕食者來說,捕獵的技藝會更加高超,能夠輕易制服體型為其三到四倍的獵物。
在狩獵的過程中,它們能利用周圍的植被等作為掩護,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等到獵物處于自己的伏擊圈內(nèi),就迅速精準撲殺。整個過程用不了幾分鐘,效率十分高。
猞猁不僅捕獵技巧高超,戰(zhàn)斗力更是強悍到可以用“爆棚”來形容,最好的證據(jù),便是在納利波基森林里,猞猁幾乎將當?shù)氐纳掷峭缆敬M了。納利波基森林位于白俄羅斯中西部,白俄羅斯科學(xué)院的動物學(xué)家長期在該森林里進行生態(tài)研究。
他們發(fā)現(xiàn),猞猁經(jīng)常會主動針對森林狼,包括咬死狼幼崽,伏擊落單的個體等等。1997-2017年間,人們就確切地記錄下了猞猁殺死16只森林狼的事件。
隨著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恢復(fù),動物保護成效慢慢顯現(xiàn),相信猞猁這種動物的種群數(shù)量也會越來越多。相應(yīng)的,人們目擊到它們的概率也會增加。
通常來說,猞猁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如果是人的一些什么行為刺激到了它,那就另當別論了。所以當我們在野外遇到了猞猁,最好的做法就是慢慢遠離,不打擾,不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