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是地球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的孩子總是更了解陽光,更喜歡唱歌,由萬瑪才旦和佐野岳士聯合監制,卡先加執導的紀錄片《光之子》把鏡頭對準一位14歲的藏地女孩,通過一場真實的尋父之旅,帶著觀眾一起穿過熱烈的陽光,探訪空曠中佇立的校園和牧場,瑟瑟風聲伴著喃喃童語,在風情獨具的光影之美中,可以聆聽到藏地“孤兒”的成長密碼。
金牌團隊打造詩一樣的藏地風情
《光之子》幕后集結了一支才華橫洋的年輕團隊,同時兼任導演、編劇和攝影的卡先加多才多藝,是一位出生于90后的年輕導演,也是已故著名導演、本片監制萬瑪才旦的愛徒,包括制片仁青多杰、美術蘭周才讓在內的幕后班底都是影壇新銳,年輕人特有的沖勁和創新意識,讓他們勇于挑戰,拍出了一部精彩好看又有現實情懷的紀錄電影。
創作團隊花費數年時間來籌備、拍攝女孩梅朵的情感歷程,背后折射的是整個藏區的婚姻與家庭觀變遷,濃縮了創作者對下一代成長處境的深思。時下藏地,隨著離婚率的增長,單親家庭早已不是新鮮事,在片中的福利學校里,有許多像梅朵一樣父母健在卻只能跟老人一起生活的“孤兒”。與同學們相比,梅朵顯然是幸運的,當她用電話約好時間地點,并征得外婆的同意,跟上與爸爸相見的旅程,其實觀眾的心都是懸著的,甚至比梅朵本人更忐忑,她的爸爸會是怎樣一個人,會不是對她只是敷衍,他現在的子女會不會接受這個素未平生的姐妹,一切都是未知數。
還好,梅朵的爸爸帥氣又體貼,牽著她的小手講傳說故事,給她看自己出生的地方,還準備了豐盛的燉肉大餐,彈吉他帶孩子們唱歌,姐姐和梅朵依坐在草地上自拍。她們的童年,就像牧場上空的天氣一樣,雖然偶爾有風暴和雨雪,但大多數的時間都灑滿了陽光,當中夾雜著溫馨、欣慰、酸楚和不舍的微妙情緒,投射出女孩的內心世界。
陽光無形無色,《光之子》卻通過這樣詩一般悠遠的地域風情,讓陽光與女孩的人生融為一體,體現了藏地題材獨有的達觀與真誠,不賣慘,不炫耀,只是在陽光之下,默默抒發著內心對親情的眷戀,那是最純真的渴望。
影像突出,情節也不寡淡
《光之子》之前曾入圍FIRST電影展的紀錄片主競賽單元,在展映期間大獲好評,最終以8.18分成為觀眾選擇榮譽第二名,作為一位90后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卡先加能夠用影像打動觀眾,最大的優勢就是把紀錄片拍出了劇情片的情感沖擊力。
以往的紀錄片,總是給人影像突出、情節寡淡的印像,而《光之子》卻能夠準確捕捉并適度放大現實本身蘊含的戲劇沖突和情感波瀾。影片一開場就沒有刻意隱藏攝景機的存在,反而通過輕松隨性的互動,讓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形成微妙而又自然的聯動,每一個出鏡的人都毫無壓力,保持最大程度的原生態。
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影片出現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與細節,梅朵為了爭取見爸爸與外婆“博弈”,給爸爸買禮物,在約定睦點焦急的等待,這些微小的細節都具有很強的戲劇張力,包括她后來談后外公去世時的輕輕釋放的懷念,與老師的對話后拿到新的字帖紙時的喜悅。這些富有戲劇性和感染力的場景或情節,讓觀眾隨之感受到梅朵的精神成長,在稚嫩的外表下,與年齡不相等的人生閱歷,更是令人為之感嘆不已。
好看的類型片屢見不鮮,但是有趣又深刻的紀錄片總是難得一見,相信《光之子》在10月20日上映后,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