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近日,51歲的著名演員朱媛媛因癌癥離世的消息引發關注。5月22日,北京廣播電視臺旗下公眾號北京新聞推文稱,醫學界確認朱媛媛所患的是卵巢癌三期。
上皮性卵巢癌(以下簡稱卵巢癌)被稱為婦科腫瘤中的“癌王”。它早期病癥表現不明顯,即使有癥狀也不特異,常規的篩查手段又難以發現,因此70%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往往一經發現就是晚期,且卵巢癌非常容易復發轉移,五年生存率很低,是婦科腫瘤中最為棘手的一類。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24年發布的數據,中國婦科腫瘤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卵巢癌年新發病例數為8.84萬例,年死亡病例數為4.73萬例,較以往上升明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卵巢癌復發轉移“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帶頭人汪輝教授從醫近30年,一直在婦科腫瘤領域深耕,卵巢癌是他長期研究的方向之一。汪輝教授提到,卵巢癌的發病率不算高,年發病約5.7萬人,低于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年死亡約3.7萬人,超過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之和,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重大疾患。
卵巢癌發病主要與遺傳、激素、環境等有關
高發年齡為50-65歲
“流行病學統計結果表明,普通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風險僅為1%左右。卵巢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和家族聚集特征,高發人群其實是有個畫像的,我們一般認為有遺傳性卵巢癌或乳腺癌、Lynch綜合征家族史的女性會較高發,BRCA1和BRCA2胚系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患病風險會顯著增加。此外,卵巢癌高發于生育較晚(35歲以上)、初潮年齡較早、絕經較晚女性。”汪輝教授提到,“長期使用激素替代療法的女性、肥胖的女性,也可能會增加卵巢癌發生風險。”
2013年和2015年,美國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宣布接受了預防性的乳腺和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因為朱莉家族中有三位女性(母親、外祖母、姨母)都因卵巢癌去世,醫生通過基因檢測認為她有很高的風險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因此朱莉選擇進行預防性手術來避免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目前,卵巢癌的具體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主要與遺傳、激素、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高發年齡為50-65歲,80歲左右達最高峰。持續排卵導致卵巢上皮反復修復,長期積累的DNA損傷可能誘發癌變。”汪輝教授介紹。
卵巢深藏盆腔深部
早期腫瘤常規婦科檢查很難發現
七成以上患者確診時已處腫瘤三期
卵巢癌難治在業內是公認的,容易復發、患者到后期往往產生耐藥問題、預后差。汪輝教授從事卵巢癌治療與研究20多年,接診了數以千計的卵巢癌患者,也看過無數家庭的悲歡。“很多查出來就是Ⅲ/Ⅳ期的患者最后往往挺不過去,我們做醫生的也束手無策,有時候真的覺得很無力。”
“卵巢癌早期不易被發現跟卵巢的位置息息相關。卵巢深藏在盆腔深部,正常情況下只有1.5厘米×3厘米×5厘米大小,早期腫瘤較小,不容易觸及,常規婦科檢查很難發現;多數卵巢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沒有特別的不適感,即使少數人有癥狀,也僅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尿頻等。”
汪輝教授表示,卵巢癌的治愈比例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來看右面這四張圖,大家可能會對不同分期的進展有更直觀的認識。
汪輝教授提到,70%以上的患者確診時為Ⅲ-Ⅳ期,腫瘤常廣泛轉移至盆腔、腹腔器官(如腹膜、腸道、肝臟表面)及淋巴結,形成大量散在轉移灶,通過手術僅能清除肉眼可見的腫瘤,通過化療進一步殺死大部分殘留的腫瘤細胞,術后3年內暫時休眠的腫瘤干細胞會重新死灰復燃,成為復發的源頭。隨著復發次數的增加,絕大多數患者會走向耐藥、無藥可治。
為什么所有治療手段在晚期卵巢癌面前如此被動?
汪輝教授說,卵巢癌復發根據復發部位可分為三類:1.盆腔局部復發;2.腹腔腹膜廣泛播散復發,占復發的60%-70%,表現為腹水、腸梗阻、腹脹進行性加重。3.遠處轉移。
“約70%的晚期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腹膜轉移,成為治療失敗和死亡的主要推手。這和腹膜特殊的解剖學結構有關,腹膜表面積1.8平方米,為癌細胞提供巨大種植空間;其次腹膜富含淋巴管和血管,有利于癌細胞的定植。”
汪輝教授表示,癌細胞會掉落到腹腔內各個器官的包膜上(臟層腹膜),癌癥的發展也需要時間。有些腫塊可能沒長出來,肉眼無法看到。一次手術中,醫生能做到的就是將肉眼可看到的全部切掉,看不到的就沒有辦法。晚期的卵巢癌,往往有更多小的、肉眼無法識別、現有醫療技術無法發現的“癌癥種子”,這次手術沒發現,手術之后,它又在體內快速長大。
汪輝教授說,卵巢癌復發根據復發間隔可分為鉑敏感性和鉑耐藥性復發;按復發數量分為寡病灶復發(轉移的臟器單一,且轉移灶只有1-5個)和多病灶復發。其中鉑敏感性寡病灶復發多可以采取二次手術切除腫瘤,再通過聯合藥物治療來延長患者的無疾病生存時間或總生存時間。
“我是專攻婦科腫瘤的,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預后都還不錯,卵巢癌由于其高度易復發轉移的特性,成為婦科腫瘤中最難治的一種。在臨床中遇到的卵巢癌患者,看著她們以及背后的家庭,你會感受到這些鮮活的生命想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渴望。對我來說,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全力攻克卵巢癌治療的痛點,努力為卵巢癌患者帶來一點希望。”汪輝教授講到這里,停頓了一下。“越是困難,越是要去做。我肩負著幫助這些患者的使命,一直在摸索。”
雖然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較低,但依舊有患者在接受規范治療后實現長期生存。
二次復發三次手術
63歲阿姨頑強與癌共存近10年
“明年就是我抗癌的第10年了,我很感激能遇到浙大婦院的專家團隊,幫助我在抗癌路上走得不那么痛!”
63歲的李阿姨在2016年被查出卵巢癌,在當地醫院做了手術。術后,醫生通過病理檢查發現,她得的是卵巢癌III期。術后,李阿姨接受了6個療程的化療,疾病得以緩解。
2019年4月復查時,CT發現左盆腔內腫塊4.8厘米。李阿姨來到了浙大婦院,經多學科討論(MDT)后考慮為卵巢癌盆腔部位的復發,但復發病灶有再次切除的機會。2019年5月,李阿姨接受了第二次的卵巢腫瘤細胞減滅術,術后再次化療6次后達到疾病完全緩解。
2021年4月3日,李阿姨又在上腹部的主動脈旁發現了腫瘤的復發,CT顯示腫瘤5厘米×6厘米大小,包繞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經過浙大婦院MDT團隊再次討論后,李阿姨接受了第3次腫瘤細胞減滅術,手術由汪輝教授主刀,腫塊被完整切除,術后李阿姨接受了化療及化療后的靶向藥物維持治療,至今無瘤生存。從2016年6月初次發病至今,李阿姨已經和卵巢癌斗爭了近10年,其間經歷了二次復發、三次手術,如今她的生活還算不錯,未來將依舊爭取與癌共存。
47歲女子術后兩年多復發
再次手術病情得到緩解
一年后相對平靜地離世
有些一發現就是卵巢癌Ⅲ/Ⅳ期的患者,往往預后較差,但在醫生、患者及其家屬的努力下,延長了生命,得以相對平靜地離去。當年47歲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她來我門診的時候說自己平時就覺得肚子很脹,但一直沒放在心上,這次嚴重到出血了,才來醫院看。后來做了病理,報告確認她是Ⅲ期卵巢癌。我們很快給她手術了,切除了術中肉眼可見的腫塊和病灶。”汪輝教授回憶,術后王女士接受了6次化療,但還是在術后兩年多復發了。
“她算是一位堅強的女性患者,但再次來醫院的時候,心理已經承受不住了,當時哭著走進我的診室,整個人本來就憔悴,眼睛都哭腫了。她家里情況比較困難,兒子在外當兵,丈夫也得了癌癥在住院。我能幫她的就是盡快幫她減輕病痛。”汪輝教授為王女士召集了卵巢癌多學科團隊MDT討論,制訂了最適合她的治療方案,進行復發性卵巢癌再次腫瘤細胞減滅術。
王女士的手術剛做完不久,丈夫因癌癥去世。“從王女士的情況來看,卵巢癌的復發是必然的,選擇一個能夠延長壽命、同時減少治療費用的方案很重要。”汪輝教授幫助王女士加入了符合條件的臨床研究項目,通過這一途徑減免相關費用,同時免費做了基因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王女士確實存在BRCA基因的突變。擁有這一基因突變的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風險會高出很多。
汪輝教授根據王女士攜帶致病基因和鉑敏感的情況,選擇了對她最有針對性、預期效果最好的藥物。王女士的病情在當時得到了緩解,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但不幸的是,幾個月后,王女士再次出現了進展并出現了肺部及鎖骨上淋巴結的多處轉移,在一年后去世,但她走得相對平靜,沒有經歷太多痛苦。
最新藥物研究或為提高卵巢癌患者
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帶來希望
“我們一直認為,卵巢癌的治療需要手術、化療和靶向藥物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對多次復發的患者,我們要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放在首位,讓患者能夠有尊嚴、有質量地和癌癥長期共存。”
汪輝教授帶領的卵巢癌復發轉移“小而強”臨床創新團隊,正在做這樣的工作。團隊成員涵蓋學科廣泛,涉及婦科腫瘤、病理、超聲、影像及外科,專門增設了卵巢癌復發轉移門診,每個月對門診就診情況進行總結及質控,為卵巢癌復發轉移患者制訂多學科討論后的綜合治療策略。
“針對卵巢癌復發轉移,我們目前有兩個主攻方向:一是基于MDT,通過AI輔助的影像對復發轉移卵巢癌轉移病灶進行精確評估及定位,對寡轉移的病灶先進行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再聯合瘤床定向放療,盡可能消滅殘存的腫瘤細胞。”
汪輝教授介紹,另一個方向是不斷推動臨床藥物試驗:利用單細胞測序、空間蛋白組測序等多種組學手段聯合解析卵巢癌鉑類藥物敏感復發和耐藥復發的微環境特征,為創新的卵巢癌復發轉移治療策略提供嶄新的方向。團隊通過染色體外環狀DNA 測序及多維度表征分析首次深度解析了卵巢癌的eccDNAs 表達特征,明確了新型eccDNA 分子作為轉移性卵巢癌的分子標志物和治療新靶點的潛在臨床研究價值。
“目前我們醫院的臨床研究主要聚焦在卵巢癌治療的最新藥物,通過奧拉帕利持續暴露建立PARPi耐藥的卵巢癌細胞株,創新性地解析染色質可及性在卵巢癌PARPi耐藥性中的分子機制,推動了更具靶向性和效果的療法開發,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帶來了希望。”
汪輝教授表示,未來將繼續在前沿藥物的探索上深入,且臨床藥物治療都是免費的,可以給更多卵巢癌患者帶來一些新希望。
7個辦法降低卵巢癌患病風險
卵巢癌如此難治,有沒有辦法可以預防患病風險?
汪輝教授說,目前卵巢癌并無明確的預防手段,但可以通過以下7個方法來降低卵巢癌的患病風險——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加強鍛煉,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保證睡眠,及時調整生活壓力
2.在合適的時間生育
26歲之前懷孕并分娩的女性比沒有懷孕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低
足月妊娠、母乳喂養也可降低卵巢癌的發病風險
3.科學避孕
長期口服復方短效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的發病率
4.定期做婦科檢查
建議25歲之后的女性每年定期做一次婦科檢查
包括婦科超聲檢查以及必要時的血液檢測(如CA-125、HE4水平監測)
即使沒有明顯癥狀,女性也應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5.基因檢測
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年滿21歲女性
建議進行必要的基因檢測,確定有無基因突變,明確患病風險,及時干預
6.小兒有性早熟或過早陰道流血,生育年齡婦女有閉經、月經紊亂、腹部包塊、下腹痛等應到醫院檢查,爭取治療時間
7.當女性身體出現以下四類癥狀,且持續兩周以上無明確病因時,需立即就醫:
持續腹脹、腹痛或盆腔壓迫感
食欲減退、易飽腹、體重下降
尿頻、便秘等泌尿或腸道癥狀
異常陰道出血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吳雙
通訊員 孫美艷
制圖 高薇
編輯 成嘉怡
審核 毛迪 馮云濃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