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軍稱慰安婦為“P”, 原來在南京這些地方都建有慰安所
隨著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接踵而來的就是無休止的慰安婦制度,為了彌補本國慰安婦人數的不足,日軍將征集慰安婦的源頭轉向了中國。據中國慰安婦研究中心統計,在日軍14年的侵華戰爭里,大約有75%的慰安婦死于日軍的蹂躪之下,具體總人數約20萬至30萬左右,這一數字完全不亞于一次南京大屠殺 。
關于“慰安婦”這個詞的含義,在日本很多翻譯書籍中均給出了解釋,比如“隨軍到戰地部隊慰問過官兵的女人”,或稱“慰安戰地官兵的女性”,顯然這種解釋是不夠合理的,大有掩蓋日軍暴行之意。據曾經關押在撫順的一位日軍戰犯說,日軍官兵習慣稱慰安婦為英文字母“P”,即英語“Prostitute(娼妓)”的首字母。
據相關數據統計,日本慰安婦一般專供日軍將佐級軍官,平均分配比例為1∶10;朝鮮慰安婦一般專供日軍下級軍官,平均分配比例為1∶40;而中國慰安婦,專供最底層日軍士兵,平均分配比例為1∶80。最早的慰安所設于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起初專供日軍海軍官兵,后來才逐步開放給日本陸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從南京大屠殺起,慰安所逐步在占領區“風靡”。
據日軍機密文件《陸支密大日記》中記載,日軍在1938年3月時要求各派遣軍召募營妓,強調必須慎選適當人員,并與地方憲兵、警察秘密合作,以保持軍隊威信 ,避免產生社會問題。日軍特務戰犯永富博道回憶說:“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我作為日本特務機關的一名成員,專門負責誘拐中國婦女。部隊從上海向南京進攻途中,我親自負責設置了6個慰安所。沿途,我把一些逃難的中國年輕婦女誘拐到慰安所。”
據曾經參加南京作戰的日軍戰犯說,在日軍占領南京后,曾命令漢奸王承典、孫叔榮、喬鴻年等人,擄掠當地婦女100多人,在傅厚崗、鐵管巷等地建立慰安所。1938年2月又在山西路口建立上軍北部慰安所,在鐵管巷四達里建立上軍南部慰安所,4月在夫子廟貢院街同春旅社和市府路永安里建立兩處慰安所。
除此之外,日軍還利用發放“良民證”的手段,從武漢、廣州等地大肆抓捕年輕女子,然后將她們運往北方日軍占領區充當慰安婦。由于日軍對這種事情做得非常保密,以至于這些女子被抓后,從此再也沒有人知道她們的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