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有人群里丟了一篇推文,標題是:“國企員工要加工資了”。
看到這個標題,博主虎軀一震,趕忙點開一看,
原來是21號晚發布了一個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
提高產業工人經濟收入,堅持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產業工人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多措并舉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創新創造、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為重點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探索對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和股權激勵等;
指導有條件的地區發布分職業(工種、崗位)、分技能等級的工資價位信息。
其中特別強調,要“強化國有企業政治責任,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有企業帶動作用。”
其實這個文件算是上個月底發布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的配套政策,
當時博主也在國慶放大招,國央企人迎來潑天富貴這篇文章中表示了歡欣鼓舞,
因為從以前的“大伙兒有錢,只要使勁刺激就會花錢、促消費”,到現在的“增收入、穩就業”思路的轉變,顯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說一說對于這兩個文件的看法:
第一,學歷貶值,就業大分層時代來臨。
其實這一變化早有端倪。
首先是高校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
202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1179萬人,其中碩士畢業生105萬人、博士畢業生12.58萬人,
多所重點高校的在校研究生數量早已超過本科生數量。
其次是就業率的下滑:
根據智聯招聘《就業力調查問卷》數據,
2024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45.5%、碩博畢業生為44.4%,
相比2023年,分別下滑了2.1%、12.3%.
一邊是人才端的供給過剩,另一邊則是就業端的需求萎縮,
造就了諸如“985的快遞小哥、211的外賣小弟”,“碩士三年,歸來月薪仍是4500”、“耶魯碩士回鄉鎮、麻省畢業進街道”之類學歷貶值、跳水的故事。
相比白領的“就業蓄水池”見底,藍領的需求缺口卻在擴大:
據智聯招聘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藍領崗位招聘數量是2019年同期的3.8倍;
根據今年7月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2025年,中國制造業在十個關鍵領域內的人才總需求量預計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總缺口接近3000萬,缺口率達48%;
據《2023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過去十年間,藍領收入增長達225%,遠超白領的30%。
一邊是大量本科生、碩博畢業生不斷涌入社會,高學歷人才迅速貶值,
另一邊是有技術的藍領工人供不應求、收入快速增長,
雖然目前社會上的傳統觀念仍然是“寧可坐辦公室拿四千一個月,也不愿下工廠拿八千一個月”,
但隨著藍領崗位收入進一步提升,特別是人口出生率降低帶來的人力資源價格上漲,
未來這種就業需求錯配的現象一定會得到改善,
這也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結果,藍領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發展空間或將逐漸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與白領趨同甚至部分崗位超過白領,
此次《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也表明了這一趨勢。
所以現在仍然在執著于卷學歷、雞娃的父母們或許也可以稍稍轉換一下思路:
如果同質化的學歷、同質化的精英進階路線已經無法保證體面的生存,
那么是否放下學歷枷鎖、接納人生的更多種可能性,會是一條更現實的路?
第二,比“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更實際的問題是,漲工資的錢從哪里來?
以國央企為例,如果要漲工資,先得提高年度工資總額的批復數。
那么問題來了,對于效益好的企業,國家可以通過減少利潤上繳比例等方式來調節,
那么對于經營效益不好的企業呢,財政補貼么?還是說可以通過改善內部收入分配方式來調節?
如果說國央企畢竟是國家的產業,還比較好調節,那么民企呢?
對于民企老板來說,給員工漲工資等于從自己口袋里往外掏錢,真金白銀地提高自己的成本、減少自己的收入,
特別是現在很多企業自身經營也很艱難,他們會愿意么?
似乎沒有什么辦法強制性要求民企老板給員工漲工資。
所以漲工資也好、改善收入結構和分配機制也好,方向是非常好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至于怎么落實,還得好好探討一下。
期待后續更多的配套措施和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