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策劃:車企戰(zhàn)略透視
《車企戰(zhàn)略透視》是車轍策劃的一個系列選題,我們想通過這個選題將目前國內主流車企的品牌戰(zhàn)略和產品策略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和總結,并給出我們的一些思考,以厘清現在車企的戰(zhàn)略思路和打法。理想作為當今的新勢力銷冠,卻低調得不像話,甚至像一個“局外者”。曾經的理想可不是這樣,只能說市場讓人成長。
本專題過往文章可點擊: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10月1日,理想公布了9月份的交付數據。9月份的銷量是53,709輛,同比增長48.9%,創(chuàng)下單月交付量歷史新高。第三季度共交付152,831輛,同比增長45.4%。說如今的理想處于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再具體一點,理想L6的銷量是25393輛,屬于絕對的銷量擔當。然后說L7的12731輛,L9的7597輛,以及L8的7109輛。至于MEGA,這款純電MPV旗艦確實未能支棱起來,銷量只有879輛。
理想對于高端市場的滲透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在2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理想的市占率超過17%,居于中國汽車品牌銷量首位。從各個維度來說,理想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從一開始算起,理想可不是如今這樣。這個品牌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它的未來戰(zhàn)略又會如何變化?個人有一些見解,與大家分享一下。
MEGA驚魂,理想噤聲
如果用時間節(jié)點劃分的話,可以這樣評價:2024年3月1日之前的理想是一家公司,2024年3月1日之后的理想,變成了另外一家公司。
而促使理想變化的關鍵點,無疑是理想旗下首款純電車型,就是旗艦車型MEGA的發(fā)布。
2021年12月,理想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想發(fā)布了一條微博,展示了一張名為“24個月挑戰(zhàn)中大型SUV銷量冠軍”的圖片。
上面記載了三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一是2019年12月理想ONE(參數丨圖片)開始交付,當月取得了1011輛的上險量,在整個市場上還不值一提;然后是2022年9月,理想ONE的月上險量達到3830輛,也是在這個月,大眾中國CEO稱增程式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毫無意義;再就是2021年11月,理想ONE交付量首次破萬,13485輛的銷量成功超越大眾品牌中大型SUV銷量之和。
整個過程非常清晰,就是報復大眾CEO的言論,單純的“貼臉輸出”。這也是很長一段時間理想的特點,睚眥必報,并且絲毫不在意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在整個行業(yè)內“結怨”也非常多。
2024年9月,小鵬G9上市。當時的小鵬,對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誤判。新車定價高,SKU混亂,一度引起全網的聲討。隨后小鵬在45小時內完成了調價,但整個口碑已經難以挽回。
在這種情況下,李想直接出手了,不過不是安慰“老朋友”何小鵬,而是提前發(fā)布了新車L7,并直接以接近的價格和高得多的配置開啟預定。這一招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了,此前一直爭議極大的理想,借著對手的失誤,反倒狠狠圈了一波好感。可以說小鵬前期所有的宣傳,拉來的熱度,最終都給理想做了嫁衣。
這也是早期理想市場戰(zhàn)略的縮影,市場判斷精準,出手果斷。要知道李想本人與何小鵬其實關系不錯,早期這些新勢力大佬們經常抱團取暖。但經過這次事件后,兩者的關系就變得有些微妙了。
事情的轉折出現在MEGA的發(fā)布,本來理想對這款車寄予厚望。一方面希望借這款車拉高理想的定位,向50萬以上的市場發(fā)起沖擊;另一方面則是開拓純電市場,對于只有增程車型的理想來說是一種突破。
但這一次,理想失算了。一來MEGA的高端定位并沒有得到認可,雖然有了麒麟5C電池,有了超過700km的純電續(xù)航,也標配了智能雙腔空氣懸架和CDC可變阻尼減振器。但對于大多數這個級別的消費者來說,這依然是一款科技感不足的車,尤其是對比同時期的問界M9,更是差距明顯。
這一次,理想為對手做了嫁衣。
另外一方面,理想MEGA的造型也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甚至被網友惡意P圖,引發(fā)汽車界廣泛討論。這些討論看似調侃,但大多數都是帶有惡意。最初理想還在“辯解”,但很快發(fā)現輿論浪潮太大,根本扭轉不了,最后只能噤聲。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想本人選擇在社交平臺“退隱”,同時理想汽車大幅推遲了純電系列計劃。整個公司開始檢討,拿出了全新的市場戰(zhàn)略。
以慢打快,以穩(wěn)擊狂
在MEGA市場遇挫后,理想第一時間選擇了戰(zhàn)略“收縮”。包括在宣傳上徹底淡化MEGA,雖然沉沒成本非常大,但這已經是最快的止損方式。同時理想推出了L6“救市”,整個戰(zhàn)略也迅速調整,“以慢打快,以穩(wěn)擊狂”。
在2024年3月之前,理想可能是市面上最“狂”的企業(yè)之一。在理想L9上市時,李想一句“500萬以內最好的家用SUV”,曾引發(fā)過整個行業(yè)的“討伐”,當然后續(xù)也有很多“模仿”的。
而到了2024年3月以后,我們發(fā)現理想完全噤聲了,市場上最能“說”的,變成了雷軍和余承東兩位互聯網人。其中余承東的身影更是無處不在,僅僅這幾個月,就發(fā)布了智界S7、享界S9、智界R7三款車型,“金句”也從來沒斷過,包括最近說30萬以內的智駕車型壓根不賺錢,智界R7每輛車要虧3萬多。
在此期間,理想一直專注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發(fā)布L6,推廣L6,以及L6的產能爬坡。當然也包括一些“基礎建設”,比如新一代4C超充樁上線,比如平均每月一個版本的速度OTA升級。
理想的“爆兵”速度也成為業(yè)內的一道風景線,理想L6上市首月就交付了12965輛,第二個月交付超過2萬輛,接下來的幾個月都超過2.5萬輛。不得不說,“沒幾歲”的理想,組織能力已經堪比傳統(tǒng)車企。至少這個產能爬坡速度,目前國內能比得過的也就比亞迪和吉利了,大幅領先其他新勢力。
理想的產品,已經徹底褪去了光環(huán)。以前的“賣點”,比如大空間,大冰箱,大彩電,大沙發(fā),可油可電的增程路線,現在通通成了主流。甚至行業(yè)內有這樣一種觀點,目前車企造車就是兩條路,如果想走運動路線就“抄”特斯拉,如果想走家用路線就“抄”理想。
這當然是極高的贊譽,但理想確實配得上,某種程度它就是開拓者。
曾經的理想,靠著精準的產品定義,和快人一步的市場布局,打下了半壁江山。可如今的理想,卻成了“慢”的代表,除了特斯拉,現在有幾家新能源車企敢超過半年沒有新品,哪怕改款車型也沒有?理想就敢。如今的市場,大家都是盡可能做大做強,“多生孩子好打架”,有幾個敢縮減自己的市場空間?理想就敢。
很難想象,2024年10月了,除了已經被邊緣化的MEGA,理想全部產品走的都是增程電動路線,沒有純電車,甚至從L6到L9,總共四款車型長得“一模一樣”。理想不去宣傳自己的電機,不宣傳自己的電池,也不怎么宣傳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甚至連“冰箱、彩電、大沙發(fā)”都不怎么宣傳了。
但買車的人都知道,買理想的車非常穩(wěn)。首先基礎配置就非常高,哪怕是入門的理想L6,“開局”就是雙電機,就是“冰箱、彩電、大沙發(fā)”滿配。理想的能耗確實不理想,因為造型有點過于“正統(tǒng)”嘛,但空間絕對“管夠”,而且外形就是四平八穩(wěn),各個年齡段都能接受。至于智駕和智能座艙,理想的硬件配置都是一流的,功能也在持續(xù)更新,似乎也不用擔心。
相比于市場的紛雜,“背刺”不斷。“什么也不做”的理想,似乎反倒成了一股清流。比如最近發(fā)起的一股“圍剿Model Y”潮流,理想完全沒參與,卻依然能維持每月的高銷量。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消費者“挑花眼”了,這個時候的“不爭”,最后反而是“應有盡有”。
“理想i”推出在即,三大挑戰(zhàn)
最近我們在剖析車企戰(zhàn)略的時候,發(fā)現了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車企的競爭就像下棋一樣,有時候是時勢造英雄,有時候也是英雄造時勢。
最典型的就是問界M5,它是問界品牌的開山之作,2022年就實現了月銷7000+。要知道當時買新能源車的用戶可是非常少的,這個成績已經是最暢銷的車型之一了。
作為問界品牌的第一款車,問界M5的“底子”其實比問界M7更好,用料非常扎實,懸架是豪車配置,可以說把用戶看不見的地方都做得非常好了,整個駕駛體驗也算不錯。
但經歷了早期的熱銷后,這款車的銷量就一蹶不振了。基本就是每次煥新能有一些訂單,銷量能達到四五千臺這樣,隨后訂單消耗得差不多了,銷量也就歸于平淡。
這就是典型的定位不準,在這個級別,用料固然重要,但空間、配置這些更加直觀。而這個級別消費者在意的能耗問題,問界M5的表現又不夠好。說白了,你的優(yōu)點消費者不在意,缺點又很扎眼,再加上價格貴,能有這個銷量已經不錯了。
這也說明一個道理,2022年的爆款,邏輯完全不能套用到2023年和2024年。同樣的,理想2024年的策略大獲成功,并不意味著2025年也能奏效。
大空間增程SUV的市場潛力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在不做轎車的前提下,理想必須要向著純電市場進軍了。
7月份,理想申請了“理想i”商標,很多人猜“理想i”可能用于純電動SUV車型的命名,后續(xù)叫i9、i8、i7、i6等(寶馬?)。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理想純電SUV會叫“M系列”,也就是M9、M8、M7、M6(問界?)。不管是哪一種,理想走上純電之路是必須的。目前剩下的,就是三大挑戰(zhàn)了。
首先是技術層面,三電技術是否有突破。目前國內車企在這塊已經卷翻天,工況銷量已經沖著92%以上去了。理想走的是高端路線,三電技術這一塊,起碼不能落后。然后是智能化技術,理想倒是打下了不錯的基礎,2024年率先切換到端對端路線,讓理想奪回了領先。
再就是基礎建設了,理想選擇的是“高速自營+城市合作”的路線目前自建的有 774 座理想超充站和3650 根理想充電樁,但相比已經“入坑”多年的小鵬和蔚來,理想依然處于劣勢。
最后就是能耗了,理想一直走的是“無焦慮”的增程路線,對能耗這一款關注度嚴重不足。但對于純電車來說,同樣的電量,能跑600km和能跑550km,觀感是完全不同的。
其中涉及到的技術關鍵點非常多,首當其沖的就是造型,對于高速能耗的影響極大。而高速能耗,又是純電車絕對的痛點。
如果是L系列的造型平移過去做純電車,一定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采用類似MEGA的“極致”低風阻造型,又要看理想有沒有勇氣“冒險”了。
然后是重量,理想一直以高配著稱,堪稱“大力出奇跡”的典范,入門就是雙電機,其他配置也是拉滿。但重量上去了,也就意味著續(xù)航同樣大受影響。
這么說吧,樂道L60的單電機版本重量只有1885kg,而尺寸接近的理想L6重量是2330kg。結果就是,樂道L60的百公里電耗只有12.1kWh,理想L6則為21.1kWh。要做好純電序列,減重也是必須的。
總之,對于理想來說,這又是全新的挑戰(zhàn)。理想現如今成功的“方法論”,能有多少用到全新的純電序列上,依然是未知數。
雖然“蔚小理”三家是同時出道,早期走的路線也大差不差,但不得不說,如今的理想已經越來越像傳統(tǒng)車企。
包括前面說的,產能爬坡非常厲害,背后是出色的供應鏈控制。外觀設計也比較細膩別致,走的是大氣加時尚路線,無論男女老少都比較適合。黑科技不多,配置豐富,主打的就是四平八穩(wěn),沒太多優(yōu)點,也沒明顯的缺點。
作為在線上常年被“拷打”的品牌,理想只用了58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0萬輛。或許是時候給它一個更公正的評價了?
總第2112期
作者:曉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