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的人們,與田野隔著一場夢的距離。很多人從父輩那個時候起,已經接觸不到農活,居住的環境方圓幾里也看不到一片良田。
出門有汽車、高鐵和飛機;做家務有洗衣機、洗碗機和炒菜機器人。慢慢地,大家就成了老一輩人口中說的那種“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對于很多人來說,“五谷豐登”這個成語,通常只會出現在春晚舞臺上主持人的祝詞之中。不過,如果單單說到“五谷”這個詞匯,那些重視養生的老人們還是知道的。
因為這些老人平常就喜歡去超市買一點由“五谷”磨成的粉末,用水兌成糊作為營養補充劑食用。其實,“五谷”是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飲食中的“主食”,它們分別是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
一、稻(水稻)
稻米分為糯米和粳米,前者主要用來制作甜點、釀酒,后者則是國人餐桌上的主食。都說南方人愛吃大米,北方人愛吃小麥,但是事實上北方也有不少地區的人以米飯為主食。
近代我國的東北地區曾經就是“東亞糧倉”,當地種植的“珍珠米”顆粒肥大飽滿、口感軟糯且價格便宜,一直深受國人喜愛。所以東北人除了以面食為主食,有時候也要吃米飯。
北方人吃米飯和南方人沒有什么區別,除了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要配米飯,東北人還開發出了一個“飯包”,把米飯和土豆泥、花生仁、雞蛋醬、香菜用菜葉包起來吃。
中國人食用稻米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根據考古發現,我們的先輩早在9000到11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了。
然而,在古代農業科技欠發達的情況下,受地質、氣候的影響,水稻產量很低。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底層百姓是吃不上米飯的。能吃得上稻米的人家,一般是社會里的貴族上層和部分士族。
二、黍(黃米)
我們的先民種植黃米的最早時間大致和水稻一致,都是新石器時代。這種糧食在宋朝以前一直是中國底層百姓的主食,它的口感細滑,古人時常用它來做蒸糕和釀酒。
但是黍的種植要求比小麥要高很多,所以產量偏低。在唐朝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大多以黍米為主食。到了宋朝以后,它就逐步退出了主食的舞臺。
王維有一首《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崩锩嫣岬降摹笆颉?,就是這種黃米。
黃米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元素,但是它的黏度非常高,里面的粗纖維吃多了容易不消化。所以,它更適合用來釀酒和做糕點,直接蒸熟用來配炒菜口感不好。
三、稷(谷子)
稷米又叫粟米、小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雜糧,這種米在歷史上曾經長期作為中國底層老百姓的主食出現。直到七十年代,很多產婦坐月子時,家人還會用小米煮粥來給產婦補充營養。
現在商家一般喜歡把小米制作成米花糖一類的點心,放到糖果專區賣給小朋友,或者制作成“五谷營養粉”賣給中老年人吃。
不過,稷米到了宋朝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愛吃了。這主要是因為宋代經濟發達,大米的產量提升,普通市民的生活過得非常舒坦,天天都能吃到大白米飯,有些人甚至都不認得小米了。
根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在江蘇抵御金軍入侵時,南宋軍隊曾收獲大量小米作為戰利品。然而,士兵們寧愿餓死也不吃小米,因為他們沒見過小米,覺得食用它可能會讓自己染病。
不過,小米并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舞臺。在漫長的歷史上,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再加上戰亂與貧窮。直到解放前,還有不少地區的農民以小米為主糧。
四、麥子
小麥是加工面粉的原材料,這種谷物傳入中國的時間比前面提到的谷物稍晚一些,后來主要在中國的北方種植,因為它更適應北方干燥、肥沃的土地。
用小麥做成的面食味道不錯,營養價值也豐富。再加上后來引入了西式糕點的制作方法,可以制作出香噴噴的蛋糕和面包,所以它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受歡迎。
過去只有北方人拿小麥做主食,現在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地方的年輕人也有拿面包、蛋糕當主食的傾向。
但是,由于中餐菜式與米飯的搭配口感獨特,面食想完全取代水稻在中國主食中的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五、菽(豆類)
豆類包括紅豆、綠豆、黑豆、白豆、花豆(蕓豆)等多種,它們都是植物的種子,營養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吃多了可能會放屁。
過去人們主要食用綠豆、紅豆,可以把它們和大米一起蒸飯,或者做成豆沙,包進月餅里。紅豆沙還可以用來做“夾沙五花肉”,白豆、花豆用來煲排骨湯,黑豆則一度只被用來打碎喂動物。
不過近些年來,“五谷養生”興起后,黑豆也加入了五谷大軍。于是,不光有了黑豆粉、黑豆漿、黑豆腐,超市有時候還有黑豆芽賣。
結語
在上述提到的“五谷”之中,除黃米現代食用相對較少外,其余四種現在我們還是在吃,只是沒有當成主食了。
現代中國人以稻米中的粳米為主食,稷(小米)、菽(豆類)則作為雜糧,偶爾混進米飯里蒸著吃,或者做成零食。小麥粉在北方依然是主食之一,在南方則用來制作饅頭、糕點等。
至于黍(黃米),也不是完全不食用了。那些喜歡吃“五谷雜糧”的人們,還是會從網上或超市購買黃米,混到其他各色米當中,做成“五色米飯”。
唐代張潮的《江南行》詩云:“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這里的“茨菰”結的果實,原來叫做“菰米”。這種米的米粒細長,像火柴棍,顏色紅黑。據說,它也是古人主食的一種。
只是后來“茨菰”受到真菌感染,根部腫大,不再結出“菰米”了。于是,人們吃不到“菰米”,就轉而去挖它的根莖來食用,這個根莖就是如今人們說的“茭白”。
古代農業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底層老百姓經常吃不飽飯。所以,即使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五種產量比較高的谷物,窮人也有可能吃不上,只能去挖一些野菜,找一些“五谷”的替代品來吃。
好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袁隆平等農業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糧食產量得到了極大幅度的增長。
截至二〇一八年,我們的水稻畝產比起剛解放那會兒翻了四倍有余。這些糧食不僅養活了中國十幾億人,每年還能出口一百五十萬噸,幫助其他國家解決吃飯問題。
人類是雜食動物,身體每天都需要幾十種不同的營養物質。雖然黃米、小米、豆類在今天已經不再是我們的主食,但是它們各自含有的營養素是不同的。
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中國營養學會還是建議大家把它們和稻米混著蒸飯吃,這樣才能做到營養均衡。
糧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五谷豐登”就代表著來年糧食的收成很好,國家不會缺糧,老百姓就不會缺衣少食,社會就會更加穩定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