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遲凡樂
《十三邀》第八季第七期里,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舞臺上,兩把椅子兩個人,受訪者本是桑德爾,但最后箭頭突然轉向,主持人許知遠成了那個被追問的人。“那一刻你突然意識到,當你被追問的時候,才是你的思考真正打開的時候,你會被迫調動起所有感受去回答他的問題......”
當訪問者(提出問題的人)變成需要回答問題(接受挑戰)的人,新的感知才會出現,一來一回討論被推到另一個維度。
《十三邀》第八季中,采訪完桑德爾,許知遠回味追問的意義
這是只有在對話中才能發生的時刻。活躍、多變、不可預知。常常只有當它真的發生后,我們才體會得到那種震蕩和奇妙。
這期節目播出后,《十三邀》的百期線下活動也正式開始。許知遠和主創團隊尤里卡工作室,以及曾受訪過的嘉賓——蔡皋、黃燈、林小英、仁科、陳曉卿、陳嘉映、陳年喜等等,都在現場、肉身出現,和讀者觀眾碰面交流。活動舉辦了四場“131Talk”深度對談,把無數的思考凝結成精華傳達給觀眾;也舉辦了三場包括詩會、戲劇體驗在內的“131Workshop”,鼓勵人們把觀念付諸于行動。這檔節目用了八季、共一百期建立起的珍貴精神角落,被具象地延續到了線下。
《十三邀》百期線下活動現場
2009年,當把 “Justice”《公正》系列哲學公開課放到網上的時候,哈佛大學和授課人邁克爾·桑德爾教授都不知道這個決定會帶來什么變化。那是一次嘗試,大學,尤其是精英大學的教育一直是私密的,只有跨過門檻才有得到知識的機會。但那個時候,哈佛大學決定把“知識”變成公共資源。
十五年過去了,那堂課上討論的問題到今天還在反復出現。
桑德爾“Justice”《公正》系列哲學公開課截圖
當許知遠走進桑德斯劇院的時候,里面空曠,木質材料攜帶莊嚴和時間。與公開課上相比,桑德爾老了,但提問和陳述的力度不減。通過《公正》,“電車難題”成了很多人跟哲學課的第一次接觸,拋去后果主義、絕對主義這些術語,桑德爾提到哲學其實是在處理熟悉,“讓我們面對自己熟知的事物,然后引導并動搖原有的認知。”
那堂公開課后,他受邀前往多所大學跟不同地區的學生討論道德、權利、義務等兩難話題,不論地域、場所,桑德爾堅持要與學生、聽者建立雙向對話。不光跨越地域,也跨越時間,在他多年的學術(或教學)生涯里,桑德爾始終在“對話”。
《十三邀》第八季截圖
《十三邀》里,許知遠向他發問,“為什么對話和辯論對于社會這么重要呢?”繼續十幾年前就在討論然而不會徹底解決的,“因為問題會反復出現”,桑德爾回答到:“(對話)是我們定義什么是公正和共同利益的方式......必須去發問......什么是美好的社會......”
這個法則今天依然有效。叩問一個關乎所有人的問題,是建立對話的前提,而能讓盡量多的人思考,才有推動進步的可能。桑德爾提到關鍵的一點,當討論的問題與個人信念最為接近的時候,會是最危險的時刻,但也是最重要的時刻,因為啟示性和闡明性可能會發生在這樣的瞬間。
在《十三邀》搭建起的對話里,有很多這樣的瞬間。“教育”是林小英的研究領域,也是塑造我們大部分人信念的活動,第六期節目里,除了跟許知遠的對話外,《十三邀》還呈現了林小英的兩場精彩對話:與母校學生的、與節目組工作人員的。
面對如此復雜、極難厘清又極其重要的話題,這兩組對話生動、清晰地展示了教育現狀以及解決方法可以是什么。
《十三邀》第八季截圖
這期節目引發了很大反響,對話延續到節目之外,關于“林小英談教育”的討論層出不窮。針對那幾段對話,觀眾在各個平臺陸續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同角度、不同情感。“對話”儼然走得更深更遠,它的回響喚起了更多人,哪怕不研究教育,也要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十三邀》播出的八季里類似回響不斷出現——呈現了對話,就會有思考和討論,而思考和討論會推動我們向前。
回到這季節目的開始,第八季開篇,許知遠重訪匹茲堡,時隔四年,再次與許倬云老先生對話。這幾年里,許倬云在國內各個平臺開了賬號,身體衰老病痛,可是九十多歲的老人即便遠隔重洋也要“竭盡全力與年輕人對話”。
《十三邀》第八季截圖
他感到時間緊迫,也深知建立對話的重要性,在匹茲堡的家中,許倬云跟許知遠談到他寫的新書,談到劇變時代中那么多的人物。對話快要結束時,許倬云突然對許知遠說:“你是穿針引線之人,把許多不同人的想法陳述給大家聽,功德無量。”
與桑德爾的談話播出后,《十三邀》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百期對話。與一百這個體量對應的,還有它從未掉線的質量。
走到第八季,《十三邀》的視角也在逐漸變化,更細微、更生動,但始終真誠。以前的對話大多都集中在主持人許知遠與受訪嘉賓之間,是屬于兩個人的一來一回,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個體針對某個話題的討論。到了這一季,所有觀看節目的人都能感受到,從鏡頭中囊括到的人、物,再到許知遠靠對話探尋的,都從單個個體、話題或現象延展到了與之有關的環境和以前不被看到可是重要的部分。
許知遠在《十三邀》百期線下活動中分享感受
正是這種視角上的小小“偏移”,讓《十三邀》的對話更具人味,而它帶給觀眾的不只是過去那種思考上的震動,還有情感觸達。
這一季里,有好幾期都給人平靜的一擊。第五期,從張贊英跟曾孝濂攜手走進雨后的昆明植物園開始,她就一直是那個輔助的角色:挎包、負責雜物、壓花......而曾孝濂始終在畫畫。從植物園到他們的住所,與曾孝濂有關的一切都是植物和畫。
這位高齡接受癌癥手術后,醒來最惦記的還是畫畫的植物科學畫師,幾十年來無愧于自己的工作和受到的尊重。在傳統語境里,大家都覺得值得花一期節目談論的只會是曾孝濂,可是在《十三邀》里,觀眾終于看到了那些充滿渴望、生命力的植物畫背后的犧牲。
昆明四月的風中,曾孝濂的妻子張贊英對許知遠講了許多可能從沒人認真聽過的話。可以說,曾孝濂的一生都在走自己的路,而張贊英承擔了這條路之外的一切。她的路,甚至不能說是路,所以在節目里才會有那樣堅決的“如果有來生我絕對走自己的路,我只要一個工作就完了”。
《十三邀》第八季截圖
伴隨著一句“好委屈啊”,張贊英埋頭哭了起來。這樣的敘述、這種情感外露是罕見的,它被忽視了幾十年,從許知遠到觀眾,恐怕都沒有預料到會在這里出現,連張贊英都說,“這些事其實不應該跟你講的”。
要出于信任,才會想要表達,才敢袒露。可以說,是愈漸成熟的《十三邀》始終帶有的真實和誠懇為這樣的對話培育土壤,也是雙方都夠真實、夠真誠,才有這樣的對話。
觀眾能確實感覺到,對話的都是跟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礦工詩人陳年喜、他的妻子周書霞還有許知遠,三個人坐在詩人老家的門口,簡陋的桌椅、簡陋的一切,飯后的間隙里,周書霞平和地回答許知遠的問題,關于丈夫的作品、關于她的感受。
與其說是采訪,這些對話更像閑筆,可就是這種看似平常的對話讓一檔談話節目有了縫隙,那些觸動人心的畫面、語言就在不經意的地方重重撞向觀眾。
從縫隙里冒出來的是人性以及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貫穿節目內、外。在阿那亞的百期線下活動中,作為《十三邀》第一至第六季總導演、制片人的朱凌卿老師回顧了《十三邀》的起點,他講起沒想到會做到一百期,可能正是節目從開始就希望做到的真誠表達、真誠發現,才能一季一季下來獲得這么多觀眾。
相比起朱凌卿的“沒想到”,直接身處對話中的許知遠不僅暢想過第一百期會怎樣,還暢想了《十三邀》做十年會怎樣。從2016年開播到現在,《十三邀》累計呈現了一百場對話,這是一個值得寫下的節點。正是八季以來的每一場對話,使得《十三邀》與受訪嘉賓、觀眾之間建立起了信任。
靠一次次試煉構筑出的共同體,格外堅固。
《十三邀》百期線下活動的盛況
第八季播出過半,豆瓣頁面里觀眾已經給這檔節目打出了9.5分。兩千多條短評里有一條高贊評論——十三邀如今在我心中,是什么樣的存在呢:我可以不看,但他不能不拍。這是《十三邀》靠一期一期對話積淀下的獨特地位。每一年,觀眾會定期期待這檔節目,關注它在跟誰對話,討論了什么內容。就如這位觀眾所說,“還有人在給這個時代做注腳做記錄”。
在紛雜、媒體聲弱的年代,《十三邀》代表的是一種更稀缺、因而也不可缺少的聲音。
走到今天,《十三邀》并非一成不變,而它的變,可貴之處在于保持水準,又有了“人味”。在名為“創造自己的時間”對談里,賈樟柯、陳年喜、李倫和許知遠坐到了一起。剛結束節目中的談話,陳年喜的感觸很新也很近,他提到《十三邀》的轉變——過去幾年還能感覺到有高島的部分,但現在它變得和生活相關、和人相關。
陳年喜、賈樟柯和許知遠在《十三邀》百期線下活動中對談
這位詩人把我們生活的時代稱作“亂世”,物質豐富,打破了舊的東西可是新的卻沒建立起來,因此人們內心動蕩、滄桑。這樣的“亂世”下,人會迷茫、浮躁,大家需要的是具體和關照。具體的人、具體的問題、具體的生活,當《十三邀》呈現的對話與此相關,它也在一點點跟觀眾走近,這是逐步建立起來的精神角落,緩慢又堅實。
更經得起推敲的是,《十三邀》里聊過話題都可以拿出來再聊,往細、往深都不怕。
五條人仁科、哲學家陳嘉映和前《十三邀》制片人朱凌卿在活動上圓桌對談
在“想象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這場對談中,面對教育和出路的議題,蔡皋、黃燈、林小英三位不同代際的人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共同探討。她們不回避現實也不否認殘酷和挫敗,談得格外多、也格外細,想一起尋一條路。如蔡皋所說,“我們(所有人)要學會找別的路來走”。教育是漫長人生中的一部分,不光在教育里要去找別的路,生活中也要找別的路。
對很多觀眾來說,《十三邀》也是大家在生活中找的另一條路。
站在可以容納千人的劇院里,桑德爾強調那些傾斜的座位,可以讓所有人都看到身邊的人,于是哪怕劇院闊大,也可以創造一種親密感,而親密感能夠促進對話。
《十三邀》百期線下活動的盛況
《十三邀》就體現著這種“傾斜”帶來的親密。從一百期屏幕里的對話,到四場線下對談、三場 workshop,這其中有節目本身的努力,和與節目有關的人共同的努力。所有人都在努力看到對方,看到我們生活的時代,在一次次的互相關照中,《十三邀》和嘉賓、和觀眾一起造出了這塊精神角落,在這里幾方信任,互相推動,讓這塊角落逐漸蓬勃、更具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