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白的中篇小說《歸國》以除夕夜的爭吵開篇,以母親出人意料的妥協收尾,在短短兩萬字的篇幅里,完成了一場橫跨太平洋的文化尋根之旅。這部發表于2023年新春之際的作品,恰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全球化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多重命題:文化認同的撕裂與重構、代際價值觀的沖突與和解、物質成功與精神富足的對峙。小說通過"我"從美國回歸中國的生命軌跡,編織出一幅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地圖,其價值遠超出家庭倫理敘事的范疇,成為觀察當代中國心靈史的一扇獨特窗口。
一、雙城記:空間政治中的文化選擇
小說構建了北京與洛杉磯兩個象征性空間的對位敘事。母親代表的美國空間充斥著物質成功與社會地位焦慮——"在美國,我從來沒有感受到該有的尊重,甚至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待遇,連黑人都不如"。這種異化體驗與父親所在的北京四合院形成鮮明對比,在那里,"與小說創作獨處的父親"展現出"精神世界的豐厚和飽滿"。易白巧妙地通過空間對比解構了傳統的"美國夢"敘事,將文化認同問題從地理層面提升至價值層面。
"更改國籍"這一情節成為小說最強烈的文化政治隱喻。主人公將姓氏和國籍改回中國的決絕舉動,象征著對文化根脈的主動認領。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選擇并非基于對傳統文化的浪漫想象,而是源于在美國作為"永遠的他者"的切身體驗。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曾指出,身份認同是"敘述性建構"的過程,《歸國》中的"我"正是通過寫作——這一典型的敘述行為——完成了從文化混血兒到中國作家的身份轉變。當他的散文體小說《中國啊中國,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啊》獲獎時,文學成為文化認同最有力的確證。
二、代際對話:成功學與詩性精神的博弈
小說中的父母形象構成兩套對立的價值體系。母親是全球化時代的成功學化身——"在商界叱咤風云的成功女企業家",其人生邏輯建立在"沒有錢就不能生存"的實用主義基礎上。父親則代表著詩性精神的堅守者,即便作品被改編為熱門網劇,依然保持"三餐粗茶淡飯的簡單生活"。這種對立延續到對"我"的塑造上——母親試圖通過經濟控制延續其價值觀,而父親則以文學傳承完成精神救贖。
易白對這兩種價值觀的處理頗具辯證智慧。他沒有簡單美化父親的文人形象,而是通過"黑框眼鏡"、"鼻梁上的眼鏡窩"等細節,呈現其作為失敗丈夫的局限;也沒有妖魔化母親的成功,反而通過疫情期間"賣掉了許多財產,也要將公司上下所有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如期發放"的情節,展現其責任感。這種復雜性使代際沖突超越了簡單的道德評判,上升為現代性語境下不同生存哲學的對話。當母親最終決定飛回中國"找你爸拜年"時,這種和解不是價值觀的屈服,而是文化根脈對異化生存的勝利。
三、文學作為救贖:書寫行為的本體論意義
《歸國》最獨特的文學貢獻在于將"寫作"這一行為提升至存在論高度。父親通過武俠小說創作抵抗婚姻失敗帶來的異化感;"我"通過文學投稿實現從美國博士到中國作家的身份轉換;甚至連愛情也發生在詩社——文學成為連接三代人的精神紐帶。這種設置呼應了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對"講故事的人"的論述:在傳統斷裂的現代社會中,敘事行為本身具有維系經驗連續性的功能。
小說中反復出現的"投稿-退稿-發表"情節,構成精妙的元小說隱喻。當"我"將100元稿費的收款截圖"連同刊發文章的雜志剪貼頁一并裝裱"時,文學創作已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個體存在價值的確認儀式。這種對寫作神圣性的刻畫,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當代語境中,構成對創作本質的深情回望。
四、女性形象的現代重構
《歸國》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傳統家庭敘事的刻板模式。母親是極具現代性的矛盾體——對外是關愛員工的企業家,對內卻是專制的家長;青鳥則代表著新時代知識女性的獨立與浪漫,她的"奉子裸婚"決定和職業追求(劇本創作),顛覆了傳統婆媳敘事中的被動形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結尾母親主動尋求和解的轉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悔悟",而是強勢女性對文化根脈的重新發現。
這種女性塑造與易白在《文學創作要說"人話"》中的主張一脈相承——拒絕概念化的人物,追求"有靈魂和血肉"的真實。當青鳥主動親吻"我"并說出"那首詩,是寫給我的吧?"時,這個場景既顛覆了男性主導的愛情敘事,又保留了古典詩詞的含蓄美,堪稱傳統與現代審美融合的典范。
結語: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返鄉
《歸國》最終完成的,是一場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返鄉儀式。通過"我"從出走到回歸的閉環敘事,易白探討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在資本與信息無國界流動的今天,文化認同是否還需要地理根基?小說的回答是肯定的——當母親在除夕夜決定回國時,這個曾經的"女強人"終于承認了情感與文化根脈的不可割舍性。
這部作品的藝術力量恰在于其拒絕簡單答案的復雜性。它既不是對傳統的懷舊式謳歌,也不是對現代的批判式拒斥,而是在代際沖突與文化碰撞中,展現出中國心靈尋求自我定位的艱難與可能。當父親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看天安門升旗時,那個場景超越了政治符號的簡單指涉,成為文化血脈傳承的動人隱喻——正如小說標題所示,真正的"歸國"從來不只是地理上的回歸,更是精神家園的重建。在這個意義上,《歸國》為所有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文化錨點的現代人,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文學備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