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晚,由廣州市白云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廣州市白云區圖書館承辦,廣州市薩福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執行的“云山·詩·劇”第二屆云圖詩會”于白云區圖書館順利舉行。活動還得晴境戲劇工坊、智仁實驗劇場、花地灣藝術空間等機構和個人的支持。當晚,600多名學者、詩人、作家、藝術家、文化人及讀者見證了廣東本土詩人的首部原創詩劇《成連與伯牙》的上演。這部由著名詩人黃禮孩新創作的詩劇,新穎的形式、多元的演繹、深刻的表達,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觀眾反饋:融詩歌、音樂、藝術、哲學于一體
“詩劇《成連與伯牙》今天晚上在白云區圖書館前邊階梯為室外舞臺。背景是蕭蕭蘆葦,隨夜風飄逸,仿若回到春秋年月。伯牙與成連的對話是藝術與音樂的理解,充滿哲思。黃禮孩的語言太棒了,唯美而深情,辯機如電,沖撞心扉。黃禮孩是不可限定的”著名作家艾云這樣評論;“《成連與伯牙》是廣東文學史上第一部搬上舞臺的本土原創詩劇作品,在國內也是一次大膽的突破。錯落有致的階梯,隨風搖曳的蘆葦,兩種元素呈現了典雅與田園相結合的舞臺效果。時而空靈廣闊,時而詭秘幽深的音樂,體現了高的舞美水準。主創,導演,表演者,觀眾,無不收獲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心靈洗禮。這是一個關于分娩的故事。如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完整呈現了琴師伯牙經由思想痛苦分娩,繼而悟道升華的歷程。而成連的通靈萬物,布蘭的觀心知情,姆緹的道器之辯,三位師者共同孕育了這位傳世的藝術家。終章的孤島悲慟,海浪山林群鳥之聲,使伯牙從困頓中醒來,終見天地眾生,終見自我”,詩人李文巧這樣敘述;“今晚有幸觀摩了詩劇《成連與伯牙》,這部詩劇竟然做到了融詩歌、音樂、藝術、哲學等于一體,多處體現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好驚艷!而且主演團隊的演繹敬業又專業,80 分鐘的表演一氣呵成,也太厲害了”從事編輯工作的吳曉玲由衷感慨;“今晚來白云區圖書館看了,才知道廣州有那么好的詩劇,開文學先河,有回到莎士比亞那個年代的幻覺”,詩人單世臣喜悅地表達;“今天看詩劇《成連與伯牙》,感受截然不同,古老又富有新意,遙遠的故事就像說著我們的心事,每一句都值得細讀和思考?;蛟缁蛲?,同樣的人總會聚在一起‘煙花’”,城市職業學院老師楊琦留言說;文藝評論家白嵐感慨:“詩劇《成連與伯牙》在超拔的想象與恣意的追求中,時代也幻化為一種背景,出世與入世并無邊界,只要心之所向是澄明之地”;藝術策展人張委認為:“詩劇的詩句美而深刻,故事久遠即是當下,舞臺布景、設計均上乘,演員音、形、體皆行云流水,被點燃的,被珍視的,一切值得”.......
21世紀,廣東詩劇走向前沿
詩劇是詩歌的皇冠或者詩歌寫作的天花板。去寫作詩劇,是對寫作難度的挑戰,而把詩劇搬上舞臺是更高理想主義的體現。在西方,詩劇是一個古老的文體。從古希臘時期開始,詩劇就是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如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對西方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中國,先秦時代楚國屈原的《九歌》,是中國最早的詩劇雛形,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像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勒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等劇作家那樣去創作、演出、傳播,沒有形成我們的文學審美傳統。
對于中國新詩來說,一百年以來,有郭沫若、馮至、穆旦等詩人寫過詩劇,包括后來的海子、西川、藍藍、李輕松、王煒等當代詩人也寫過詩劇,但至今搬上舞臺表演的屈指可數,十分稀缺。詩劇的創作與表演,于我們依然是新鮮的召喚及探索。
2020年,在廣州圖書館舉辦的第12屆廣州新年詩會上,詩會的創始人黃禮孩首次提出演出詩劇,推出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劇《伊美爾唯一的嫉妒》(符文瑜/導演,季喬/空間設計,程佳/翻譯),產生出多層次的審美詩性空間,為讀者所矚目所喜愛所談論。2022年,黃禮孩索性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詩劇的讀法”。第1季推出英國劇作家莎拉·凱恩的《4·48精神崩潰》(陳晶晶/導演);“詩劇的讀法”第2季推出著名詩人藍藍創作的詩劇《阿基琉斯的花冠》(導演陳晶晶)。詩人藍藍這部詩劇首演后,被“愛丁堡戲劇前沿”看中,應邀參加“武漢文學季”的演出。不久的2023年12月,詩劇《阿基琉斯的花冠》作為廣州市白云區圖書館“云山詩?。菏讓迷茍D詩會”的種子劇目進行表演,再度引起關注?!冻蛇B與伯牙》則把“詩劇的讀法”(第3季),推高了影響力,廣東由此成為中國產生詩劇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云山·詩·劇”作為一個詩劇表演平臺,面向讀者與市民,在讀者的心靈上種子,詩人黃禮孩非常看重,為此,他專門為“云山·詩·劇”創作一部新作,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成連與伯牙》,此劇也成為廣東本土詩人首部原創詩劇,開啟新的文學旅程。這之前,黃禮孩創作的另一部詩劇《水流云在:魯迅與黃埔軍?!方诎l表在《廣州文藝》雜志上,不久也計劃搬上舞臺。
詩劇《成連與伯牙》敘述青年伯牙厭倦當官,決意重拾音樂,另覓人生新出口。他來到民間高人成連處習琴,怎料成連的教育方式異常激烈,竟將伯牙的瑤琴摔碎,伯牙由此陷入了全然的黑暗,對音樂的熱情不復存在。民間斫琴師是成連的同門師兄,與成連亦敵亦友,他也看上伯牙的音樂才能,蠱惑伯牙放棄追隨成連,跟著他另覓音樂新境界。正當伯牙陷入兩難抉擇之時,成連妻子布蘭的出現,再燃伯牙內在的生命之火。布蘭是靈性充盈之人,她對受挫的伯牙另有溫存的啟迪。伯牙面前鋪展開了三條通向技藝精進的道路,撥開內心的幽深,他如何在其間找到機遇?他天才的傳世之作《高山流水》又隱藏著什么?
編劇黃禮孩談到這個劇時,他說:“伯牙的名曲《高山流水》并非尋常之物,它穿越星辰歲月,還被送上太空,向宇宙播送,一定有著其內在的誘惑力和神秘模樣。正是來自對西周之后那段歲月的凝視,在失常的光芒之中,我辨認出了伯牙、成連、布蘭、姆緹、方子春,他們的俠氣豪氣文氣仙氣彌漫到一起,輪廓卻一一呈現, 這是人的狀態,也是春秋時期的精神形態。這部詩劇應該是感性、神秘、生氣勃勃,一如從深澈清涼的智慧之井,提上來的生命之水,依然可以滋養今天缺失的純真、理想、希望與愛。伯牙的《高山流水》不止于人在自然中的頓悟,更有看不見的愛存在里面。我觸摸到的《高山流水》,不止于天人合一,更屬于愛演奏—— 光榮歸于愛,還在散發永恒的誘惑,還在大地上尋找更好的譯義”。
一支有想法的創作團隊
詩劇之于今天的中國舞臺藝術是一門欣欣向榮的事業。詩劇作為舞臺的天花板藝術,即便是國內頂尖的導演,也沒幾個人敢去碰。但在廣州就不同了。有一批活躍于民間的詩人及藝術家,他們熱衷于純粹詩劇表演。盡管在財力及物力上幾乎等于零,但他們的才氣及熱忱在推高中國詩劇的高地,這些年,他們創作表演了多部詩劇,雖然數不上完美,但也引起反響,已經形成了一個小的氣候,同時也引起國際的關注,包括國際學術期刊《Women’s Studies》、德國哥廷根大學《嚶鳴戲劇》等媒體的專題報道。在“詩劇的讀法”核心人物黃禮孩看來,一座城市沒有詩劇,說明這座城市的文學燈塔照得不夠遠,光芒多少還是暗淡。他以為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詩劇有著更寬廣的前景,沒有什么是完美的,去做它就走向新的可能。
這次詩劇《成連與伯牙》的主創團隊由編劇黃禮孩、導演陳晶晶、舞美設計黃朝瑩、服裝設計周欽珊、服裝制作吳宗青、作曲王萬楹、影像設計柯詠恩及林潤谷、燈光設計孔慶潮及朱志軍、主視覺設計傅彥斌、舞臺監督黃弋毫、音效設計梁瑾寧等藝術家一起構成,他們或者從國外學成歸來,或者是本土的文化精英,或者是先鋒藝術家,或者是高校老師,或者是舞臺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因著詩歌藝術的召喚而走到一起,去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個事情又是一些人做不到的,需要的是一種團隊精神。在這個年代,他們還保有激情,依然瘋狂,這很好。
從英國及新加坡留學回來的陳晶晶,《成連與伯牙》是她的第三部詩劇了,此前的多部戲劇及詩劇的創作給她更多的經驗。在談到對這部詩劇的理解時,她說:“看到伯牙的故事時,劇中人物一直在討論追尋音樂是什么,換成其他藝術形式也一樣—— 戲劇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關于本體和形式和方法論的理性的思考,而最打動我的,是感性體驗。戲劇、音樂或者是藝術,是創作者們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式,其間流動的就是人的感情和欲望,這需要我們直面自己的人性,要對我們作為人的體驗足夠誠實。也許這樣的體驗并不都合乎規矩,然而這樣的痛與喜悅可能恰好是我們靠近美和規律的切入口。在排練場上實驗的時候,在制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和各種物質條件打交道,甚至斗爭。需要真誠地注入飽滿的感情和體驗,才可以靠近規律,才可以感受美。而且前提是你還得堅信它的存在。伯牙經歷的也是這樣一個過程。追尋方法,當心受到束縛時,怎么都抵達不了彼岸。意念帶著愛游動,規律才慢慢顯現,規律才真正運轉起來?,F在我在伯牙的故事里再一次當研究員。我們從中國歷史上取得故事,取得美學元素,我們想做一個當代的實驗,我們調整變量,去觀察可能發生的物理、化學、生物、感官反應。東方哲學先賢說‘道法自然’,可是抵達的過程不容易。有太多的東西模糊掉這樣的探尋。而且即便模糊掉或者忘掉,生活也照樣進行下去,讓人不禁反問為什么要探尋。在這樣的一個時刻去討論音樂,或者戲劇,或者藝術是什么,真的是一種奢侈。這使得我們任何小小的探尋的努力,都可以是一種抵抗的安慰”。
此次詩劇演出的場地,以白云圖書館下沉的廣場來設計,就像古羅馬劇場倒過來一樣。因地制宜,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的黃朝瑩從劇本出發,在臺階上設計富有表達空間的舞臺。她的創作理念是:“讀成連與伯牙,我想這是一個和‘道’有關的故事。成連與伯牙的相遇相交相知,宛如人生路上的種種際遇,成連不僅是伯牙琴藝的引路者,更趨向于是精神上的擺渡人 。所以在層層階梯上我找到一個意喻‘道’的平臺結構來放置表演,在空間中制造一段未竟而無限的過渡,而聳立的LED屏則利用了山石、樹形、亭臺的巨型意象來進行構建。人的一生,奔走于天地萬物之間,正是在不斷尋找渡己渡人的‘道’,這正是我在成連與伯牙中悟到的某種‘大道’”。當天晚上,清風吹拂,蘆葦隨風飄蕩,光芒隨心,詩的意境從舞臺上生發出來。
藝術家周欽珊博士十分欣賞《成連與伯牙》里面的哲學意味,她找到了自己的設計靈感:“人物服裝設計的靈感來自兩方面,第一、色彩系統根據劇中人物及人物間的關系的解讀和分析,采用象征的方法代入不同的顏色,來隱喻人物的不同個性和潛在關系。第二、服裝造型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為原型,進行現代變異,使其具有古典與現代交融的雙重意象”。有讀者說特別喜歡“時間旅者”的服裝設計,舞蹈把巫氣和盤托出,也把時代的美學帶出來,人物因為服裝而得到恰當的表現。
生動的海報設計也是詩劇成功的一部分。藝術家、mc&c構國學圖創始人傅彥斌的主視覺海報設計突出主題,畫面沉靜又有光,審美高超,是一份空想。“成連與伯牙”的字體設計融入書法及設計,古意里透出新意;古琴琴弦上的詩歌,更是神來之筆。動態海報里古琴演奏,跳躍的詩句代替了手指,富于想象力與美感,好像發光的流體。這份意境正好對應著黃禮孩的詩句“如果是一顆小火苗/也必是從師父的琴弦音階里升起”,仿佛詩人希尼說的,“我寫詩,是為了認識自己,使黑暗發出回音”。更巧妙的是,此次演出,選擇在白云區圖書館的階梯之間,階梯的線條一如琴弦之韻,也是對海報設計無形中有形的回應。
最近與譚盾有多次合作的藝術家柯詠恩及林潤谷,他們擔任了《成連與伯牙》的影像創作。他們從劇本出發,分析人物的性格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從春秋時期的社會人情風貌與自然環境出發,尋找祖先與我們之間的關系,一起對自然和存在在其中的生命重新追尋,比如通過抽象的琴弦、真實的琴舍、夢幻的叢林、寫意的海水、閃爍的星空、黑暗中的燈盞等等影像來轉喻出劇中人物的心靈世界,為詩劇施加視覺上的力量,揮灑春秋年代人的性情及愛。
一支真誠的演員團隊
此外,九位演員一起擔綱演出《成連與伯牙》中不同角色。孫滔扮演的伯牙充滿青年的朝氣,成連這個民間高人在謝汪洋的身上得到隱秘的體現,青年演員楊子把布蘭演活了,而陳波扮演的斫琴師姆緹老成持重,是智慧的外現,對于角色,三位主演他們各有自我的表達,最終異曲同工,一起推高伯牙求藝之路及《高山流水》所隱含的新義。
而盧曉洋、鄧詩琪、賓少妍、周鵬 、王丹丹五位舞者一起扮演“時間旅者”這一穿梭在不同空間的人物形象,他們既有臺詞,也有肢體語言,對劇中角色的演繹,產生了想象的空間,特別是他們的舞蹈自身就是敘述,是對這一角色的疊加或者釋放,攜帶出更多未知的東西。
演員始終是戲劇的載體,優秀的演出,有賴于演員的才華及超能力的發揮。作為來自不同行業的演員,他們不計較報酬,以藝術之心,一起在《成連與伯牙》中完成詩劇中人物生動的群像,成就了古典文化的當代表達,為詩劇的表演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間以詩劇來進行別樣閱讀的圖書館
在加速變化的時代,讀者面貌、閱讀習慣已然轉變,圖書館將如何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面對有限的空間,將如何延展出新的吸引法則?如何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設計?如何梳理出屬于圖書館自身時代的觀點?如何回應所處現實?如何用陌生化的表達來影響未來圖書館?廣州市白云區圖書館一直思考著這些話題,去致力打造魅力型圖書館,
2023年12月,詩劇《阿基琉斯的花冠》作為廣州市白云區圖書館首屆“云山詩劇”的種子劇目進行表演,引發了良好的效應。一來給讀者普及詩劇這門非常罕見的藝術,令讀者體會到詩劇從文本閱讀到演出欣賞的心路旅程,大大拓展了讀者的閱讀欣賞視野;二來,詩劇表演期間的文學講座,也令讀者獲得更多的文學素養,使得圖書館的學習氛圍濃郁起來;三來,白云區圖書館將成為大灣區文化的新坐標,因為詩劇的表演,它具有別圖書館所沒有的文學藝術屬性,而大量的文化精英及讀者涌來白云區圖書館,一起擦亮閱讀的燈塔之光。
2024年10月26日的“云山·詩·?。旱诙迷茍D詩會”的成功舉辦,進步一把白云區圖書館在打造新型人文圖書館的精神落到實處,增加了藝術圖書館的元素,令圖書館散發出新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