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摩托車市場風起云涌,戰火已經燒到125小踏板,且有向上蔓延至150踏板的勢頭。
挑起價格戰的是一眾的國內二三線品牌,春風、無極、錢江、大陽、嘉陵等紛紛推出與125價格接近的150踏板,采用田忌賽馬的手法爭取市場。但終究因綜合性能、既往口碑等因素,無法撼動一線品牌的市場份額。
然而,如此一來,卻給了那些一線品牌不小的壓力,所以很多人說,我們可能不會買,但真的要感謝那些發起價格戰的二線品牌。
在一線品牌中,本田首先應戰,于9月14日推出三款踏板,采用新一代ESP發動機,部分車型配置了前輪ABS,除了NFP125還未公布價格,其他兩款都將價格定在了1萬以內。
緊接著豪爵應戰,于10月15日發布了ADX125,這款車不僅車體寬大,還配置了前輪ABS和TCS,采用的仍舊是田忌賽馬的打法,用高配置、名牌配件實現降維打擊。
當所有人都以為125踏板競爭會愈演愈烈之時,鈴木出手了,為這次125價格戰劃了個逗號。這是因為鈴木只是拿出UY降了幾百元,并沒有呼應本田、豪爵的配置,沒有ABS,更沒有TCS,與其說是響應,不如說是無奈地做做樣子。
鈴木U系列自2017年上市至今,創造了120萬的銷量,單單UY125就達成了75萬輛的銷量,要知道,國內市場每年的摩托車銷量也就2000萬輛左右,鈴木U系列能取得如此成績也是難能可貴。
這一次,鈴木拿出賺錢主力U系列降價幾百元,不但透著無奈,更顯露出鈴木缺乏后手的尷尬,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鈴木汽車。
鈴木摩托車會不會重復汽車的故事?
2018年,鈴木汽車宣布從此退出中國市場。
如今回頭看鈴木汽車在中國的經歷,雖然銷量平平,但品質毋容置疑,是什么讓這樣一個要技術有技術,要資源有資源,要資本有資本的國際一流車企,最終折戟中國呢?
從不同側面分析,一致指向公司的決策,沒有把握中國市場特點是鈴木汽車退出的主要原因。
在彼時中國人的認知中,汽車還是奢侈品,具有充臉面的作用,因此以同樣的價格,更需要車體更大的車型,而鈴木的車型,如奧拓、雨燕、天語、羚羊、北斗星等等,性能一流,但車體尺寸均偏小,不符合當時的用戶需求;另一方面,鈴木的車型不僅是型號單一,車型與車型也沒有拉開差距。
對于中國市場的不理解,造成鈴木在中國投放的車型不合需求,背后是失效的決策機制,具體落到決策團體的認知偏差。
鈴木摩托車和汽車同屬鈴木公司,有著同樣的高管,同樣的文化,同樣的決策體系,同樣的制造標準。這些背景,可以造就鈴木摩托一流的技術性能,也同樣可以類似于汽車一樣,做出對中國市場特點的誤判。
在小排量踏板市場,濟南鈴木僅憑著U系列打天下,從2017年至今也只推出過四個車型,其他的踏板車型基本上只是湊數,因此和鈴木汽車犯了同樣的錯誤,車型過于單一。
與此同時,鈴木摩托配置過低,在其他品牌開始配置ABS的情況下,仍舊沒有看到跟進的意向。要知道中國摩托車已經從實用型向玩樂型轉變,消費者對配置的要求在增強。
鈴木摩托會不會走汽車的老路,還要看鈴木摩托下一步的反應。因此,鈴木摩托一定要緊跟市場節奏,要知道晚半年就被動,晚一年就落后,晚兩年就很難追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