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城市建設在平原地形上最好?
因為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這些優勢使得平原成為城市發展的理想場所
重慶是我國的4大直轄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有3000多年建城史,全國唯一兼具五種類型的國家物流樞紐
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重慶為什么要把城市建設在山上,而不是平原上?
重慶市位于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
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
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千米
轄38個區縣
2023年末常住人口為3191.43萬
重慶把城市建在山上的6大重要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重慶市位于四川盆地東部,地形以山地為主
擁有復雜的地形地貌結構
主要呈現出4大特點
1:地勢起伏大
東、南和東南部地勢高,西部地勢低
東部最高處為大巴山的川鄂嶺
最低為巫山長江水面
主城區海拔多在168~400米之間
市內最高峰為巫溪縣東部邊緣的界梁山主峰陰條嶺
海拔達2796.8米
最低為巫山縣長江水面,海拔73.1米
海拔高差為2723.7米
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
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
坡地較多
總地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
2:地貌類型多樣
以山地為主
其中還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緩丘陵、臺地和平壩等八大類
3:地貌形態組合的地區分異明顯
4:發育有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觀
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
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面積占76%之多
重慶的平原面積僅占全市總面積的2.39%,主要集中在梁平和秀山等地
這些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適合農業發展和旅游觀光
對于提升當地經濟和交通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而重慶的主城區坐落于明月山 、銅鑼山、中梁山、縉云山、云霧山、巴岳山等7座大山之間
這種地形使得重慶的城市建設必須依山而建
在平原地帶建設的可能性較小?
重慶在地形和氣候雙重作用下
春夏之交夜雨尤甚
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說
有山水園林之風光,多霧
重慶的氣候條件也要求城市建筑
必須適應多變的地形
以保證良好的排水和通風
二:歷史因素
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
夏商巴國在此建都
在抗日時期
將重慶定為陪都
使重慶成為近代我國大后方經濟文化中心
紅巖精神起源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重慶最初是在嘉陵江和長江交匯處
建成的一座軍事堡壘
地理位置易守難攻
城的三面被水包圍
尤其是長江河面寬闊、水流湍急
給敵軍渡江制造了極大的困難
這種地理優勢使得重慶
成為一座幾乎無法攻克的防御堡壘?
是連接中國西部和東部的重要樞紐
由于其山地地形易守難攻
成為了重要的戰略要地
依山而建的城市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優勢
形成天然的防御工事
特別是在古代
選擇高地建城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自古把城市選擇建在山上
以便更好地防御外敵
此外,重慶的河流也為城市的防御
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三:城市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
重慶逐漸成為了重要的商貿中心
長江和嘉陵江的水運交通
使得重慶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
商人們為了方便貨物的運輸和儲存
往往選擇在江邊的山上建立倉庫和居所
隨著城市的發展
重慶逐漸從一個小型的軍事要塞
發展成為一個大城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逐漸形成了如今依山而建的城市格局
四:經濟發展需求
重慶山地多,平原地帶相對很少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
為了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不得不選擇在山上建設城市
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
可以將山地地形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優勢
例如:重慶的許多建筑都采用了吊腳樓的形式
形成了“見縫插針”的建筑風格
房屋和街巷幾乎都是順山借勢、沿江展開
這種建筑風格不僅充分利用了地形
還使得城市具有獨特的景觀和風貌?
重慶獨特的山城風貌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依山而建的城市景觀
成為了重慶的一張亮麗名片
也為重慶的經濟發展
帶來了新的機遇
五:文化傳承
重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
其中巴渝文化
是重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渝文化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
尊重山水地形,在城市建設中充分利用山地地形
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巴渝建筑風格
重慶的人民長期生活在山上
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他們習慣了爬坡上坎的生活
對山地地形有著深厚的感情
這鍛煉了重慶人的腿部肌肉和心肺功能?
重慶的氣候濕潤,運動時感覺更舒適
也有助于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避免脫水?
城內也有隨處可見的自動樓梯可供居民選擇
重慶可以說是一座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現代山城
六:現代科技的助力
隨著現代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
人們在山地建設城市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重慶的建設者們,充分運用先進的建筑技術和施工方法
克服了山地地形帶來的各種困難
確保城市建設的安全和穩定
例如,重慶的軌道交通系統
就是現代科技與山地地形完美結合的典范
軌道交通線路穿越山脈、跨越江河
采用了跨座式單軌、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
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此外,重慶還在建筑結構、
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
通過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結構設計
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通過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
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
重慶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
充分考慮了山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努力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
許多公園和綠地都建在山上
這些綠色空間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
還起到了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
同時,重慶還積極推廣綠色建筑、節能減排等環保措施
減少城市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未來,重慶將繼續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保護好山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城市的品質和競爭力,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展望到2035年
重慶將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
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
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全面筑牢,基本建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