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網絡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微信等社交平臺成為人們溝通聯系的重要渠道。然而,當面對親人過世這樣沉重的事件時,有些人選擇發朋友圈的行為卻讓不少人感到費解,其背后所蘊含的心理實則復雜多樣。
心理學家指出,那些習慣將生活中各類事情都發上朋友圈的人,內心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
對于在親人過世時發朋友圈的這類人來說,同樣可能存在這樣的心理訴求。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p>
而這類人或許認為,通過在朋友圈發布親人離世的消息,能讓自己在這個艱難時刻依然處于他人關注的視野之中,以此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他們希望自己的悲痛能被他人看見,自己所經歷的重大事件能引起他人的回應,仿佛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確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以及自己所經歷痛苦的價值。
這種心理可能源于他們平日里就較為依賴外界的反饋來確認自身的存在意義,親人的離去讓他們內心更加脆弱,進而更迫切地需要外界給予情感上的支撐與肯定。
情緒抒發與宣泄的心理
親人離世是極其沉重的打擊,并非所有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應對這份悲痛。有些人在面對親人過世時,一時之間難以接受這殘酷的事實,內心被悲傷、無助、迷茫等情緒充斥。此時,朋友圈就成為了他們抒發情感和釋放情緒的一個出口。
他們可能覺得在朋友圈里傾訴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對離世的悲痛,能夠減輕內心的負擔,讓那些積壓在心底的情緒有一個流淌的通道。
他們并非是想要刻意引起他人的注意,只是在這無法承受之痛下,需要借助朋友圈這個相對私密又能與外界有所連接的空間,來安放自己那洶涌澎湃的哀傷情緒。
社交通知與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部分人看來,家里親人去世發朋友圈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通知人家來送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親人過世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社交活動,如吊唁、送禮等。
這類人發朋友圈可能是出于一種社交通知的目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知親朋好友這一消息,以便他們按照傳統習俗前來表達慰問或參與相關事宜。
雖然這種方式在現代社會可能會被一些人詬病,認為其過于功利,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社交規范和人情往來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他們可能平時就遵循著較為傳統的社交模式,在親人離世這樣的大事上,自然也會選擇以這種在他們看來較為便捷且符合傳統的方式來傳達信息,盡管這種傳達方式可能會被誤解為帶有某種功利性目的。
獨自消化與對外展示的矛盾心理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平時不會對外人說起自己悲傷的情緒,習慣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默默消化。
然而,當親人過世時,他們卻選擇發朋友圈。這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后,其實隱藏著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
一方面,他們深知自己內心的悲痛是極為私密的,不希望他人過多窺探或打擾自己獨自療傷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親人的離世是一件大事,有必要以某種方式對外展示一下,也許是為了紀念親人,也許是為了給自己這段艱難的時光留下一個記錄。
這類人在面對親人過世時,可能既想享受獨自消化悲傷的那種寧靜與深沉,又想通過發朋友圈這種行為打破這份寧靜,在對外展示與獨自消化之間徘徊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