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軍事關隘,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地處關中平原,南接群山之腰,北臨黃河干道,有雙重天險作為屏障,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曾派兵駐扎在晉國疆域附近,距離潼關不遠。晉文公問謀臣子犯應該怎么辦,子犯鼓勵晉文公對楚國開戰時,曾經說過:“山河表里,必無害也。”
意思就是說,假如晉國對楚國開戰,打得贏固然好,即使打不贏,晉國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只要拒敵于潼關之外,必定會安然無恙。因此可以看出,潼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今山東濟南人,元朝政治家、文學家、散曲家,享年六十歲。其散曲多寫棄官后的田園隱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他也擅長作詩。
張養浩少年時代就因為才學出眾,被舉薦為東平學正。又從太子文學、監察御史,一路做到了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后來,因不滿朝廷奢侈享樂,辭官歸隱。
張養浩五十九歲那年,關中大旱。朝廷又聘請他去陜西賑災。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匆匆奔赴關中災區,途中經過潼關一帶,就寫下了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曲作原文如下: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散曲的大意是:
群山匯聚,層巒疊嶂,像是從四面聚集到潼關來,黃河波濤滾滾,如同發怒一樣日夜不停地發出咆哮聲。
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這就是潼關路了。
我站在這條路上,西望京城長安,徘徊不定,心潮起伏。
令我傷心的是,人們無數次地走過那些秦朝、漢朝的古都遺址,昔日的千萬間金碧輝煌、巍峨高聳的宮殿,如今都化作了一片黃土。
國家興盛,黎民百姓依然受苦受難;國家滅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難。
張養浩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懷古散曲。
整首曲開篇先用景語,狀寫潼關的山川之險,連用兩個帶有夸張意味的比喻句,賦予山川以感情和性靈,渲染了一種悲壯凄涼的色彩。同時,交代了潼關路的地理特征,內接華山,外連黃河。接著,將自己代入這幅氣勢雄渾壯闊的山川畫面之中,描繪了自己當時觸景神傷的精神狀態。
然后,寫從關中長安的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感慨,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最后,發出沉痛感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氣勢雄渾,風格沉郁;立意精警,蘊藉深邃。
突出特點是寫景、抒情、議論熔于一爐,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頗有藝術獨創性,堪稱是數以萬計的元人散曲中的上佳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