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今年的熱門電影《抓娃娃》,可能都會對影片中所講述的內容影響深刻。一對超級富翁的父母為努力將小兒子培養成心中理想的成功人設,不惜為兒子從小打造出了一個充滿各種人為因素的模擬世界。
之所以說是模擬世界,原因是里面的大多情境都是應父母的教育腳本而設置出來的,比如下半身癱瘓但開口必是經典詞句的奶奶、精通書法且出口成章的鄰居、或者是對話必然涉及數學或物理知識的街坊們,以及一口標準的英文課本發音的外國商販等等,無一不是主角爸爸的精心設計,和主角媽媽的用心配合。
電影是幽默搞笑的,但也恰恰將現實世界中一些狀態以更聚焦更濃縮的方式展現了出來。
可以說,父母與孩子之間,在給予與接受的過程中并不完全是對等的關系,尤其在成年的父母與未成年的子女之間,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并不一定真的就能貼合到孩子實際的現實需要上。
父母的有些付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而并不是孩子的真實需求。
《抓娃娃》中的父母,渴望兒子成才的心是真實的,但所有給予操控的空間與過程是令人窒息的。這樣的父母常常處于對自我犧牲的無限自我感動中,而與孩子真實情感的連結其實始終都處在漸行漸遠的狀態上。
電影最終以孩子自主放棄高考,決定走向一條屬于自己能做主的人生之路進行了收尾,這是電影故事的理想收尾。
現實中,很多的孩子在通往高考的路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他們通過自身的各種情緒癥狀表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多糟。很多時候,他們其實早已經就感覺到不好了,但仍然在選擇堅持,因為不想令父母擔心或失望。
同時也受年齡及實際經驗的限制,很多時候孩子們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了,有時只是感覺到累了,走不下去了。當這些孩子走進咨詢室或者醫院時,往往都已經到了他們最扛不過去的時候。
他們在尋求幫助,因為無力去面對他們所面對的那個現實,究竟是父母以自己的無意識所打造的現實,還是客觀實際的現實?
他們日常所感受到的情感連接究竟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還是被父母人為所設計出來的感受與體驗?孰真孰假?
處在種種錯亂的感受中,卻在努力完成著父母投注過來的目標,內心始終處于事事而非,同時又有些分裂的情景中,長期下來誰能全身而退?
更不用提還要創造奇跡,成為全方位的優秀人才,這誰能做得到呢?
孩子進入心理咨詢,既是他們自己現狀的需求,其實也更是父母的潛意識需求。
但往往父母身在其中,很難真實客觀地看到自己內心無意識的所作所為,更看不清自己如何在自身無意識的操控下去給孩子的成長施加影響。升學的壓力,就業的壓力,以及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無疑都成為養育過程中焦慮的來源,當父母無力應對這些壓力時,或者當父母自身的成長中遭遇過創傷性事件而未獲得療愈時,都有可能通過父母的言行,通過日常互動中的點滴,而影響到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體驗。
我們自然會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天然的自我消化或者愈合的能力,做到自動的去糟粕取精華,實現優秀的自我成長歷程,但其實這也不過是個理想化的想象。
現實的情景是,父母們既需要更清晰明了自己的愿望以及實現愿望的各種模式,同時也需要清楚了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成長的節奏,相互磨合,共同成長。
如果在孩子還沒有出現問題走進咨詢室之前,父母就已經具有足夠的自察自省的能力,愿意提前進入咨詢室尋求幫助,那么可以相信未來走進心理治療中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