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十力的人格表現與人生悲劇既反映了時代的動蕩和個人命運的坎坷,也揭示了其哲學思想的內在缺陷。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和道德絕對化觀點導致他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情緒失控,表現出攻擊性和道德優越感。他的高度主觀性的哲學思想使他難以認識外部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他在面對社會政治變化時缺乏應對能力。同時,他的巨嬰性人格和情緒化的表現使他在人際關系和學術爭辯中屢屢失當。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他的悲劇,暴露了其哲學思想觀念的致命缺陷。
正文:
熊十力是中國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對當代儒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熊十力一生之中多次打人罵人,晚年死的非常悲涼。他的人格表現和行為方式也引發了諸多爭議。我們將揭示其哲學思想的缺陷以及人格的悲劇性。
1.熊十力為什么這么喜歡打人罵人?
我們先來看幾則小故事:
?熊十力與梁漱溟因學問問題起了爭辯,雙方互不相讓。熊十力生氣追上梁漱溟,打了他三拳,嘴里罵著“笨蛋”。
?熊十力與廢名再次辯論,誰都不肯讓步。廢名說:“我代表佛,你反對我就是反對佛!”熊十力反駁:“我才是佛,你才反對佛。”兩人爭吵不休,最后竟動手打架。熊十力被廢名打出門外,邊逃邊罵,非常尷尬。
?1945年,弟子李淵庭拜訪熊十力,指出他對王船山詩句的引用有問題。熊十力不聽,大罵李淵庭是“王八蛋”。李淵庭離開后,熊十力追到李家繼續大罵,并動手打他,嚇得李的三個孩子哇哇大哭。后來熊十力發現弟子是對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道歉,并安慰孩子:“熊爺爺不好,熊爺爺嚇著你們了。”
?徐復觀是熊十力的弟子,也是蔣介石的侍從。每次受蔣介石委托看望熊十力,都會被罵。第一次去時,徐復觀帶著一百萬元支票,被熊十力罵得狼狽不堪,讓他帶著支票滾蛋,并大罵蔣介石“狗子,王八蛋”。
一般認為,熊十力的性格特質可能包括強烈的情感表達和對權威的反抗。這些性格特質可能源于他早年的經歷和教育背景。熊十力在學術上的追求和壓力也可能導致他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情緒失控。他對自己的學術成果有著極高的期望,難以容忍任何質疑和批評。熊十力生活在社會動蕩的時代,社會的不安定和個人的焦慮可能加劇了他的情緒波動和行為失當。熊十力的思想試圖調和傳統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同時吸收西方哲學的影響。這種文化沖突可能導致他在思想和行為上的矛盾和沖突。
2.巨嬰性格背后的思想觀念
熊十力認為心與物是同一本體的不同表現,反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元對立。心與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熊十力的觀點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過于強調心的作用,可能忽視了物質世界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這種唯心主義傾向可能導致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處理方式過于主觀和理想化(馮友蘭,1934)。熊十力的觀點強調認識的主觀性,認為一切認識都是心的變現。這可能導致認識的相對主義,忽視了認識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胡適,1919)。
這種哲學思想進一步塑造了其人格表現,體現為情緒化和攻擊性。熊十力在與梁漱溟、廢名、李淵庭等人的爭辯中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化,這與他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有關。他過于強調自己的觀點,難以容忍不同的意見,導致情緒失控。在與梁漱溟和廢名的爭辯中,熊十力甚至動手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反映了他對不同意見的不容忍和對自我觀點的過分自信。
熊十力強調本體(體)與現象(用)的統一,認為本體和現象是不可分割的。本體是宇宙的根源和根本,現象是本體的表現形式。熊十力的本體概念較為模糊,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這使得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關系變得難以捉摸,不利于進一步的理論發展(金岳霖,1935)。熊十力的道德價值論強調道德的內在本質和實踐的重要性,主張通過道德修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種道德絕對化的觀點可能導致他對道德的過度強調,忽視了道德的多樣性和相對性(方立天,2002)。
這種哲學主張,使得其表現出巨大的道德優越感和情緒波動。熊十力在與弟子徐復觀的交往中表現出強烈的道德優越感,對蔣介石及其政權持有強烈的批評態度。這種道德優越感可能導致他對不同意見的不容忍和對權威的蔑視。熊十力在與李淵庭的爭辯中,先是大罵弟子,后來發現自己錯了又主動道歉。這種情緒的劇烈波動反映了他在道德和情感上的不穩定。
3.人生悲劇背后的哲學根源。
1949年,解放軍渡江后,熊十力提筆大書“解放了”三字,表達了對新中國的期待和興奮。這種興奮反映了他對新社會的政治認識較為膚淺,未能預見未來的復雜性和潛在的風險。他對新社會的樂觀預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判斷。文革爆發后,熊十力成為被打倒的對象,經歷了抄家、游街、揪斗等身心折磨。他對文革的殘酷性和復雜性缺乏認識,未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導致了更大的痛苦和悲劇。文革期間的身心折磨使熊十力開始精神錯亂,他不斷給中央寫信抗議“文革”,甚至在襪子和褲子上寫滿文字。1968年,不堪負荷的熊十力開始絕食,最終以絕食而逝,時年84歲。
熊十力對社會政治認識非常淺陋。熊十力的人生悲劇,不僅反映了時代的動蕩和個人命運的坎坷,也揭示了其個人性格和思想的缺陷。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表現了高度主觀性的哲學思想。所謂“心物不二”:熊十力認為心與物是同一本體的不同表現,反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元對立。這種高度主觀性的觀點使他過于依賴內心的體驗和直覺,忽視了外部世界的客觀性和復雜性。這導致他在面對社會政治變化時缺乏應對能力(馮友蘭,1934)。所謂“體用不二”:熊十力強調本體與現象的統一,認為本體和現象是不可分割的。這種觀點雖然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實際應用中卻顯得過于抽象和模糊。這使得他在面對具體的社會問題時,難以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金岳霖,1935)。
對外物認識的不足,對內心道德的過度自信,導致其巨嬰性人格與人生悲劇。熊十力在與梁漱溟、廢名、李淵庭等人的爭辯中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化與攻擊性,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與情緒的不穩定性。這都說明他在認識論上自視甚高,而在本體論上則缺乏基本的敬虔。這種巨嬰型人格很容易與他人與社會產生劇烈沖突。實際上他適合的生活土壤是民國時期,只有在民國憲政的預期之下,才能容忍他的狂狷,包容他的孤傲。只有在一個尚賢親士的政治環境中,他的某些過激的言行,才不至于受到嚴厲的政治打擊。但是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缺乏對制度理性最基本的現代文明認知。他投入了更為激進的革命洪流,而自己終于成為了繼續革命的殉葬品。他在面對社會政治變化時表現出幼稚和天真,缺乏成熟的政治智慧和應對策略。
4.對《新唯識論》的簡要批評
——基于哲學本體論與認識論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提出了“心物不二”和“體用不二”的觀點,這些觀點都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從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角度來看,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
本體論角度:本體論是研究存在的本質和性質的哲學分支,關注的是世界的最基本構成和實在性。
熊十力認為心與物是同一本體的不同表現,反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元對立。心與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雖然熊十力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但他的觀點仍然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他過于強調心的作用,可能忽視了物質世界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馮友蘭,1934)。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熊十力的觀點在科學上的解釋力有限,難以用科學方法驗證(胡適,1919)。
熊十力強調本體(體)與現象(用)的統一,認為本體和現象是不可分割的。本體是宇宙的根源和根本,現象是本體的表現形式。——熊十力的本體概念較為模糊,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這使得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關系變得難以捉摸,不利于進一步的理論發展(金岳霖,1935)。熊十力的本體概念偏向靜態,而現象則是動態的。這種靜態與動態的矛盾使得“體用不二”的觀點在邏輯上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方立天,2002)。
認識論角度:認識論是研究知識的本質、來源、方法和限度的哲學分支,關注的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
熊十力認為心與物是同一本體的不同表現,認識過程是心與物的互動。——熊十力的觀點強調認識的主觀性,認為一切認識都是心的變現。這可能導致認識的相對主義,忽視了認識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胡適,1919)。熊十力過于依賴直覺和內在體驗,可能忽視了經驗和實證的重要性。現代科學強調經驗的驗證,熊十力的觀點在這方面顯得不足(金岳霖,1935)。
熊十力認為本體與現象是不可分割的,認識過程是本體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熊十力的觀點強調認識的內在途徑,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可以認識本體。這可能導致認識的神秘化,忽視了認識的外在途徑和方法(馮友蘭,1934)。熊十力的觀點強調認識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認為本體是不斷變化的。這可能導致認識的相對主義,忽視了認識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方立天,2002)。
方法論角度: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在方法論上存在明顯不足。這些不足不僅影響了他在學術辯論中的說服力,也限制了其在政治哲學方面的建樹和運用。熊十力在與人辯論時,往往不能用邏輯清晰的方式說服對方,而是訴諸暴力和謾罵。這表明他的論證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熊十力的哲學訓練可能不夠嚴格,缺乏邏輯學和形式邏輯的訓練,導致他在論證時難以做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他的思想雖然涉及多個領域,但缺乏系統的整合和構建,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了理論的完整性和說服力。熊十力的思想過于依賴直覺和內在體驗,缺乏科學方法的支持。這使得他的理論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和檢驗。這就難以在現代科學的框架內得到認可和發展,限制了其理論的實用性和可信度。
熊十力晚年反復念著“中國文化亡了”,他沒有意識到只有在憲政制度之下,中國文化才能暢通其生命。這表明熊十力在政治哲學方面缺乏對方法論的基本考察。社會變革需要考慮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單純依靠個體的道德實踐難以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熊十力的思想在這一點上顯得過于理想化和簡單化。他強調通過個體的道德實踐來推動社會變革,但忽視了制度理性的必要性。社會變革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實踐的結果,還需要制度理性的支撐。憲政制度、法治和民主機制是保障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手段,熊十力的思想缺乏對這些制度的深入思考。
熊十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哲學和倫理學領域,缺乏跨學科的視野。(這是儒家兩千年來的老毛病)這使得他的理論難以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進行有效結合和互動。他的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深度,但缺乏綜合研究的廣度,難以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理論體系。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學科的綜合視角,熊十力的思想在這一點上顯得單一和局限,難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結論: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區別角度來看,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既無助于認識世界,也無助于認識自我。熊十力的“心物不二”和“體用不二”,存在不足:忽視了物質世界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本體概念較為模糊,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不利于進一步的理論發展,表現了本體論上的理論缺陷。可能導致認識的相對主義,忽視了認識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認識的途徑過于依賴直覺和內在體驗,可能忽視了經驗和實證的重要性,導致認識的神秘化。在方法論上,熊十力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科學方法的支持、制度理性的考量以及跨學科的視野。這些不足不僅影響了他在學術辯論中的說服力,也限制了其思想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對于熊十力的哲學缺陷與人格悲劇,當代大陸新儒家諸君需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馮友蘭. (1934). 中國哲學史. 商務印書館.
?胡適. (1919). 中國哲學史大綱. 商務印書館.
?金岳霖. (1935). 知識論. 商務印書館.
?方立天. (2002).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s://mp.weixin.qq.com/s/9m9sTuTpoL9fjTyZUzmBgQ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