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貓科動物,名字也比較特殊,叫猞猁。它屬于貓科動物,成年之后能長到13-30公斤,比一般的貓科動物都要大許多。在當下我國大多數山林里面都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前提下,這種中型的貓科動物,儼然成了新晉的“森林之王”。
猞猁喜寒不喜熱,所以它在我國的分布主要是北方地區。這些年來,由于生態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猞猁也越來越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承德出現大猞猁,悠閑漫步山林間
我們常說的猞猁,一般代指歐亞猞猁,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北方。近日,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壩機械林場北曼甸分場的工作人員,在回收野外紅外相機數據時,驚喜地發現了猞猁的身影。
架設在林中的一處紅外相機拍攝畫面顯示,在一處林間較為開闊的空地上,一只大猞猁的身影赫然出現在鏡頭里面。只見它身高腿長,體型矯健,悠閑漫步在山林間,宛如一只小豹子。此次發現,是塞罕壩機械林場首次以紅外相機監測的形式,拍到了猞猁的活動影像。
從外形上看,這只猞猁體型較大,身姿矯健,顯然是一只成年的大猞猁。歐亞猞猁是猞猁屬四種動物里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之后即便是雌性也能長到13-21公斤,而一些體型較大的雄性個體,甚至能長到30公斤,甚至可以稱得上“大貓”了。
猞猁的適應能力算比較強,能在多種類型的環境中生存。從亞寒帶森林,到高山草甸,甚至是半荒漠地帶,都能發現它們的足跡。
身高腿長尾巴短,民間稱其為狼貓
在貓科動物里面,猞猁的四肢比例較長,腳掌寬厚,這使得它們在雪地上能夠活動自如。通常來說,在積雪深厚的環境下,很多野生動物行走起來都比較困難。但因猞猁身高腿長加上寬大的腳掌,這種環境下反而利于它們捕食。
在自然界里面,經常會上演猞猁在厚厚的積雪上面追逐野兔的生態大戲。猞猁身上的毛發有多種類型,既有純色系的,也有帶斑紋的。分布在歐洲中南部的猞猁,其毛色相對鮮艷,為橘黃色,斑紋也明顯;而分布在亞洲東北部的猞猁,其毛色更淡一些,多為淺棕黃色。
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猞猁的身上有三個比較特殊的地方,一是它們的耳朵尖上,會長出兩簇毛發,像是兩根天線一般。當然這種特征,在獰貓、荒漠貓的身上也有發現。
二是它們的雙頰,有長長的下垂的毛發,像是“絡腮胡”,一些雄性老虎,在成年之后也會雙頰長出類似的毛發。三是它們的尾巴非常短,尾尖呈黑色,這在貓科動物里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一根長長的尾巴。
仔細看猞猁的身形以及臉部,你會發現竟有三分灰狼的神韻,這并不是錯覺,因為在現代40種貓科動物里,只有猞猁是長得比較像狼的,所以猞猁在民間,也被稱為“狼貓”。
生性兇猛實力強,實力強勁能屠狼
猞猁的性格是非常兇猛的,是一只實打實的猛獸。而且它們實力強勁,除了能捕獲兔子、小型嚙齒類動物之外,歐亞猞猁的獵物還包括狍子、羚羊,甚至是一些體型較小的馴鹿。
它們的捕食技巧十分高超,能夠輕易捕殺體型比自身大三四倍的獵物。在很多不嚴謹的地攤文獻里面,經常會描述道猞猁遇到狼時通過裝死來逃生,然而事實這可能是對猞猁最大的誤解,研究發現,猞猁是真正的“屠狼高手”。
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里面,生活著一些體型相對較小的歐洲森林狼,也是灰狼的一種。科學家發現,當地的一些猞猁,常常在溫暖的季節,襲殺單獨行動的歐洲森林狼。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絕對不會去招惹狼群,但當地的歐洲森林狼,并非總是群居的。
每年的4-9月份,是森林里面相對溫暖的季節,這個季節里,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豐富,獨狼的覓食效率更高,所以在這個時候,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這給猞猁襲殺它們提供了機會。
溫暖季也是猞猁育幼的季節,所以為了保護幼崽,猞猁會不遺余力的攻擊一些相對弱勢的獨狼,比如懷孕的母狼、亞成年的小狼、父母外出留在巢穴的幼狼等,這些都是猞猁襲擊的目標。在1997-2015年間,科學家們就記錄下了10起猞猁殺狼的事件。
受猞猁的影響,歐洲森林狼幼崽的死亡率普遍達到了40%-60%,而在一些猞猁密度比較高的森林斑塊里,狼幼崽的死亡率甚至高達90%,這都證明了猞猁的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