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10月16—20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辦,福建省醫學會、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30次心身醫學分會年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本次年會以“普及心身醫學知識,守護全民心身健康”為主題,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參與此次盛會,圍繞心身醫學基礎和臨床轉化研究、心身醫學教育、心身心理治療、雙心醫學、心身消化、心身皮膚病學、心身風濕、心身疼痛、心身康復、心身內分泌、心身神經科學等多個方面,分享前沿科研成果并交流經驗,共同為心身醫學的發展出謀劃策。
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呂亞雯,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袁勇貴教授,福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林實先生,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委員、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院長紀家武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秘書長、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沈鑫華教授主持。呂亞雯副秘書長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心身醫學分會能夠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心身醫學領域的科研水平和服務質量,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袁勇貴主任委員在致辭中指出,大力發展心身醫學是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同時還提出“要堅定信心,把握機遇;要加強合作,共謀發展;要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作風,推動中國心身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前沿報告 引領學科發展方向■
大會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教授,以“睡眠與睡眠相關疾病研究進展”為題,圍繞睡眠醫學發展現狀、睡眠與健康的關系、睡眠障礙診療進展、睡眠醫學未來展望進行了精彩分享。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王鋼教授以“科技賦能、文化賦魂——新時代背景下心理健康事業的融合發展”為題,系統闡述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在發展當代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事業中的重要推動作用。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愛勤教授以“探索中國心身醫學整合醫療服務新模式”為題,提出了“加強人文關懷、增進心身健康、掌握溝通技巧、和諧醫患關系”的新興心身醫學人文關懷模式。袁勇貴主任委員以“中國心身醫學:回顧與展望”為題,總結了我國心身醫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學術成果,并對未來心身醫學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標。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以“心身疾病調控治療新挑戰”為題,闡述了心身疾病的多種調控策略。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以“應對認知健康給予足夠重視”為題,強調了認知功能的識別和干預的重要性。中國臺北榮民總醫院周元華教授以“腦影像學研究的新思維”為題,聚焦“心-腦”,提出了腦影像學的研究策略,為心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準確的認識。
國際心身醫學會前任主席、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雜志主編Fiammetta Cosci教授,國際心身醫學會主席Hochang Benjamin Lee教授,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的Edmond H. Pi教授,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Lucia Giannini教授,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的Gavin P. Reynolds教授,法國巴黎Pitié-Salpêtrière醫院的Annik Beaulieu教授也為本次大會帶來了精彩的前沿報告。
■百花齊放 助力學科全面發展■
此次會議共設置了7個工作坊、50個分會場,亮點紛呈,現將部分會場的精彩內容整理總結,分享如下。
敘事治療工作坊旨在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來幫助人們處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問題。工作坊聚焦于引導參與者重新審視生活中的事件,并從新的視角去詮釋這些經歷。其內容涵蓋了敘事療法的基本理論講解,讓參與者理解敘事與自我認知之間的緊密聯系。例如,介紹如何將問題與個人分離開,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并非等同于問題本身。同時,工作坊還設置了許多互動環節,包括小組討論故事中的關鍵元素、練習如何構建積極的自我敘事等,以提升參與者運用敘事治療方法的能力。許多參與者在工作坊結束后都表示收獲頗豐,普遍認為通過工作坊不僅掌握了敘事治療這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我認知能力,并且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單,很多人都有著相似的困擾,而只要方法得當,這些困擾都是可以改善的。
兒少心身協作學組的主要工作內容圍繞著兒少群體的心身健康展開。協作學組通過深入學校、社區等兒少群體聚集的場所開展大量的調研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兒少群體心身健康的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他們組織專業的心理與醫療團隊,為兒少群體建立心理檔案,以便更精準地追蹤其心身發展狀況。同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向兒少群體及其家長普及心身健康知識,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并增進家庭對孩子心身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本次年會上以“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為主題進行了學術交流,由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劉華清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柯曉燕教授召集。
雙心醫學會場深入探討心臟疾病與心理因素之間的關聯,打破生物醫學將心臟疾病單純歸因于生理因素的局限。通過這一會議,希望促進心血管科醫生與精神心理科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雙心醫學理念在臨床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復發率。分會場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津自教授和福建省立醫院陳斌教授共同主持。
心身眩暈協作學組會場的學術交流同樣精彩。會議就眩暈癥的身心因素進行了探討,拓展了人們對眩暈癥的認識視野,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生理因素。最新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部分展示了該領域的前沿動態,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的診療手段。診斷方法與技術的創新更是助力提高眩暈癥的確診率,而康復治療與患者管理方面的成果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楊淵教授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旭教授共同發起。
科普工作是分會的一項重要工作,科普比賽專場吸引了眾人踴躍參與。比賽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旨在提高大眾對于心身醫學知識的認知程度。來自不同地區的選手們紛紛帶來了他們精心準備的科普作品,就心身醫學相關的某個特定主題展開深入闡述,如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常見的心身疾病預防等。整個比賽過程緊張而有序,各個參賽隊伍或者個人在舞臺上盡顯才華,展示了他們在心身醫學科普方面的獨特見解。許多參賽作品都展現出了其獨特之處。有部分作品創新性地采用動畫形式來進行科普講解,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人物形象,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心身醫學知識簡單明了地呈現出來。
本次年會共收到投稿論文640篇,其中現場交流49篇,壁報交流109篇,書面交流476篇,科普文字現場宣講6篇。本次年會上專家們在討論交流中還指出,未來的心身醫學研究可有幾個主要的方向:一是進一步深入探索身體與心理在常見病癥中的具體相互作用機制,如挖掘更多隱藏在常見疾病背后的心身關聯因子。二是致力于研究特殊人群的心身健康問題,包括兒童、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等。在合作計劃方面,醫療機構之間應當加強橫向聯合。大型綜合醫院可以與專科醫院進行資源共享,分享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同時,國內的心身醫學研究機構也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究理念和技術手段,共同推動心身醫學向更高層次發展。
(供稿: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