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譚嘉琳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國外,馬斯克借大選的熱度把AI概念炒得火熱;國內,做AI大模型的明星企業“月之暗面”也因資本糾紛吸了波流量。
據暗涌Waves報道,月之暗面的創始人、CEO楊植麟,以及聯合創始人、CTO張宇韜,被一部分老股東提起仲裁,相關電子仲裁申請書已遞交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去年創立月之暗面前,90后清華學霸楊植麟和張宇韜曾于2016年創立AI公司循環智能。而此次對月之暗面提起仲裁的,是循環智能7家投資方中的5家——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
月之暗面,便是當下大熱的AI大模型kimi的背后公司。去年10月,文字AI大模型的潮流正興起,kimi以長文本分析為強項殺出重圍,也讓月之暗面及其90后創始人楊植麟走進公眾視野。
憑借著“天才少年+領先技術”的故事,月之暗面兩年內獲得騰訊、阿里、紅衫中國等眾多機構的投資,目前估值33億美元(約合238億人民幣)。
“天才少年”如何應對資本發難?
失算的前股東們“眼紅”了?
一切都與利益有關。
據暗涌Waves,知情人士曾透露,仲裁是由于楊植麟和張宇韜當初在還沒獲得同意豁免書時,就擅自出去創業并啟動融資。
所謂同意豁免書,指以書面形式同意創業者再次創辦新公司,或者從事與原公司存在競爭關系的業務,用來保證前投資者的權益不會受損。
然而,據財經網援引知情人士,楊植麟在出去創業前已發送郵件經循環智能的所有董事確認過,但在新創業公司的股權和收益分配上沒有達成一致,就此埋下禍根。
早在2021年9月,楊植麟便退出循環智能的股東名單。到了2023年2月,AI大模型投融資風口正興起,楊植麟便集中做月之暗面的第一輪融資。
▲楊植麟是一位技術天才。圖片來自“海外獨角獸”。
天眼查顯示,2023年6月,月之暗面便完成近20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紅杉中國、真格基金、今日資本和礪思資本。如今發起仲裁的幾位前股東,在天使輪以及后面的幾輪融資中都未出現。
這些前股東當時放棄跟投月之暗面,或許是源于對大模型的理念分歧——投資者更希望加速AI應用商業化,而技術出身的楊植麟,更看重科技理想,商業落地不是主要目標。
楊植麟曾在公開采訪中表示,AI的重點不是找到PMF(產品市場匹配度),而是在接下來十到二十年如何改變世界。
或許正是由于創始人對應用落地“不感興趣”,月之暗面的商業化確實總是“慢半拍”。
專注to C的kimi大模型,上線以來完全免費,且不限次數使用。直至今年5月份,kimi才開始試水商業化,采用的還是用戶自愿打賞的形式,金額可以選擇5.2元/4天、9.99元/8天、28.8元/23天等。在此之前,百度的文心一言4.0和帶起大模型熱潮的ChatGPT 4.0早已對個人用戶收費。
此外,今年8月,kimi才宣布開放企業級API,但具體落地還未明確。而同為“AI六小龍”之一的MiniMax早已開始海外to C的商業化,且已經實現to B業務的營收,據媒體測算今年的收入能達到7000萬美元。
對比楊植麟的前公司循環智能,恰恰專注to B,主要面向企業營銷客服提供AI軟件,商業導向明顯。
后來的事實證明,AI熱潮中,還是楊植麟“天才少年+領先技術”的故事更勝一籌,掃獲資本界青睞,成立一年多便完成4輪來自大機構的巨額融資。最新的一次,是今年8月獲得騰訊投資、阿里巴巴等的超3億美元融資,估值飆升至33億美元。
▲月之暗面所獲的幾輪融資,圖片來自天眼查。
而天眼查顯示,循環智能今年10月已因未按期限公布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
外界認為,也許是前股東們眼紅月之暗面發展順利,由此提起仲裁。
據第一財經,今年3月,月之暗面大火,估值已達到25億美元,循環智能投資人便提出希望獲得月之暗面創始團隊約50%的股權,彼時價值約1億美元。此消息當時未得到確認,但現在可以推測,當時并沒有談妥。
天才少年也逃不過資本糾葛
初創企業遭股東“發難”,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前有羅永浩和錘子科技的投資人鄭剛“互撕”多年,最近也有“懂球帝”創始人聲稱遭到投資人和競爭對手“聯合做局”,本質都是股權、債權分配引起的糾紛。
此次前股東提起仲裁,月之暗面委托的律師事務所向媒體公開表示:“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然而,盡管月之暗面自身技術“能打”,也有駁回仲裁的底氣,但如何處理好資本的關系、解決輿論糾紛,對月之暗面而言一直不容易。
今年4月,楊植麟套現數千萬美元的消息頻傳,盡管當時月之暗面已出面辟謠,但如今再看,輿論風波與資本糾葛不無關系。
此外,月之暗面與此次牽頭發起仲裁的金沙江創投,頗有淵源。
金沙江創投的主管合伙人之一朱嘯虎曾公開表示,自己不會投任何一家中國大模型公司,也正是如此,金沙江創投沒有參與過月之暗面任何一輪融資。但業內傳聞,失去前股東支持的月之暗面后來得以估值飆升,轉折點在今年2月,獲得由阿里巴巴領頭的超10億美元A+輪融資,而這“翻身一仗”恰恰得益于資本圈內貴人相助。
當時金沙江創投的主管合伙人中,還有一位名為張予彤的高管,是楊植麟的清華校友。據媒體報道,月之暗面的A+輪融資正是由張予彤牽橋搭線促成。
今年4月,張予彤從金沙江創投離職,業界便流傳起張予彤將入職月之暗面的言論。盡管謠言后來已被打假,但輿論已將張予彤與月之暗面及楊植麟“捆綁”,猜測金沙江創投起初能投資楊植麟創業的循環智能,也定是因為張予彤在其中助力。
當然,流言始終真假難辨,但至少說明了一定問題——月之暗面與資本間的糾葛,是頭號也是長期的難題。
據AI鯨選社,月之暗面正在做新一輪的融資,而老股東此時發難,也有著影響下一輪融資的談判籌碼。然而,作為“燒錢”不斷的AI創企,拉好資本關系獲得持續的融資,才能“續命”發展。
一方面,AI技術不斷迭代,也意味著企業需要不斷的研發資金投入,而商業化較落后的月之暗面,離盈利還有太遠的距離;另一方面,為穩住to C的基本盤,kimi在營銷上尤為激進,這又是一項“燒錢”的支出。
業內傳聞,僅是今年第三季度,kimi在營銷上已砸錢1.5億,主要集中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放。業內人士分析,盡管這一具體數字不一定準確,足以體現kimi在推廣上的“豪橫”。
▲幾項AI應用的營銷投放金額,圖片來自AI鯨選社。
如此看來,“天才少年”楊植麟除了講好技術故事,還得不斷學習如何與資本博弈,給科技理想拉來“續命”的本錢。
就目前而言,專業人士認為,月之暗面與老股東的仲裁糾紛大概率會走向和解。據搜狐財經援引律師觀點,仲裁往往是一種拉回談判桌的手段,后續可能會促進雙方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共識。
不論結果如何,此次“天才少年VS資本”的鬧劇,確確實實給月之暗面以及其他創業企業,又敲響了一次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