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上下學都需要父母接送,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
都說教育方式的差別都是藏在細節里,從接送孩子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多樣性。
有些家長覺得,要早點去接,最好能第一個去接;
有些家長則覺得,早一點晚一點有啥關系,反正都得接回來。
接孩子上下學,是早點好,還是晚點好,今天咱們就來討論討論。
不管早晚,但一定要按時接送
孩子上學后會發現,早上的時間特別匆忙。
要是孩子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做事不拖拉,上學就會覺得還挺順利;
要是孩子或父母習慣賴床、做事拖拉,會發現按時上學還挺有難度。
但為啥一定建議要準時。
比如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般7點45左右就可以送進幼兒園,8點15后就算晚了。
因為孩子要在幼兒園吃早餐,還有一些自理活動。
孩子要是去晚了,可能吃早餐的時間就不夠,做事匆匆忙忙。
上小學的孩子要是“遲到”了,就需要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視下進教室,孩子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有時候還會被老師訓斥,或者詢問遲到原因。
有時候正式課堂已經開始了,孩子不清楚前面說了什么,大家都能專心跟上進度。
遲到的孩子還要花心思慢慢靜下心來。
這樣一整天都容易陷入一個被動的狀態,好像時間總是不夠,要不停追趕。
集體學習最關鍵的就是保持一致和合群。
可早可晚,但別一直早,也別一直晚
對孩子而言,大多數是希望家里人能第一時間去接自己,尤其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或是剛進入小學的孩子。
在孩子眼里看來,家長來接的早晚,代表著對他的重視程度。
豆豆媽說:“我家孩子每次我第一個去接她,就能明顯看到她很開心。”
所以,我一般去的很早,為了滿足孩子的期盼。
朵朵媽說:“我一般去的早,我覺得早一點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
有些家長工作太忙,沒法早接,只能晚接。
國外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一個班里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個接走的,往往虛榮心較強。
每天剛放學的時候,孩子的分享欲是最強的,在見到父母的那一刻,孩子會非常興奮地分享著今天的所見所聞。
起初我也不在意這個,覺得沒什么,后面有一次學校搞親子運動會。
因為一些事情耽擱,我踩著點進了學校。
看到孩子的時候,她已經是淚眼婆娑的哭了。
因為全班只有1-2個家長沒有來了。
試想一下,同學的家長都來了,只有你的孩子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那,心里是什么樣的感受。
擔心家里人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或者是自己做錯了什么讓父母生氣……
所以接孩子,不要刻意為了得第一而早早的去校門口等待,也不用故意拖到最后去接孩子,能早一點咱們盡量早一點。
如果孩子特意跟你說:“媽媽,明天你可以第一個來接我嗎?”或者“媽媽,你明天可以早一點來接我嗎?”
我們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確實沒辦法做到。
可以告訴孩子原因,而不是斥責孩子多事。
接孩子這件事,按時接送最重要,不用去追求做第一個接孩子的人。
有時候早一點,有時候晚一點,都不打緊,但不要一直早,也不用一直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