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曾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對于疲于追逐金錢、效率、利益的都市人,回歸“戶外慢生活”似乎成為了他們對城市生活的另一面期待。在繁華的商業地帶,若有一片生態庭院,帶著野性的呼喚, 靜靜地躺在高樓的懷抱,等待著每一個匆忙的腳步,將是對城市生活理想的極大賦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近年來各種不確定因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向往愈發強烈。這種情感上的需求促使設計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將“在城市中保留自然空間”的理念融入到多元化的場景之中,尤其在商業空間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由此,我們也就見證了“公園商業”的加速興起。其通過引入豐富的綠化植被、創造宜人的戶外活動區域,以及舉辦各類文化休閑活動等方式,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逃離都市喧囂、親近自然的機會,也為商業投資者帶來了新發展方向,使實體商業在面對數字化轉型、消費者行為變化等挑戰時,能夠增加獨特競爭力。
“公園商業”的目的是什么?
人們承受的壓力越大,對于“松弛感”的環境需求越大,這推動了現代商業的核心功能逐漸由傳統商品交易轉向全面的休閑體驗: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購買產品,而是更加重視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價值和體驗質量。公園商業形態正是這一趨勢下的產物,它通過打造一個集自然美景與休閑設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為快節奏的城市消費者創造一個即時休憩的場所。
日本Grand Green Osaka的設計理念是將大阪的創造力和風格與日本花園的歷史相結合,融合“大阪 MIDORI LIFE”的理念,創造出一個既現代又充滿自然之美的城市綠洲 ?網絡
公園商業的規劃通常也會融入多樣化的休閑和娛樂設施,例如戶外運動場地、兒童游樂區、藝術裝置等,以滿足不同年齡層和興趣群體的需求。這樣的綜合性設計有助于減輕消費者的緊張情緒,讓他們在短暫的停留中得到心靈上的放松和恢復。
為什么“野趣”能讓公園商業的目的更好實現?
根據生物親緣性理論,人類天生就有一種與生俱來對自然的親近感。這種親緣性不僅體現在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上,更深層次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因此,當我們置身于自然環境中時,比如茂密的森林、奔騰的瀑布,甚至是簡單的草地和樹木,都會觸發內在的愉悅感和放松感,且“濃度”越高效用就越大。一片樹林相比幾棵樹,不僅提供了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包含了豐富的聲音、氣味等多感官體驗,這些都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連接自然,從而達到更深的放松狀態。同樣,一個瀑布相比一個水池,其動態的水流、飛濺的水花以及伴隨的自然聲音,能夠更強烈地喚起人們的自然感受。
自然材料的質感對人的心理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石砌的地面相比于光滑的瓷磚,更接近自然的觸感,能夠給人一種腳踏實地的安全感。而粗糙的巖石表面,不僅保留了自然界的原始面貌,還能激發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欲望,增強與自然的親密感。此外,自然環境與人類的文化和社會歷史緊密相連。許多文化和傳統習俗都源于對自然的敬畏和依賴,這些文化符號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我們身處自然環境中時,不僅是在享受物理上的放松,也是在與我們先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共鳴,這種深層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強化了釋緩放松。
Ala Moana Center是世界最大的露天購物中心之一,其以開放式的設計讓夏威夷明媚陽光、海風與場景相結合,為顧客營造自然輕松的休閑氛圍?網絡
商業空間從封閉的鋼筋水泥建筑到開放的街區,再到與公園結合的公園商業,這一演變路徑背后的驅動力是強勁增長的休閑體驗需求。綠色生態的核心在于自然,而自然的精髓在于“夠野”,即越接近原始自然的狀態,越能提供強烈的放松感和沉浸式體驗。
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深度體驗的追求,公園商業未來必將朝著“越來越野”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商業空間將更加注重自然元素的引入和生態設計的優化,不僅限于簡單的綠化裝飾,而是要創造更加真實、多樣的自然環境,如森林、溪流、山丘等,讓顧客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之中,同時結合內容的創新,如戶外探險、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等,進一步加深顧客與自然的連接,使得不僅能提供視覺上的享受,還能通過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體驗,創造更立體的體驗和放松感。
什么是“野趣”的精神內核?
一個好場所的背后,是其所蘊含的精神主張,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社會關系的構建;好場所的表現,則是對行動的引導,通過環境設計自然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
“野趣”的內涵雖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演化,但其核心價值不變,始終指向真實的個體、自由的人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這不僅契合了人們追求生命真實的本能渴望,也指向了人的自由與完整性。
追尋真實——活動主體的內在真實及外在的自然流露
“野趣”即“真實”。在公園商業中,由“野趣”帶來的快感,不僅僅是一種生理上的單純愉悅,更是一種輕松的審美體驗,它與自然的豐富、生動和深邃相得益彰。
“野趣”價值取向不僅舒展了人們的心境,使他們在野性自由的田野、土坡、草地、溪流、怪石中自由地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所感所行,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素材,用以展現當下的“自我”。當人們與環境互動時,人、材料、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自然之畫”“真實之畫”。
曼谷Mega Bangna將自然與商業巧妙融合,通過其獨特的山谷式下沉廣場和綠意盎然的Foodwalk區,為顧客提供了一種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游動購物體驗 ?網絡
這種渾然天成的“野趣之風”不僅讓人感到真實和純粹,更讓人被這種自然的魅力所吸引、所卷入、所俘虜。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能夠更好地釋放自我,體驗到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愉悅感,這種體驗是現代都市生活中難以獲得的。
通向自由——打破常規格調,融入多樣的自然舞臺
“野趣”即“自由”。這種自由不僅體現在兒童的游戲活動中,也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人們。豐富的布置讓人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區域、與環境及裝置互動,與游伙伴交流協作。這種“自由”不僅僅停留在認識論層面,更深刻地體現在審美層次上。
日本南町田Grandberry Park將商業與自然深度融合,通過大面積綠地、流水景觀等設計,打造了一個讓人在購物中也能感受自然寧靜、釋放心靈自由的獨特空間?網絡
在沉浸和互動中,人們不再以“認識者”或“征服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能夠在與植物、生物、與他人的互動中,停下腳步去傾聽曠野的聲音,感受“存在”的呼喚。這種體驗讓人與人性中“詩意的存在”面對面:無論是興致勃勃地“觀賞蜥蜴賽跑”,或靜待“昆蟲梳妝”。在這樣的場景中,人們的率真心得以飛揚,自在的靈魂得以奔放,生命個體特有的自足自在得以舒展。
熱烈綻放——在粗獷與奔放中釋放生命的活力與動能
“野趣”即“生命力”。無論是真實,還是自由,“野趣”最終都指向人們熱烈活潑的人性,使人深切體驗到靈動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梁啟超先生在《美術與生活》一文中所言:“趣是生命能量的富有,是生活的朝氣與靈機。”
“野趣”不僅是一種環境體驗,更是一種生命智慧的流露。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人們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生命力,將最率真、活躍的生命能量充分釋放。這種體驗超越了其他形式的樂趣,因為它觸及了人與自然最深層的連接,讓人在自然中找到自我,感受到生命的朝氣和活力。
臺中PARK2草悟廣場的石頭景觀,以原始質感的天然石材與旱生植物相映成趣,營造出一個既生態又充滿野性魅力的獨特環境?網絡
在“野趣”中,人們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而是積極參與者。他們可以在田野、土坡、草地、溪流、怪石中自由探索,與自然界的萬物互動。這種互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感官體驗,更激發了內心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的迸發。
什么是實現“野趣”的關鍵控制點?
“真實”“自由”和“旺盛的生命力”,這些精神內核必然要依托于具體的活動形態,那么在造場過程中,這種“野趣”主要在哪些方面體現?基于RET睿意德在綠色生態商業的經驗積累,總結認為有以下幾個關鍵:
要保有“自然趣味”
在當今商業建設中,不論是街區還是封閉式商業大盒子,環境設計往往過于注重商業效益,而忽視了環境多樣性與人文價值的體現。很多情況下,設計者傾向于模仿、復制成功案例,而未能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背景,甚至為了追求所謂的“安全性”,將自然環境中富有生命力的細節一并剔除。
美國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保留了廢棄鐵軌中自然生長的野花雜草和抗旱扛風的原生態植物,摒棄了傳統修剪式園林的人工味,強調自然的荒野與無序 ?網絡
在商業空間設計中,保持自然性、提升空間靈活性、合理運用色彩與光影、以及選用低結構化材料等方面至關重要。然而,現實中許多設計過分追求“人工自然”的效果,過度強調環境與材料色彩的多樣性,反而遮蔽了自然本身的魅力;過分追捧“洋氣”、“新穎”、“奇特”的設計理念,卻忽略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例如,臺階縫隙中生長的青苔植物,只要不影響行人通行,就無需清除,這些細微的生命體正是自然野趣的生動體現;建筑表面自然形成的灰褐色斑點,記錄著時間的痕跡,只要建筑本身穩固,就沒有必要將其外墻統一粉刷成單一色調,這樣既抹去了場所的記憶,也喪失了那份獨特的野趣。
要有“人文關懷”
中國人建造庭院自古以來就追求“天人合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這一追求不僅體現在對自然的描摹和仿照上,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對天地的敬畏和對自然的尊重。通過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人的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然而,當前很多項目的環境創設往往過于強調實用性,放棄了人文關懷。很多設計者站在“自然征服者”的角度,自上而下地“審視”和“探究”自然元素,缺乏對植物的感激、尊重和欣賞,欠缺了一種“人文”視野。
Bal Harbour Shops商場內外種植的熱帶植物和花卉,以及噴泉和水池,不僅美化了環境,還為顧客提供了一個清新、自然、涼爽的購物體驗 ?網絡
真正的“野趣”是環境中的一種直觀、神秘的自然表現,能夠直擊人們的心靈,產生心理上的震撼效果。這種“野趣”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展示,更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的終極人文關懷。它指向生活和人生,能夠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使生活更加充滿情趣。只有從“人文”視角出發,關注各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及人們發展的獨特性,才能在環境創設中彰顯出獨特的“野趣”,使環境成為人們“詩意”生存和成長的場域。
要激發“生命力”
人們在游逛過程中至少涉及兩種關系:一是人與環境中素材的關系,二是人與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對“野趣”的強調,意味著在這兩種關系中,人們的生命力會得到充分的張揚和展現。
當人們與環境中的素材互動時,其“生命力”的發揮不僅需要提供選擇現有素材的機會,還需要激發人們對素材進行創意開發和使用的動力。如果設計者只關注自己的目標是否實現,而忽略了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展現出的“生命創造力”,那么這種設計就會變得僵化。僅提供有限的操作方式,不僅限制了人們的創造性,也抑制了他們展現豐富生命能量的機會,最終使人們的生命力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受到嚴格的限制和壓制。
米爾頓凱恩斯購物中心擁有英國最大的室內海灘,使用了超過 102 噸沙子來打造這個海濱風格景點,孩子們還可以在這里堆沙堡玩耍,全家人可以在這里享受一天的休閑時光 ?網絡
人與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樣重要。無論是在家庭、朋友還是戀人的關系中,如果處于就地取材、無限制、自由協作的氛圍中,人們會互相信任、互相依賴、互相接納、互相敞開。在這種質樸的人際關系中,活動主體的內心是單純、真實和透明的。
要深挖民間游戲
民間游戲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是人類精神的真實體現。這種精神源自于廣袤的歷史,蘊含著純凈與淳樸,能夠引導人們重溫那些簡單而深刻的生活體驗。在項目設計與規劃中,融入民間游戲的元素,能為空間增添一份靈動的氣息,使人們在喧囂中依然感受到自然與人性的貼近。
通過營造“野趣”環境,比如在公園商業中設置模擬自然地貌的游戲區域,或者組織傳統的戶外游戲活動,可以讓人們在自然的懷抱中重新找回那份失去的純真與自由。這樣的環境不僅能夠促進身體的健康,更能激發心靈的活力,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可以自由呼吸、自由探索的天地。
馬來西亞The Curve Mall在開齋節設置了諸多傳統游戲,包括congkak、batu seremban和kaki panjang等,吸引了大量參與者。圖為顧客嘗試Kaki Panjang的場景 ?網絡
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點,它們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之中,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項目規劃中保留和發揚這些地方特色,通過設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可以增強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結語
愛默生曾說,“自然之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從時間上看是最先,從重要性上看是最大的”。這里的自然有兩重含義,即人生命之外的自然和生命之內的自然。生命之外的自然是指我們生活的自然界,是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對象;生命之內的自然是指人本真生命內部的自然狀態,是精神之所在。
擁抱自然才是人類的本能——這值得每位公園商業營造者深入思考:如何透過外在自然的營造,建立與內在世界的微妙聯系,充分激發人的內在自然,從而讓更多人找回對眼前生活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