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聊到做家務這個事。
朋友家是二胎家庭,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性格大不相同。
大兒子乖巧懂事,小兒子古靈精怪。
她說為了讓兩個孩子干家務,她明碼標價,洗一次碗5塊錢,晾一次衣服5塊錢……
直到昨天自己生病發燒躺在床上,讓小兒子給自己倒杯水喝。
兒子卻說:“媽媽,倒水2塊錢一次?!?/strong>
朋友瞬間覺得心涼了半截,最后,還是大兒子給倒來的水。
朋友問我,你家呢?
我說:“我家我做家務我崽一沒給我錢,二沒說我辛苦了,我怎么會用金錢去羞辱她對家庭做出的努力呢。”
“再說了,談錢多傷感情,再說我教她做家務也沒收她錢,我還夸她做的好,她丟個垃圾、洗個碗不是應該的嗎?”
朋友一臉震驚,這也行?。?!隨后哈哈大笑,豁然開朗。
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家務成了一場討價還價的交易,成了教育的手段。
我記得我小時候,家里的洗碗工作基本是被我承包了。
因為媽媽干農活,起早貪黑的,洗碗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沒有選擇,更沒有獎勵。
我洗碗的時候,媽媽也沒有閑著。
她有時在掃地,有時在洗衣服……
我們都是各自在做事情,沒有人想著做個家務還需要誰給錢。
媽媽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家是大家的家,不是我一個人的家?!?/strong>
“如果大家沒人洗碗、沒人掃地,家里都是垃圾、蟑螂,生病的也不止我一個?!?/p>
“我只有請別人干活的時候才給錢,如果你想要錢,除非你覺得你不是這個家的一員?!?/p>
“如果你需要錢,你可以直接跟我說,你是我的女兒,我的家人,我愿意和你分享我的錢。”
所以,洗碗于我而言,是我作為家庭一員該做的。
而我傳遞給孩子的也是這樣的理念。
“家務”是一家人的事,不是某一個人的事。
如果你想把家也變成【交易】的地方,那就用錢去解決教育問題。
孩子今天會因為一杯水問你要錢,明天可能會為了10塊錢幫同學做作業,或許未來需要用你的養老金去和他交換陪伴。
這個任何事情都和錢掛鉤的做法一旦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
家不再是一個談感情的地方,更多的時候我們要談錢、談得失、談利益。
最是無情帝王家,感情扯上錢權,最終會變味。
可是給錢孩子都不愿意做家務,不給錢孩子更不愿意做了。
5歲的女兒氣急敗壞的跟我說:“媽媽,你為什么總跟我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
她的語氣里帶著抱怨和不想干活的想法。
家務這件事,一開始可能孩子很感興趣,因為新鮮有意思,一般干了幾次后,主動性開始下降。
最后甚至開始抱怨,為什么總是喊我干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許只有玩才是最重要的,干活有興趣的時候干一下,讓她天天干就很不情愿。
從孩子長大的我們,太懂這種心理了。
除了用錢,我們還有什么辦法嗎?
物質激勵慎用
心理學家蘇珊娜·加斯金斯在《 如何讓你的孩子做家務(而不感到厭煩)》中講述了一個墨西哥本土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的孩子都非常樂于且主動于家務。
研究員調查發現,這家人在孩子剛開始走路時,就培養孩子樂于提供幫助的興致。
而且他們發現,如果給孩子一個玩具作為獎勵,他們下一次反而不主動幫忙了。
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沃內肯和邁克爾·托馬塞羅也曾發表報告說:“ 孩子們天生就有幫助他人的內驅力。而后天的獎勵,似乎會破壞這種內驅力?!?br/>
沒錯,中國也有一句古話叫:“贈人玫瑰,手留余香?!?/p>
孩子為家庭做出了貢獻,她就會獲得成就感。
而金錢獎勵反而會破壞這種內驅力,讓孩子為了獎勵而做家務。
用榮譽感說服孩子的“心”
研究發現,要讓人做某事,最好能讓他看到希望并激發榮譽感。
比如我家孩子問我:“媽媽,你問什么總讓我做事情?!?/p>
我會很肯定的告訴她:“因為你成長了,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好這些事。”
本來還扭扭捏捏的不想做,聽了我這樣說之后,屁顛屁顛跑去干了。
干完了還要問:“媽媽,你看我做完了?!?/p>
當她疊好自己的衣服,我會夸她:“疊衣服小能手?!?/p>
比起物質激勵,孩子對于這些“彩虹屁”更能接受。
而且孩子也喜歡積極主動的感覺,而不是“被迫”去做什么事。
讓做家務變成默認選項
做家務要變成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家長學會放手,孩子自己的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一開始都是我們幫孩子裝好飯,夾好菜,她只要上桌吃就行了。
后來從某天開始,我們不再幫她夾菜,剛開始她會不適應,但是堅持就好了。
還有疊衣服這件事情,有時候孩子說不想疊,那也隨他,但不幫,第二天,還是她自己疊。
包括洗小內褲、洗襪子這些事情。
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做這些事情的習慣。
從簡單的小事開始
每個人都有畏難情緒,孩子更甚,讓孩子做難度太大的家務活,不能讓孩子更獨立,反而容易讓孩子更挫敗。
讓孩子做家務不是給孩子加負擔。
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做什么家務?可以參考一下人民日報發布的 【 兒童家務年齡對照表】
讓孩子從扔垃圾、疊衣服這些小事情做起。
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主義,也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就斥責或者干脆不讓她動手了。
只有經歷過混亂,才能逐漸走向成熟穩定。
為共同目標而做
吸引孩子做家務可能不是因為家務本身。
而是和家人都參與進來,為了共同目標而工作。
如果是家長催著孩子做家務,你看孩子總是興致缺缺。
如果是說你邀請她加入,他們會覺得自己被需要,有價值。
如果你在疊衣服,就可以讓孩子疊自己的衣服;
如果家里搞大掃除,有人掃地,有人擦桌子。
比起一個人干活,孩子更享受這種一起的感覺。
所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比自己玩手機,卻不停想要孩子做家務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作家K.J.戴爾·安東尼亞對于做家務這件事,做了個總結:“在家里更多幫助做家務的孩子,會有更清晰的責任感,并且與父母的鏈接更好。”
做家務,本身就是一種回報,是讓孩子感受生活氣息、培養責任感和彼此連結的重要途徑。
互相幫助,溫馨的家庭氛圍會讓我們感受到更幸福,孩子不再是“學習機器”,我們也能承受住生活的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