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挪了窩
石頭沒有
鴨子煲是硚口崇仁路上的一家老牌餐館,也是一個“圖聊撇”的地標。
這個月,調查征收報告貼滿了周邊巷子口。從圖上看,拆遷范圍北起中山大道,南至漢正街,東至崇仁路,圈起了漢中街道一大片。
本地博主@擂拱子的老特,在視頻里說漢中街這塊的人蠻會“圖聊撇”。隨口用“鴨子煲”稱呼一片街區,這就滿“聊撇”。
我不是漢口土著,看著這個奇形怪狀的擬拆遷區域示意圖,倍感好奇。
本以為江岸的洋行里分是“老漢口”,我卻忽略了,明清時代就熱鬧起來的硚口街巷,更是老漢口中的老漢口。
彈丸之地,層疊人間萬象。三五步一個路口,巷道相連,一棟棟小房子填滿地圖上的小格子,樓與樓之間處處是“一線天”,聞得出隔壁的一日三餐,聽得見樓上的吵嘴咵天。
拆遷的消息就是Citywalk的召喚,趕緊約在“鴨子煲”,來個半日游吧。
從中山大道轉進崇仁路,“鴨子煲”的招牌,就在路邊。
三十年前,創始人琢磨北京全聚德烤鴨這么出名,武漢能不能也搞個名鴨出來?于是就有了“仁聚德鴨子煲”。
現在鴨子煲隔壁的硚口區人才市場,就是初代鴨子煲的誕生地,當年許多人從青山、武昌過來吃。
最火的時候,鴨子煲排隊到晚上八點半,滿月酒、生日宴都搞,場子擴到三層樓,甚至還經營卡拉OK。街坊四鄰相約談事情也會說“鴨子煲見”。
現在,鴨子煲已經易主,店名也沒了前綴“仁聚德”,加了后綴“大排檔”,經營面積縮減到一層。
湯依舊是蜂窩煤爐上煨的湯,鴨子熬到骨肉分離,冬瓜片和紅棗也還在。用筷子挑起寬粉,不粘牙,吸進肚里,平心靜氣。
鴨子煲隔壁的啤酒店老板,三十多歲,硚口土著,“小時候白天跟著大人在鴨子煲吃飯,晚上到桂萍那邊去宵夜。隔壁就是中學,玩的話就去硚口公園,早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p>
拆遷在即,他倒也坦然,“這回估計是來真的,能么辦咧?我這個店干脆下個禮拜就關門?!钡鹊降诙卧偃?,啤酒店果然沒開門。
說到吃,鴨子煲片區是不缺扛旗子選手的。
崇仁路六十四中旁邊的鮮魚糊湯粉,師傅撒胡椒,發乎情止乎禮,保留了更多原味。也不用扯著嗓子喊老板多加點蝦米,自己在調料臺自助加蝦米和小料,配上隔壁攤剛出鍋的油條,完美。
崇仁路與漢中路交叉口往西100米,是重慶牛肉粉面館。店名叫重慶,只因老板是重慶人,口味還是入了武漢魂。
牛肉牛腩牛雜分量給足,紅油微微上頭,嗦粉時需要專注。鼓起勇氣喝了一口湯,發現湯頭實在,有牛骨的鮮醇,落肚不燒心。他家調料臺上的咸菜也比別家俏。
這家店一直都是24小時營業,漢正街的扁擔、的士司機,還有半夜喝完酒的麻木,輪番光顧。為了擴大門面,干脆把原來的門拆了。碰上年節休息,拿一塊塑料布遮起門洞,就算是“關門休假”,幾聊撇。
食客們說起這里都是代稱,“有個蠻好七的牛肉面,就待勒個峰峰副食旁邊?!薄熬湍莻€農貿市場口子沿街的,其他店都拆起跑了,現在只剩他屋滴鳥。”
馬路對面從前還有桂林米粉、魏旺牛肉面一起華山論劍。后來對面先拆一步,魏旺搬到了硚口公園旁。
我問拆遷后搬哪里?店員們也不知道。附近來了幾年剛穩定下來的租戶,表示看到通知就頭大,“我在這菜場賣米粑,孩子在六十四中上學,本來蠻好?!毕氲浇酉聛碚议T面找學校的事情,他連連搖頭。
吃飽喝足走兩步。這兩年網上流行訪古,在市中心訪古,鴨子煲片區是個不錯的選擇。
謝家大巷、安定巷、吳家小巷、愛國巷等多于明清時成巷。幾百年前的房子沒了,但再蓋房子還是在原來的地基上,眼看它樓塌樓起,還是幾百年不變的格局。
木門朽矣,墻皮風化,人猶在巷口,小賣部聊天。
網友感嘆,“這一片好適合做成創意園區啊”。這些五花八門的自建房,主人家憑想象力八仙過海,而不是任由開發商越俎代庖。
一棟三層小樓里,可能住了七八戶人家,一棟樓就是一個聚落。
有些房子利用地勢高差圍一小片院子,有西西里別墅小花園的架勢。
有的向天再借三五平,磚房上接鐵皮房,鐵皮上再建一層木構,朋克蓋樓。
油氈布搭塑料布,遮陽避雨妙手偶得,頗得野蠻主義建筑的神韻。
老房子的確不再適合居住了,但也藏著許多細節審美。
外立面和陽臺上,紅磚搭成的幾何形裝飾比比皆是,門窗上的方勝紋幾乎是標配。說不定當年這里也有裝修鄙視鏈,用鐵藝沒雕花會不好意思。
愛國巷的一線天下,一抬頭看到住家人陽臺上“海鷗吃魚”和“盤長結”組合在一起的雕花紋,活久見。
又一處陽臺上出現了“駿馬奔馳”的雕花,圖案上方還有拼音BENMA的字樣,怪好看的。
陽臺上的“海鷗吃魚”和“奔馬”
年頭新一點的自建房沒趕上老工藝,另起腔調,在門外墻上落門匾。幾層樓的大房子叫“吳宅”“陳府”,小一點的叫“張寓”。一字之差,顯的是老家老戶的分寸。
碰到從“吳宅”出來的年輕租戶,他只知道房東接到通知后,趕回來去社區登記房屋信息。至于他自己,對拆遷無甚感想。
老街巷里藏著老派的生活方式,走幾步就能看見街頭懸掛著的紫色毛巾,理發店扎堆。
老式理發椅是標配。皮面磨爛,鑄鐵底座、扶手生了銹斑,唯獨臉上的胡子新出了一茬,刮刀熱水肥皂泡,都是正好。
趕上降溫,鄒師傅迎來了皮服修整旺季。他二十年前從精武路搬到長堤街,賣水果和修皮服兩手抓。這里街坊們年久失修的衣服多,補色上光,一百多塊錢就能弄好。
攝影師看到也心動,“蠻巧,我有一件喜歡的皮服破了,正不知道怎么辦好?!编u師傅回應,哎呀,這邊只能修真皮的。
鄒師傅想好了,等開拆了,他就回漢川老家,手藝還鄉,“在武漢搞了幾十年,現在回去也可以,店我想好了,就開在漢川電廠?!?/p>
來都來了,到漢中農貿市場里的漢中浴池,脫個精光,花二十塊來個水包皮,才是到位。
去過的同事說,以前大浴池的三位頂尖搓澡老師傅到這來了,舒骨松筋物美價廉。三鎮各地老武漢,常約著來喝茶泡澡,韻一手老味。
澡堂老板說了,就算拆遷,這老澡堂肯定要找地方繼續開下去,不然武漢就真沒老浴池了。
水包皮虛浮,皮包水也很美。開在農貿市場的尚和水餃有三十年歷史了,店里沒掛菜單,倒掛了老板手寫的店名、字畫。“‘尚和’是我的舅伯、原來的北大校長取的名字?!崩习搴俸僖恍Γ骸叭 院蜑橘F’?!?/p>
我將信將疑,來來去去的客人們倒是毫不在意,他們大多把“尚和”看成了“和尚”。
這家水餃的豬肉餡是一大早在菜場里絞的,現包現下。鍋蓋掀起,豬骨湯頭襲來,包藏著豬油和干香菇的秘密。厚薄適中的皮子,一點點堿香,不多不少。
漢中路這家菜場,菜價普遍比別地兒便宜個塊兒八毛的,有些搬去別處的老人家,三不之還跑回來買點小菜,再豁碗水餃。
這些老巷子,汽車插翅難飛,板車魚游八方。
一位中年大叔告訴我:“我們小時候也沒什么玩的,就一群人串巷子躲貓玩,串來串去?!睆那按镒拥男『⒉皇嵌及嶙吡耍灿羞€坐在巷子口打牌的。
人挪窩了,石頭沒有。
安定巷13號有座百年老房子,雙開木門嘎吱作響,斗拱和進堂屋的三層石階磨得放亮。住對門的老人家推著輪椅出來:“以前這門口路面全部都是條麻石的,后來拆了,不過門口的石頭都還是原來的?!?/p>
從謝家大巷進漢正街的一條背街小巷內,就有好幾塊青色麻條石,依次排開在路邊。有一塊像是地界碑,刻字已模糊。還有一塊石磨盤,投閑置散。
石頭界碑與石磨
雖說現在住這里的大都是租戶,但有些租戶六十年代就住進來了,知道這附近曾有煤廠,看過工人在小巷石階上打醬菜,只是并不清楚這些石頭的來歷,也沒人動它們。
俗話說“石頭門前方,家道自然旺”,有錢人放石獅子,清貧人家就放一塊山石。
長堤街,就是漢口的那塊“門前石”。
明崇禎八年,為擋后湖水患,漢陽府通判袁焻主持修了一條長堤,到清代在長堤外筑起漢口城墻(今中山大道一線),長堤功成身退,演變成長堤街,南來北往的商賈移民在此安家。
鴨子煲背后就是一段長堤街,也在此次拆遷范圍。我路過幾個鎖匠,找到了博主@擂拱子的老特 在視頻里提到的長堤街古早紅砂石、條麻石,高出地面一米多。
打工人退休了想謀個小區保安的閑差,現在老石頭們退休了,不用防洪防水,轉而充當起住家人的花圃圍欄。
同事曾問我,走在長堤街上,有沒有感覺路面要比別處高一些?當時我沒注意。
這兩天當我穿梭在鴨子煲片區時,才發現自己如同踩在波浪之中。
這一片地勢一直在變。幾百年來一輪一輪筑堤防洪,沿堤建樓。上世紀初拆除漢口城墻后建中山大道,中山大道就高出兩側約2~3米。
民國一次大水后,唐家巷升高2.3米,安定巷升高1.4米,它們都在鴨子煲片區。你走入小巷深處,往往越走越高。
在平坦的漢口,我忽然有了隨波逐浪的通感,當年長堤街內酒肆林立、玉帶河上桅桿林立,一下子變得可以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