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結束后,我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從抗戰開始時的一個集團軍加一個軍發展成為擁有126萬兵力的強盛之師。根據地也從陜北和晉察冀開始遍布華北、中原、華中和華東各大戰區。
在當時我軍在全國一共有7個大的戰略根據地,也稱為戰略區。分別是:
陜甘寧、晉察冀、山東、華中、晉冀魯豫、晉綏和華南等。
而這七大軍區皆是出自我八路軍和新四軍隊伍。
那么,可能很多人就問了,在這七大根據地里面實力都是怎么樣,到底哪一個更強呢?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來探討一下,我軍1945年抗戰結束后的7大根據地的實力排名
抗戰時期的解放區根據地地圖
1945年我軍七大根據地
按照慣例,還是先來介紹這7大根據地。
第一個,就是陜甘寧根據地。
該戰略區是我軍最早的根據地,也是我軍大后方所在,總部位于陜北的延安,管轄范圍涵蓋了陜西、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作為我軍最穩固的根據地之一,日軍曾想越過黃河進攻陜北,卻被我陜甘寧邊區部隊擊潰。因為是身處陜北大后方,所以該根據地主要是以發展和人才訓練,儲備為主,我們熟知的抗大就是位于陜甘寧邊區。
在1945年的時候,邊區一共涵蓋人口達到了200萬(西北地方貧瘠,人數并不多),因為沒有戰備任務,因此兵力并不多,僅為8萬人左右。
陜甘寧根據地
第二個,則是晉察冀根據地。
該根據地位于晉綏和晉冀魯豫兩大戰略區邊上,往西就是陜甘寧根據地。
晉察冀戰略區是在抗戰開始后,我八路軍部隊開辟的第一個敵后根據地,1937年是當時115師副師長的聶老總帶著楊成武的獨立團以及一些配屬部隊發展而來的,總部就在山西的五臺。
在7年的敵后作戰中,晉察冀軍區發展成為我軍擁軍程度最高,也是最為模范的根據地之一。到了抗戰末期,晉察冀根據地所轄轄冀晉、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
根據地面積達到了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了2500多萬,以115師和120師發展起來的兵力達到了32萬人,民兵等二線部隊更是達到90萬人。
抗戰時期的晉察冀根據地
第三個,山東根據地。
山東戰略區,應該是我軍這7個區中最特殊的一個,其他六個從兵力上來看皆是在邊區薄弱地帶成立的根據地,唯獨山東是唯一以省為核心的戰略區。
最開始山東戰略區僅有山東縱隊在組織抗日,1938年后,115師在羅帥和陳光的帶領下也進入山東抗戰,最后在1943年組成了以羅帥為負責人的山東軍區。到了抗戰大反攻(1945年)的時候,在山東除了津浦鐵路以及沿海青島、即墨這些城市之外,廣袤的齊魯大地皆成為我軍根據地。
1945年8月,在日軍投降前,我山東根據地面積已經達到了15.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也突破了2800萬人,從一個革命基礎薄弱的根據地,一躍成為我軍的模范建設根據地,山東根據地的“成長”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強大的山東根據地
第四個,華中根據地。
和很多是八路軍三大師建設的戰略區不同,華中主要構成力量是新四軍(部分是八路軍南下部隊改編,比如新四軍第3和5師),廣義上的華中戰略區除了蘇中、江淮之外,還有中原和蘇浙這些地區。在隸屬關系上是南方局負責領導,到了1942年,在皖南事變中重組之后的新四軍下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皖江和鄂豫皖六個軍區以及一個游擊區,對應的則是新四軍的7個師。
作為我軍在華中抗日的中堅力量,新四軍從成軍開始就一直在抗日第一線,截至抗戰結束前,一共殲敵日偽軍32萬人。
而在殲敵的同時,新四軍部隊開從抗戰開始前不到1萬余人的地方武裝,發展到了解放區164個縣,人口4000萬,正規軍加上地方武裝30多萬人,民兵部隊96萬人戰略方面軍單位,也涌現出粟裕等名將。
新四軍為主力的華中根據地
第五個,晉冀魯豫根據地。
晉冀魯豫可以說是抗戰之前最為復雜的一個地區,本身能在這樣一個四戰之地建設根據地就是一個了不起奇跡,該區位于山河四省(山東、山西、河南和河北)的交匯處,在這里有日軍勢力、有頑軍的第1、2、8戰區,有偽軍部隊,從1937年創建開始就一直被日軍重點圍剿,作為主力的129師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對日很多經典戰役也是在晉冀魯豫,比如百團大戰等。
到了1945年日軍戰敗前,晉冀魯豫根據地已經發展到了人口2000余萬,正規軍和軍區部隊30多萬,民兵40余萬的一股戰略力量。
四戰之地的晉察冀根據地,夾在三大根據地中間
第六個和第七個:晉綏和華南抗戰根據地。
這兩個根據地較為特殊,和誕生解放戰爭期間,四大野戰軍以及華北野戰軍的上面5個戰略區相比,這兩個較為低調,晉綏抗日根據地在賀老總的120師為主力建設的,主要作戰的方向是長城內外,并承擔拱衛陜甘寧的重任,根據地所轄軍區為:
綏西、綏南、綏中三塊。
根據地所轄40余個縣城,人口為300萬,略高于陜甘寧,兵力為4萬余人,算上民兵部隊為8萬人。
賀老總所帶領的晉綏根據地
而華南根據地,則更為偏遠。
是我軍在華南的唯一抗日武裝,而且從大革命時期就一直在敵后作戰,曾多次與總部中斷聯系,但卻又奇跡般的抗爭下去。抗戰開始后,我華南戰略區成立了東江抗戰根據地,大名鼎鼎的東江縱隊就是出自于此,而在海南島還有馮白駒將軍率領的敵后瓊崖縱隊。
不過該根據地兵力較少,在抗戰結束前,總兵力僅為2萬人,但要知道這可是華南,在頑軍和日軍的雙重夾擊之下,已經實屬不易。
華南地區的東江縱隊
七大根據地排名
那么,這七大根據地,又是如何排名的呢?
其實,如果讓雨田君以一家之言給其進行排序的話,會將其編為三個梯隊,進行排序。
第三梯隊的則是華南根據地。
華南根據地抗戰之艱苦為常人所能想象,兩廣一直是國軍的大后方,也是日軍和東南亞溝通的橋梁,配以重兵把守,能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生存已經實屬不易。
但也是這樣的高壓環境,讓華南根據地發展的一直很慢,再加上一直孤懸在華南,很難得到新鮮血液的補充,自然是很難發展。
在華南的我軍游擊隊們
第二梯隊的為陜甘寧以及晉綏根據地
其實這兩個根據地是挨著的,也皆是以120師為主力發展起來,早年甚至還是一個根據地,1942年賀老總還兼任他擔任陜甘寧和晉綏聯防軍司令員。
所以,兩個根據地是不分家的。
不過這兩個根據地都是地處貧瘠的塞北地區,兩個根據地加起來面積差不多是山東的一半以上,可人口才500萬,還不到山東的1/5,這里面的人口潛力以及經濟差距可想而知。
別說沒有山東強,和晉察冀、華中以及晉冀魯豫比起來,這兩個戰略區也是不如的。
但這并不妨礙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性,在1947年國軍重點作戰里面,除了山東戰略區之外,就是這兩個戰略區了。
陜甘寧邊區的我軍戰士
第一梯隊的:晉察冀、山東、華中以及晉冀魯豫。
在抗戰期間承擔起主要對日作戰,以解放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就是這四大戰略區,以及其衍生出來武裝力量了,這四大戰略區可以說是我軍最強戰力所在。
比如在解放戰爭中,二野就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組成的,三野則是華中和山東留守部隊組成,四野則是晉察冀、華中和山東部隊混編組成的主力,華北軍區則是晉察冀主力構成。
每一個戰區都能獨立作戰,甚至老蔣為了針對這些戰區,還特地成了華北、華中和徐州剿總便于決戰。
晉察冀的我軍八路軍戰士
那么,可能會有好事的人問,既然這么強?這四大戰略區,是否也能分出個一二三四?
答案是肯定能分的,不過說實話這四個戰略區,實力都是非常接近,差距也都在毫厘之間,因此這個細分也是雨田君一家之言,大家權當一個參考哈。
首先,這里面最強的,毫無疑問是山東戰略區,理由有二
其一,在兵力上。
山東戰略區兵力為27萬,這個兵力在四大戰略區中兵力并顯著,甚至還偏少,比如華中新四軍有30萬人最多,另一個模范根據地晉察冀也有32萬,劉鄧的晉冀魯豫也在30萬人上下。可山東的優勢在于二線和民兵以及自衛隊,兩部加起來為50+150萬,整整200萬,從其他戰略區的數據為晉察冀90萬,晉冀魯豫40萬(自衛隊人數不知)、華中為96萬。
這一點,山東是獨占鰲頭的……
山東地區的八路軍
而且山東戰略區在1942年羅帥一元化之前,就有20多萬正規軍,到了1945年還是27萬,這是精兵簡政的結果,在這200萬的二線力量中,有很多是正規軍裁撤組成,這富裕程度在其他幾個解放區都是少有的。
這也就是為何在抗戰結束后,羅帥將山東主力部隊抽調一空之后,依托山東為根據地的華野依然是關內最強戰力的底氣所在。
再者,我軍很多強軍皆是出自山東,比如22、26、27、31、38、40、41和43等王牌軍皆是山東部隊為基干組成。
從山東進入東北的精銳部隊
其二,就是在人口和經濟上。
山東本身就是民國北方關內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很多礦產資源,海陸交通發達,經濟發展不落后于南方城市。而基于此之上,山東根據地人口達到2800萬,超過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僅次于華中戰略區,但華中多是邊區城市,和以全省城市為根據地的山東在經濟上壓根就不是一個量級。
天胡地理位置的山東
其次,排在第二的則是晉冀魯豫和華中戰區并列。
華中戰略區的優勢在于控制人口總數和兵力,而且里面名將很多,坐擁新四軍7個王牌師,但劣勢則是每$APPEND各師之間都相互分散,根據地顯得很零散,不能相互支援和呼應。晉冀魯豫的潛力,在四大戰略區里面算是最弱,本身就在山河四省的交匯處,經濟欠發達,常年戰亂。
但晉冀魯豫戰區,卻是我軍殲敵費效比最高的戰區,戰略區內將士長期和日軍作戰,說是敵后,但更像前沿,因此戰斗力水平在這幾大戰略區里面顯得更強。
而正是出于對晉冀魯豫的肯定,解放戰爭拉開我軍反攻序幕的正是晉冀魯豫部隊。
晉冀魯豫部隊繳納的國軍美械大炮
最后,則是晉察冀
晉察冀是我軍第一塊抗戰根據地,因此基礎打的很牢固,晉察冀邊區更是抗戰期間我軍對外展現的重要窗口,這足見其擁軍程度之高。
但晉察冀的弱點很明顯,就是位于敵人華北總部的平津很近,這也讓其一直被日軍瘋狂掃蕩,雖然打破敵人多次掃蕩,但損失也很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冀中根據地,在最難的時候,冀中僅剩一個騎兵連在支持抗戰。
因此相較于其他戰略區而言,晉察冀還是稍微弱上一點。
晉察冀軍區總部,左邊是聶老總
這七大戰略區一起構成抗戰結束后我軍的七大根據地,在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當然排名有先后,但貢獻卻是相同的,這些戰略區在抗戰和解放戰爭展現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更值得我們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