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作惡多端,他的墳墓應該平掉才是。”
1952年深秋,毛主席臨時到訪安陽,去到位于安陽市的袁林時,對袁世凱發表了一番評論。說袁世凱是個標準的兩面派,大官僚地主。接著就有人提議,袁世凱作惡多端,他的墳應該推了才是。
不料毛主席在聽到后,卻是連連否決。這不禁讓人疑惑,毛主席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要保下這座罪人的陵園?
臨時視察
1952年秋,毛主席對黃河治理問題發表了講話,隨即開始了黃河流域地區的巡視工作。在去往黃河流域途中,主席多次臨時下車,對列車途經的部分城市也進行了多次考察。
11月1日在完成邯鄲地區視察工作后,毛主席又在河南湯陰縣下車,參觀了當地的岳飛廟。后又去往了小屯村宮殿遺址,這里曾是商朝殷都的遺址。從1928年時,就有考古學家駐扎在附近考察,到如今小屯村遺址被發現的宮殿面積已超過了兩萬平方米。
視察小屯村遺址后,毛主席對小屯村遺址的挖掘工作非常滿意。主席認為,小屯村遺址發掘除開對文物又發掘保護作用之外,還可以用商朝廣袤繁華的宮殿遺址,警示各地官員,要時刻提防享樂主義。
后在返回湯陰縣乘坐列車,途徑安陽站時,毛主席又臨時決定下車視察,對安陽市進行一次“突擊作戰”。這里與邯鄲雖都只處在黃河下流沖積平原,與黃河關系不大。但在歷史中,兩座城市都位于《山海經》記載中,大禹治水開拓的“禹河”流域周邊。算是黃河的支流地區。
如此一來說是“突擊”視察,就有些算不上了。其實早在邯鄲地區視察期間,安陽市官員就已經猜到了主席可能會到訪這里。早在列車到站之前,就有安陽高級官員在站前等候。待到毛主席下車時,陪同的省委書記潘復生為主席一一介紹了迎接的官員。
因為是突然迎接,對上了毛主席的臨時視察。在場的官員在見到毛主席后,都十分拘謹,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還是毛主席在讀懂當下氛圍后,用潘復生介紹到的行署專員耀吾的名字與自己的澤東,開了一個光耀自己澤潤東方的小小的玩笑,才化解了安陽火車站前的尷尬氛圍。
后面在安陽當地官員的領路下,毛主席參觀視察了安陽當地正在修建的幾處公共設施。在吃過午飯后,同行的官員提出了返程,去往下一站的建議。毛主席聽后搖了搖頭,轉身對安陽的當地的官員說道
“你們這里不是有個袁林嘛,先去下那里。”
袁世凱墓
說起袁世凱,不論是非功過,這倒是一個相當傳奇的人物。他雖說出生在汝南袁家,受到了一些家族恩蔭。但他畢竟是一個庶子出身,拿不到多少家族資源。能夠爬到后面的北洋大臣,還是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他在科舉數次失利后,沒有選擇回鄉繼承“百萬遺產”。轉而投奔養父的結義兄弟,當時的淮軍將吳長慶。在吳長慶軍中,袁世凱依舊沒有放棄讀書學習,想要在82年再次科舉,考上秀才。
不過世事難料的是,就在袁世凱準備科舉考試的同年,朝鮮部分軍隊發起了壬午兵變,攻入了王宮,推翻了當時朝鮮王朝的政治軍團。當時身為朝鮮王朝宗主國的清朝,自然是在壬午兵變后,派出軍隊,對朝鮮的壬午兵變實施鎮壓。
而當時袁世凱所屬的淮軍,就是清廷派出去的軍隊。當年科舉夢破滅的袁世凱很快適應了現狀,在朝鮮戰場立下不少戰功。后在吳長慶的幫扶之下,袁世凱得到了清廷的應許,留在朝鮮當上了總督。
說袁世凱訓練新軍,也是在駐扎在朝鮮之后開始的。正是在這段期間,袁世凱積累出了訓兵練兵的經驗。也在之后甲申政變中,成功用訓練出來的新軍,擊潰了駐扎在朝鮮的日軍。成功進入了清廷權臣李鴻章的視線,將袁世凱從訓練新軍的總督,調撥成為了駐扎朝鮮總理,位同道臺。在后續于朝鮮的駐扎期間,袁世凱亦多次挫敗了日俄的陰謀,在當地積累了極高的威望,甚至有了一些“朝鮮太上皇”的意味。
甲午海戰爆發后,袁世凱遁回國內。因在朝鮮總理期間表現優秀,被清廷派往了小站,訓練新兵。之后的發展,自然就像歷史書中說的那樣。在小站擁兵自重的袁世凱對戊戌一派陽奉陰違,在變法前夕告知慈溪一派親王,害的譚嗣同一行人慘死。而他自己則是升任了北洋大臣。后又對孫中山革命派耍兩面派手法,在革倒皇帝后奪取勝利果實,企圖王朝復辟。但因多年來的享欲生活,讓身體落下了病根,在當上皇帝不久后就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祖籍雖在河南項城,可他的墓地,袁林卻建在了項城之外的安陽。這倒不是修建的人搞錯了地方,緣因袁世凱生母劉氏去世時,項城袁家曾因因劉氏身為庶妻為由,拒絕將劉氏葬入墓冢之中。
這讓當時剛剛升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十分不滿,他與當時身為袁家家主的兄弟袁世敦,展開了長達數月的爭論。還拉來了朝中一眾官員,來充當說客,想要讓袁世敦放開嫡庶觀念。可也許是袁世敦害怕袁世凱奪權,幾個月的游說,仍舊沒讓袁世敦改變觀念。
最終這件事情,還是以袁世敦教使些潑皮在劉氏靈祠前穿上大紅衣袖胡鬧,迫使袁世凱后退一步作為收尾。放棄將母親葬入祖墳的袁世凱,轉而將母親葬在了安陽。經此一鬧,袁世凱與袁家也算徹底鬧掰了。在他臨終前,還特意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遺言。
而袁世凱口中的“洹上”,其實就是我們如今的安陽市北關區一帶。
因為袁世凱是廢帝稱立,在原則上,已經是廢除了帝制。所以在陵園取名時,袁世凱長子提出的“袁陵”,很快就遭到了群眾的否決。這讓當時執政的總統徐世昌犯了難,不能用“陵”來作為稱號,那應該叫什么呢?
后來,還是這袁世凱長子袁克定,將名詞修改了下。將原來的“陵”字,換成了諧音“林”字來做通假之用。于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稱作的袁林之名。
袁林雖然在袁世凱去世后才開始修建,但北洋政府可絲毫沒有含糊這位老領導。這座袁林,整整建了兩年,直到袁世凱去世兩年后的1918年,才算完工。前前后后消耗的錢兩,更是多達七十多萬枚銀元。整座袁林占地9.3萬平方米,風格上既有中國特色,又糅雜了西方建筑文化,修的是極其漂亮。
難能寶貴的是,從軍閥混戰到解放戰爭,袁世凱的陵園出奇的沒有受到戰亂波及。在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這里依舊保留當年修建時候的原貌。不過不同于岳飛墓,這座大地主大官僚主義者的豪華陵寢,在當年十分的“危險”,隨時都面臨被拆除的風險。
主席保下罪人墳墓
說回毛主席,在用完午餐后。毛主席坐上專車,在安陽市地方官員的領路下,到了袁林門前。毛主席下車后,在袁林四處轉了轉,走過照壁,牌樓,碑亭時,主席既沒有說話,也沒做任何停留。直到走到袁世凱墓冢——一個寬大的土堆前時,主席點了根煙,在這里佇立良久后,對著一旁的省委書記開口說
“袁世凱是你們河南項成人,是個大官僚,大地主。他在項城就有很多土地,又在安陽搞了很多。”接著,主席又回憶訴說了一邊袁世凱當兩面派,破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惡舉。說完時,主席手上只剩了一個煙頭。
趁著主席扔煙頭的功夫,跟在一旁的官員中有人說
“袁世凱作惡多端,又是大地主,他的陵墓應該推掉,還給農民才是。”
毛主席聽到后搖了搖頭,回說道
“不要平嘛,要把它保護好,留作反面教材嗎”
將煙頭扔到垃圾桶后,主席宣布了回城,一行人又上車,返回了安陽市火車站。面對安陽市地方官員的挽留,毛主席邊上列車,邊揮手說
“這次嘛,本來就是‘突擊’視察,視察結束,還不許我‘突擊’回去?”
眾人被毛主席的風趣逗得忍俊不禁,也不再挽留,注視列車駛離了車站,才紛紛離去。至于平掉袁世凱墳塋一事,也在沒有人提過了。
如今的袁林
被毛主席親口下令保存的袁世凱墳塋,在2013年時,被國務院批準,成為了我國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到了2018年,袁林又經過評審,榮獲了3a級旅游景區的稱號。
不過,如今的袁林雖時有修繕,可也到處遍布歲月的痕跡。早些年雜揉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照壁,四處修建的豪華建筑,如今也已經是斑駁不堪。石橋底下不再是當年的碧波清潭,而是成叢的雜草。入眼,只是滿目的瘡痍。就如臧克家為魯迅先生寫下的《有的人》一樣。有的墳塋修的光亮,可內地里腐臭不堪,讓人避之不及。有的墳墓即便沒有墓碑,可也依舊受人尊敬。
袁世凱墳塋從光鮮走向如今的破敗,警醒意味十足。它從未因為“光鮮”而受到人們的贊美,也不會因為歲月,而收到人們的嘆惋。畢竟想要留下身后名,可不是墳修的好就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