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長江新區成立之后,不少新洲網友覺得新洲被“摘桃”了,因為經濟重鎮陽邏被托管后,新洲的GDP很有可能攔腰斬,于是不少新洲網友覺得新洲應該重點發展邾城,而不是雙柳,害怕雙柳未來也被劃走。
可能是有了新洲的前車之鑒,部分黃陂網友也害怕盤龍城被割走,在小編講盤龍城有好消息的時候,有網友擔憂的說黃陂不應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應該重點發展橫店和前川,不然會步了新洲的后塵。
那么,像黃陂、新洲這些郊區,到底應該把重點放在與市區更近的地方進行融城,還是說避免被割肉而重點發展區政府所在地,打造衛星城鎮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新城區的發展模式。
東西湖
東西湖是武漢目前6個新城區里面各方面發展最好的一個區,也是融城做得最好的一個區。
其實在東西湖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之前,東西湖和黃陂、江夏、新洲、蔡甸一樣都是武漢的郊區,但由于與市區近,占據了地理優勢,導致東西湖很早就開啟了融城發展模式。
1994年東西湖的常青花園就已經進行開發了,而吳家山、將軍路等地也因離市區近都逐漸發展起來了。加上東西湖是從農場“轉型”的,承接了不少農產品加工產業。
后來隨著吳家山經濟開發區升級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后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開啟了全面融城道路。現在東西湖與市區接壤的地方基本都與市區融成一片,要不是有張公堤擋著,東西湖的融城之路會更順利。
江夏
如果說東西湖融城是地理因素的必然選擇,那么江夏和蔡甸的融城則是經濟發展的政治選擇,因為江夏和蔡甸都為了融城,搬遷區政府。
江夏這邊,由于與光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導致江夏一開始就和光谷這邊進行融城,也承接了不少產業和人口的外溢,但是江夏不甘于只和光谷親密,畢竟光谷的地理位置在整個武漢并不是很核心,想要更多的人口,促進片區經濟發展,江夏必須同時和洪山區融合。
于是為了拉近自己與市區的距離,江夏在2007年的時候開始了融城之路,首先第一步就是發展大橋新區,修建文化大道,把區政府從紙坊老街搬到文化大道上去,讓自己直接與洪山區相連。然后借助運軍會,讓黃家湖片區發展起來。
現在整個江夏北部只剩下金口那邊沒有融城了,如果洪山請菱能快速支棱起來,那金口融城也是遲早的事。可以說江夏是繼東西湖之后,融城做得最好的。拋開GDP不談,江夏城市界面和融成程度,至今和東西湖不相上下,城市顏值甚至比市區很多地方都高。
蔡甸
蔡甸這邊其實很早也開啟了融城之路,但由于蔡甸區政府在繞城高速外,加上漢陽西北部比較拉垮,整個漢陽片區人口基數較少,導致蔡甸雖然很努力的在融城了,但效果并沒有東西湖和江夏那么好。
后來,為了進一步擴大融城面積,蔡甸區政府直接從蔡甸街搬到了后官湖旁邊,這可比江夏區政府搬遷的距離更遠,而這一舉措,使得后官湖一片得到了發展,借助中法生態新城,向北可與東西湖對接,向東能和漢陽融城,向南能與經開牽手,承接更多產業外溢。
不得不說蔡甸這一舉措確實不錯,雖然會讓西邊大部分鄉鎮離區政府更遠,也被網友質疑是怕后官湖被割走的舉措,但不得不說,在大漢陽片區本身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搬遷區政府也是為了謀求經濟發展的無奈之選。
黃陂
相較上面三個區堅定的選擇走“融城”之路,黃陂這邊一開始走的并不是融城之路,而是融城和獨立衛星城鎮共同發展的道路。
因為黃陂區政府所在地前川也在繞城高速外,比蔡甸街離市區更遠,再加上前川與南部被鐵路、高速、耕地紅線等眾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割裂,導致黃陂并不像東西湖那樣有天然的融城優勢。而當年武漢市一直鼓勵建立獨立衛星城鎮,所以黃陂當時走的是南部融城、中部獨立衛星城鎮的道路。
但這個條路好像走得并不好。因為當年黃陂一窮二白,既要讓南部融城,又要讓前川發展衛星城鎮顯然不可能,最后導致整個前川只向北部擴展了一點,20年幾乎沒什么變化,而南部城市界面一團糟。
于是黃陂痛定思痛,開始大力融城,即使前川不能與市區連接,也不能讓中部與南部割裂。于是黃陂修了川龍大道和新十公路,積極引進地鐵,發展橫店,以橫店、盤龍城作為樞紐,實現中南部與市區的緊密對接。
另外,由于黃陂北部有旅游,且黃陂走的是可持續化全域發展之路,所以黃陂并未把區政府向南搬遷,反而是加強前川與各個片區的連接,避免了前川以及北部被邊緣化的可能。雖然表面上黃陂到處都發展不好,但黃陂到處都有發展,整體綜合實力也在逐步上升。
新洲
新洲的發展模式和黃陂很像,不同之處在于黃陂南部融城更順利,而新洲衛星城鎮發展更順利。
我們先來說融城,新洲是6個新城區里融城最不順利的地方,倒不是新洲不努力,只是由于地理位置太過偏遠了,導致被邊緣化,融城之路走得并不順暢。
在過去,新洲一直致力于積極推動陽邏與市區的關聯,與漢口方向不僅修了快速直達漢口的江北快速路,還修了地鐵陽邏線。但離漢口確實太遠了,且中間還有很長一大部分是農村地帶,無法實現融城。
于是新洲開始把融城的目標投向了對岸,畢竟陽邏江對面就是武昌的地盤,于是就有了新港線以及后來規劃的光谷長江大橋。一旦新洲和武昌地區牽手融城,那么新洲就可以擺脫被邊緣化的命運。
甚至可以直接和光谷牽手,特別是雙柳那邊,一旦光谷大橋落地,雙柳就和左嶺連上了,那就可以和鄂州搶光谷的外溢的人口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產業,還怕發展不起來嗎?
不過目前南下融城舉步維艱。目前新港線只有對岸的一期動工,陽邏這邊的二期目前沒有動靜,光谷大橋最近雖然有點風吹草動,但等真正落實到位還得很多年。
雖然融城不順,但是新洲邾城的衛星城鎮發展還是有點起色的,邾城的城鎮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且有規劃問津新城,也在進一步擴大邾城的范圍。
不過由于邾城的地理位置實在離市區太遠,且工業大部分集中在陽邏和雙柳,導致邾城的衛星城鎮發展模式并沒有周邊的麻城市區、紅安縣城等地好。且邾城與陽邏和雙柳之前沒有類似黃陂橫店那樣稍有規模的城鎮連接,導致新洲邾城被邊緣化。
漢南
其實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漢南也是十分遠的,早期也是發展“獨立衛星”城鎮的模式,不過后來搭上了經開的快車,經開沿著長江一路西南下行,使得漢南也開始了融城。
雖然目前還是會覺得漢南偏遠,但是除了少部分耕地不能動,從沌口軍山一路到紗帽,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廠,紗帽也確確實實和武漢市區連在了一起,經濟也得到快速的發展。
總結
從上面6個區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離市區近的區還是離市區遠的區,或多或少在走融城的道路,特別像東西湖、江夏、蔡甸這種區政府離市區較近的郊區,融城是必然選擇。
而對于黃陂、漢南、新洲這些區政府離市區較遠的郊區,區政府所在地采用獨立衛星城鎮的模式并沒有錯,但不能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導致自己被邊緣化。
正確的做法是,獨立衛星城鎮和融城兩不誤,打造衛星城鎮帶,與市區相連。比如漢南那邊是紗帽-軍山-沌口-漢陽的城鎮帶,黃陂這邊則是前川-橫店-盤龍城-江岸區的城鎮帶,甚至是黃陂南部的盤龍城、灄口、橫店都連成一片。
新洲這邊目前還沒有形成城鎮帶,未來如果大力發展汪集,讓汪集成為邾城與陽邏和雙柳之間的紐帶,在實現融城帶的同時,也能避免邾城被邊緣化。
最后想說,融城是必要的!人鄂州和孝感都在積極的融入大武漢,武漢的郊區就更應該積極融城,而不能因為害怕割肉而只圍著區政府轉,因噎廢食。
當然郊區面積比較大,在融城的同時,也要學會均衡發展,照顧到全域,尋找到一條適合本區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的讓本區的綜合實力得到提升,你覺得呢?
編輯:筱攸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