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詩經(jīng)》中多次提到“麻”。這里的“麻”指的是大麻或者是苧麻。
大麻: 大麻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大麻纖維長而堅韌,適于制作粗布。大麻纖維不僅可以用于織布,還可以制作繩索、漁網(wǎng)等。
苧麻: 苧麻纖維細長柔軟,是制作高檔布料的優(yōu)質(zhì)原料。苧麻布透氣性好,吸濕性強,深受人們喜愛。
《王風·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這首詩描寫了田間種植麻的情景。
《陳風·東門》: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一句,說明了古代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漚麻的技術。漚麻是將麻莖浸泡在水中,使其軟化,以便于剝?nèi)±w維。
《小雅?小旻》“麻練為裳,無黃無白” ,這里說的是煮練麻纖維,去掉雜質(zhì)雜色!
《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這里說的是用麻紡紗。
考古發(fā)現(xiàn)中麻纖維的發(fā)現(xiàn)也側正了詩經(jīng)時代先民對這一纖維的運用應該是很熟練了。
在我國的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紡輪、紡錘和麻布殘片,其中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細麻繩和麻布殘片,說明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經(jīng)開始利用麻類植物的纖維進行紡織。
商周時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多種絲麻混紡織物。
葛:
葛,又名葛藤,屬于豆科的藤本植物,枝長可達8米,多生長于丘陵地區(qū)的坡地或疏林之中,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葛根含淀粉,可制葛粉,葛莖含韌皮纖維,可擰繩、織布、造紙,其根、莖、葉、花均可入藥。
葛纖維是早期人們所利用的重要纖維之一,葛布特別適合生活在多山多水、荊棘叢生、氣候濕熱地區(qū)的族群穿著。因為葛布很透氣,不太吸水,出汗時不沾身,弄濕后也很容易干,加之葛藤纖維極其堅韌,可保護皮膚不被荊棘劃破。
《韓非子?五蠹》中說堯“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邶風·谷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里提到了采集葛。
《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這里描繪了采集葛以及將葛制成纖維、紡成線、織成布的技術的場景。葛布質(zhì)地柔軟,透氣性好,常用于制作夏裝。
《鄘風?君子偕老》:“蒙彼縐絺,是紲袢也”細分了葛布的種類。
詩經(jīng)中葛紡織技術總結歸納起來,可分為采葛、浸葛、煮葛、曬葛、績葛、織葛六大步驟。在葛布的制作過程中,根據(jù)葛紗的粗細,織成的衣服也有優(yōu)劣之分:粗厚的葛布稱 “绤”,細薄的葛布稱 “絺”,細葛布中的精品稱 “縐”。
典籍中《越絕書》載,春秋末期,越王句踐 “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可見當時葛布生產(chǎn)已具一定規(guī)模和較高技藝。
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在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地層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3塊炭化的原始絞紗葛織物。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葛布,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掌握了葛的種植、采集和紡織技術
除草鞋山遺址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等地,也發(fā)現(xiàn)了葛布或葛纖維的痕跡。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葛布在我國古代多個地區(qū)都有分布,并且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絲綢
《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這首詩詳細描寫了周代農(nóng)事活動,其中包括采桑、養(yǎng)蠶、紡織等內(nèi)容。通過“七月鳴鵙,八月載績”等詩句,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紡織生產(chǎn)流程。
《衛(wèi)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
這里說明了絲綢交易的事實。
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絲質(zhì)品:1984年,河南鄭州考古所在滎陽縣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fā)掘了一塊淺絳色的羅織物。 這塊羅織物距今已有 5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絲綢織物
在浙江省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絲帛(絹片)、絲帶和絲繩,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絲織品之一
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已經(jīng)掌握了養(yǎng)蠶和繅絲的技術。
約兩千多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 gauze gown 重量僅為 49 克,這充分展示了中國漢代早期先進的養(yǎng)蠶、繅絲和紡織技術。
四、毛
《小雅?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這里的“毳衣”指的就是動物毛制成的衣服。
《詩?幽風?七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一般認為這里的“褐”是粗毛織物
動物毳毛(cui),也是在絲綢發(fā)明之前非常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禹貢》中曾記載傳說中的夏禹時代,地處北方和西北的兄弟民族用加工過的毛皮、毛紡織品與中原進行交換的事情。周代專設“掌皮”一職,專門掌管征集皮革和制氈用的毳毛。
當時所用的毛纖維,包括所有家畜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比較細軟的毛,包括羊毛、駝毛、牦牛毛、馬鬢等,統(tǒng)謂之“毳毛”。
1957年,青海都蘭諾木洪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出土的毛織物殘片,可以分辨出來的,除了羊毛還有牦牛毛。目前所知最早的毛纖維可能是1972年在甘肅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期墓地29號墓中出土的細石管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黃色纖維物,經(jīng)鑒定為毛,其年代為公元前2300-2000年。
漢晉時期營盤墓地出土的毛織物所用纖維主要是羊毛(細絨毛),距今約一千多年至兩千多年。
5. 植物或者植物纖維編織物
《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詩中提到的“采蘋”和“采藻”反映的就是古人利用植物纖維的生產(chǎn)活動。
《魏風·葛屨》
“葛之屨兮,可以履霜。滄滄涼涼,翡翠為梁。”
葛屨是用葛藤制成的草鞋。
《小雅·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兮,予若從兮。”
詩中提到的“白茅”是一種可以用來制作繩索和其他物品的纖維植物。
《陳風·東門》“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菅草的莖浸漬剝?nèi)『罂梢跃幉菪?/p>
考古學發(fā)現(xiàn)的植物編織品還是比較多的,譬如葛履,也就是草鞋!
參考文獻:
《古墓葬出土紡織纖維化學緒構分析》
《古墓葬出土紡織纖維化學結構分析》
《Flame Retardant Finish for Textile Fibers》
《詩經(jīng)》中的紡織考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