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爆發后,地方實力派的反應是什么?對事變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現有網上說法多種多樣,甚至顛倒黑白,有的說:“一部分地方實力派或明或暗地支持張、楊舉動,廣西李宗仁、白崇禧和廣東的李濟深公開支持西安事變,……四川劉湘、華北宋哲元、韓復榘等都暗中支持張、楊?!睂嶋H情況如何呢?
在西安事變前,張、楊曾秘密與各地方實力派進行聯絡,在打破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達成了共識,10月30日,張學良、閻錫山曾在洛陽借為蔣介石祝壽之機,向蔣介石力諫遭到蔣介石的斥責,張、閻二人曾就“做”這個問題達成秘密約定,這是促使張、楊下決心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之一。
1936年10月31日,張、閻相赴洛陽,為蔣祝50大壽
因此,張、楊在扣蔣后,除公開通電全國外,還于12月12日分別致電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宋哲元、劉湘等人,單獨向他們解釋兵諫的真相和目的,15日,又派出代表分赴廣西、山西、綏遠、山東、四川,進行聯絡,希望從他們那里“獲得強烈的贊許和實質的支持”。然而實際各實力派的的反應是:
山西軍閥閻錫山
12日,張、楊連電閻錫山,盼閻支持,并為事前未同他商量表示歉意:“茲事甚急,事先不及與公商謀,在此一并向公表達學良的歉意。”閻錫山本應是張、楊最大的盟友,但閻卻認為張、楊此舉“關系國家存亡”,決定不予支持。14日,閻復電張、楊,以四問相質,并指責張楊扣蔣是“以救國之熱心,成危國之行動”,“增加國人的憂慮”。同時將此電轉給了南京政府,以表明他的態度。
閻錫山
南京方面獲悉閻的態度后,即決定將“斡旋之任”托付閻山,付以營救蔣介石的全權。16日,毛主席也致電閻,建議他出面調停,先制止南京與西安雙方的軍事行動,再商量善后。閻一面致電南京,表示要“竭盡綿薄,不一切,營救蔣介公出險”,一面又對張學良的代表表示:“決本愛護國家、愛護領袖、愛護副司令、愛護東北軍四大原則”行事,并派趙戴文與徐永昌兩人去西安,與張楊“商談解決當前危機”的辦法。對于閻的態度,張學良有一種被出賣的感覺,因此,他憤怒地表示“決不讓老閻作這一票買賣”。張學良對閻不再寄予希望,此后即采取虛與委蛇的態度與其周旋。
四川軍閥劉湘
在川系各派爭爭斗中劉湘曾受到蔣介石的扶持。但自1934年底蔣派參謀團插手川政,劉湘面臨著與張、楊相同的命運。兩廣事變期間,劉湘曾與張、楊信使往來,同意逼蔣抗日,并表示,愿與西北共同行動。事變爆發當天,張、楊連發兩電,促劉湘響應。但劉湘沒有立即表態。
14日,劉致電何應欽詢問“政府應變處置”方針,除表示對川事“絕對負責”外,既不指責張、楊,也沒有表示擁護南京政府,采取觀望態度。12月16日,劉湘召集川軍五軍長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鄧錫侯、李家鈺等舉行防務會議。由于劉湘態度不明朗,引起南京方面的疑慮。孔祥熙、何應欽、顧祝同紛紛致函電劉湘,并派正在南京的四川省財政廳廳長劉航琛立即返成都,勸劉湘表態擁護南京政府。
劉湘
為了安撫劉湘,南京政府于17日宣布任命劉湘為川康綏公署主任,以地盤引誘其表態擁護南京。18日,劉湘發表通電,提出“擁護中央”、“抗御外侮”、“弭息內戰”、“營救領袖”四點意見。20日,川軍將領袖鄧錫侯、劉文輝、孫震等聯名發表擁護劉湘通電,并致電張楊“促其速即覺悟,恢復領袖自由”。可見,劉湘對張、楊也不支持。
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
事變爆發后,在西安的廣西代表劉仲容于12日密電李、白,告以西安發生事變,并促白崇禧赴陜“共商一切”。李、白接到劉仲容的電報后,經過討論,決定“暫取靜觀態度”。14日,李、白與黃旭初復電孔祥熙,對張學良扣蔣表示“痛惜”,并表示“決不因一時事變稍涉張皇”。
不久,桂系另一重要人物黃紹竑派陶鈞到桂林,對李、白說:“蔣介石是不易于抗日的,張楊主張聯共抗日,未免過于激進。最好李、白在南京政府與張楊之間居中折衷,找出一條中道路?!崩钭谌十敿粗甘抉v北平代表向宋哲元提出“反蔣聯張”的主張,征求宋哲元等人的意見。由于宋哲元等態度曖昧,李、白支持張、楊的行動未能公開。
冀察軍閥宋哲元
12日張學良密電宋哲元,請他或派一全權代表去西安“共商國是”。宋哲元一貫反共,當他得知張學良聯共,表示不能理解。13日,宋復電張學良,提出兩點所謂忠告,一、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務與共產黨絕緣;二、委員長之安全,關系民族危亡,請負責維護。
宋哲元
14日,宋還密電孔祥熙、何應欽,“請中央迅速裁定變亂,營救委座”,要求下令討伐張楊。16日,又再電張學良,“請其懸崖勒馬,以國事為重。對蔣委員長之安全,尤盼切實保障,早為護送回京”。可見,宋哲元是擁護南京,反對張、楊扣蔣的。
山東軍閥韓復榘
事變后,韓采取兩面派的手法,對南京呼吁營救蔣介石,并與所部五師長于14日聯名通電,表示“誓以血誠,在中央統一指揮之下,惟命是從”。同時又密電張、楊,表示“服從副司令,愿效前驅”。23日,韓與宋哲元聯名發表通電,提出解決西安事變的“三大原則”:第一、如何維持國家命脈?第二、如何避免人民涂炭?第三、如何保全領袖安全?并建議“由中央召集在職人員,在野名流,妥商辦法,合謀萬全無遺之策”。這個通電發表后,引起南京政府的“焦慮”。但這時,由于張學良已決定送蔣回南京,這個通電并未產生多大影響 。
韓復榘
據孔樣熙事后查明,該電實為韓復榘所擬,韓征求宋哲元聯名發表時,宋一開始是不贊成的,經韓派人催促解釋,而此時廣西駐北平代表任援道、陳中孚等亦以反蔣聯張向宋進言,宋始同意發出。如果西安事變一時沒有解決的希望時,他們將有第二步的表示。但由于西安事變迅速解決,他們的計劃也未能出臺。
25日,韓復榘獲悉張學良親送蔣回南京的消息時,大感意外。在麻將桌上當著蔣介石親信蔣伯誠的面,脫口說出“張漢卿傲事何以如此虎頭蛇尾”之類的話,種下了日后為蔣所殺的遠因。
云南軍閥龍云
云南偏處邊陲,蔣介石對其鞭長莫及,因此,龍云與蔣尚能相安無事。西安事變爆發后,龍云主張對西安“迅即凌之以兵,予以重大打擊”。同時,他頻頻與各方聯絡,為營救蔣介石出謀劃策,因而獲得南京方面的贊賞。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的親信陳果夫兄弟稱贊龍云“擁護委座,遐邇同欽”。
龍云
以上為當時六大地方實力派對西安事的不同的表態。閻錫山、宋哲元、龍云明確支持南京中央;劉湘、李宗仁、韓復榘持觀望態度。沒有一個人明確支持張、楊,而且“要求放蔣,成為一致的呼聲”。
張、楊原以為一旦他們扣蔣后,定會四方響應,故對事變后出現這種局面,非常意外,也非常惱火。張學良曾對黎天才說:“我不反蔣時,大家都反蔣。我反蔣了,大家都不說話了,甚至叫我的倒好?!?/p>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
從以上六大地方實力派的標題可以看出,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張、楊采取了扣蔣這種極端的辦法反蔣,大多數地方實力派擔心,如蔣介石遭不測中國失去重心,便會出現四分五裂的可怕局面,因面對西安事變持保留態度。
秦德純
事變爆發的消息傳到北平,宋哲元立即召集親信幕僚和高級將領商討應付對策。會上,秦德純說:“這幾年,蔣的有些做法雖然不能令人滿意,但他畢竟還能統率得起來,如果他要有個意外,那時候,必然是各霸一方,國家就要四分五裂了?!?/strong>秦德純的這段話,代表了當時地方實力派多數人的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