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義會議,是黨史上一個具有重大歷史的事件。這次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軍事問題上的主張,確定了毛主席的正確軍事路線。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次挽救黨、挽救紅軍、挽救革命的歷史性會議。
作為遵義會議的靈魂人物,在會議前,毛主席向張聞天、王稼祥做了大量的工作。周總理從長期的實踐中,已經認識到了毛主席的見解是正確的,支持毛主席出來領導。
有一種說法認為,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了“關鍵一票”,但事實上,在長征前,王稼祥因為負傷,他所擔任的軍委副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已經分別由項英、李富春代替了。再者,他并不屬于核心領導層(不是常委)。
真正的“關鍵一票”來自周總理,事實證明,他從“三人團”中站出來后,博古和李德就沒戲唱了。所以,當時陳云同志在《遵義會議傳達提綱》中寫道:“恩來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綱和意見。”會議還決定他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毛主席為“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這種安排,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贛南會議和寧都會議后,毛主席已經離開軍隊指揮兩三年的時間。任何歷史轉彎,都是循序漸進的,而非一蹴而就的。遵義會議確定了毛主席的正確軍事路線,但在組織程序上,這個轉變并沒有那么快。
我們都知道,遵義會議后,還有一些余波發生。首先就是四渡赤水,有的同志不明就里,抱怨說部隊“盡走弓背路”,中央由此召開了會理會議解決這個問題。其次是打鼓新場的爭論。
延安時期,張聞天同志在《反省筆記》中寫道:“二次回遵義后,我看出恩來同志領導戰爭無把握,故我提議要毛澤東同志去前方當前敵總指揮。”
毛主席擔任前敵總指揮后,當時中央討論下一步怎樣行動,大家主張攻打打鼓新場,毛主席不同意,以辭去前敵總指揮的職務力爭。晚上,毛主席又和周總理、朱老總商量,在他們的支持下說服了大家,最后沒有打打鼓新場。后來的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意見是正確的。
這次事件讓大家有了很多思考,考慮到多人參與軍事指揮不合適,中央決定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統一指揮,這三人小組的成員就是毛主席、周總理和王稼祥,領銜者是毛主席。
張聞天同志后來說:從此以后,長征的軍事行動就完全在毛主席的指揮下進行,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迂回穿插,打得十分主動,完全是牽著蔣介石的鼻子走。實踐證明,毛主席的指揮是正確的,英明的。
長征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在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當時張國燾野心膨脹,發來“草地密電”,毛主席說服大家連夜北上,當時有同志還覺得這樣做“不符合布爾什維克的精神”。事實證明,毛主席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他再次改寫了黨和紅軍的歷史。沒有他的這次臨機決斷和據理力爭,后果不堪設想。
大家在事后也認識到了當時的兇險,所以,1935年9月12日的俄界會議上,大家一致贊成由毛主席分工負責軍事工作,并出任紅軍縮編后的陜甘支隊政委。從此之后,毛主席實際成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1935年10月22日,中央在陜甘召開擴大會議,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決定黨和紅軍今后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
11月3日,在下寺灣會議上,中央成立了新的中央軍委,由毛主席擔任主席,周總了和彭老總為副主席,毛主席此時已實際成為全軍統帥。當時為了照顧團結,這個軍委名義上稱“西北軍委”,但實際為中央軍委。
1937年8月下旬,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此時紅軍三大主力已經會師,局勢也基本穩定,中央決定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主席擔任主席,朱老總、周總理為軍委副主席。至此,毛主席成為名正言順的全國紅軍的最高統帥。
正如彭老總在六屆六中上所說的:“領袖是長期斗爭經驗總結的,是長期斗爭中產生的。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是由正確的領導取得的。”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感慨,也是大家共同的心聲。毛主席的威望和地位,正是靠著一次次的勝利積累起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