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色低碳變革”偶遇“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時,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
記者在田柳鎮郎家營村東北部的優然牧業萬頭奶牛高產示范牧場找到了答案。這個占地1284畝的牧場,率先提出“碳中和”戰略舉措,相較于傳統頂棚,牛舍屋頂由BIPV光伏組件鋪成,向陽而生,隔熱降溫的同時,“潔”盡所能把光能轉化為電能,既節約材料,又解決牧場40%的用電需求,實現“牧光互補”的低碳生產。目前,該牧場日產鮮奶約230噸,實現年營業額3.5億元。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生態必支撐。近年來,濰坊市生態環境局壽光分局以“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重點打造區域為引領,探索形成“上下聯動、縣域聯動、建管聯動”三聯動機制,實現鄉村水更清、環境更優、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更高效,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子。目前,壽光80%的村達到美麗鄉村省定B級標準,2024年“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成效獲評全省首批試點縣市區第一名。
創新“上下聯動”機制
激活鄉村振興“一盤棋”
在營里鎮鹿家莊子村,每家院前都有一處寬約1米的賞花池,里邊間植冬青、衛矛等常綠苗木,點綴月季、太陽花、波斯菊等花卉,每到花開時節,蜂戲蝶舞,營造出“家家有景,推門見綠”的雅致景觀。
“近年來,我們堅持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大力實施產業富民和村集體經濟謀劃、種植業結構調整等行動,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睜I里鎮工作人員介紹,產業振興一頭系著群眾的致富道路,一邊連著鄉村發展的強力引擎。營里鎮立足特色資源、市場需求和優勢產業,沿羊田路兩側規劃了總占地4.5萬畝的現代農業集成示范區。鹿家莊子村抓住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東風,村集體每年增收50萬元,并吸引了大量村民入園打工,每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實現了村富民強的良好生態。
鹿家莊子的發展路徑是壽光市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一盤棋”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壽光把鄉村生態振興作為書記、市長“一把手”工程,成立由生態環境、住建、農業農村、鎮街等組成的工作專班,以構建頂格化協調推進、清單化任務落實、常態化督導考核三大機制為抓手,高標準編制《壽光市“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實施方案》,強化市縣主體責任,加強部門協同配合,明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6項重點任務、21條具體措施,統籌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得益于“上下聯動”機制的推進,壽光市依托覆蓋全域的環衛管理體系,將968個行政村及周邊、鐵路沿線、綠化帶、主要國省縣鄉級道路等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范圍。投資近4億元建設2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和1處焚燒發電廠,生活垃圾實現統一收集清運,農村環境衛生實現統一保潔,無害化處理率多年始終保持在100%。針對每年產生100多萬噸大棚蔬菜秸稈的實際問題,連續六年累計投入9000多萬元,全面推廣秸稈精細化還田、肥料化、燃料化等綜合利用模式,建立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和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利用體系。
創新“縣域聯動”機制
“壽光模式”內涵不斷豐富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以生態環境保護助力鄉村振興,讓生態資源為鄉村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和發展優勢,壽光市在推動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在洛城街道北徐村,干凈整潔的通村道路、秀美如畫的農家小院,處處顯示著這個村的溫馨與文明。得益于村內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的建設,不僅改善了北徐村的水生態,也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北徐村的美麗蝶變是壽光市各村以生態建設促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我市按照“一村一策、分類施治、打造示范、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根據村莊規模、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現有基礎設施條件等,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借助全域13處污水處理廠,對輻射半徑內的村莊優先采取納管和集中拉運,投資8000萬元,建設村莊污水收集管道,將農戶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后排入收集池,定期組織拉運車輛將收集池污水運送至附近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實現生活污水納管收集、集中拉運、資源化就地利用。
在鄉村生態振興頂層設計方面,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推動著工作深化,壽光的鄉村生態優勢日漸突出。而鄉村生態振興帶來的新型農副生產,正不斷滋養出鄉村的“新型農民”,在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和捕獲農村獲利機會中,這群帶著“鄉愁”歸來的年輕人有了更高的期待。
崔清濤是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在鄉村生態振興、地方產業發展等政策機遇下,選擇回鄉創業當“瓜老板”。他引進高端甜瓜品種,一個大棚投資70萬元,一茬瓜從種到收80天,一次性收入40萬元。
崔清濤的創業之路,得益于崔嶺西村蔬菜品牌的塑造。近年來,該村通過打造現代智慧農業示范園區,注冊推介“崔西一品草莓西紅柿”等蔬菜品牌,產品遠銷海外,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2萬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家創業。
創新“建管聯動”機制
保障“千萬工程”有序推進
在位于羊口鎮的譽鏵生物蔬菜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煤炭替代綜合利用項目現場,記者看到一批蔬菜廢棄秸稈正在一號壓榨車間內進行加工處理。該項目通過“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的方式,實現蔬菜廢棄物的處理轉化與資源化利用,將蔬菜廢棄物轉化成為生物質燃料替代煤炭。
譽鏵生物蔬菜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煤炭替代綜合利用項目,是壽光市堅持把鄉村生態振興作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的代表項目。該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投資3.6億元建設,實現蔬菜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提質化與標準化處理,項目年產出生物質燃料35萬噸,一年就可以替代標煤17.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
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是一篇大文章,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開新局、破難題,壽光市制發《壽光市“鎮街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成效評估工作方案》,建立縣鎮村三級包靠管護機制,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有序推進重點工作進展,并通過材料審查、現場抽查等方式評估試點成效,評估結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確保各項部署落實到位、取得實效。同時,充分發揮財政、國企“托底”作用,按照“財政撥付一點,國企自籌一點”的思路,建立項目建設“雙供給”機制。像壽光產投集團投資8200萬元,包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對農村生活污水實施分類治理。由水務集團包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資金,投資8億元完成800余個村供水管網改造,有效提高了飲水安全建設管理水平。
話農情,道致富。壽光在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縣域創新發展,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以鄉村生態振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由點及面、迭代升級,為鄉村生態振興提“顏”增“質”,實現了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精彩蝶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