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在上海的一間民房里,一個年輕女人正在滿臉笑意的讀著一封信,信中作為地下黨的丈夫告訴她自己平安,很快就能回家團聚。
然而,這竟成了丈夫的最后一封絕筆信,妻子陳三發在家苦等30多年,都沒有等到丈夫回來。一直到1969年,她在彌留之際,仍對失蹤的丈夫念念不忘,給兒孫再三交代遺言:“一定要去找他,找到他----”
14年抗戰,無數中華兒女為國捐軀,這其中有許多人,被“無名烈士”四個字全部概括。那么陳三發的丈夫是誰呢?
無名烈士墓
半個世紀尋親路
陳三發去世后,她的兒子連信保,孫子連光榮,一直沒有忘記老人家的遺愿。尤其是連光榮,他從小便時常聽奶奶講爺爺的故事,一直到咽氣,奶奶嘴里還在喊“德生,德生”,奶奶一輩子因為爺爺的失蹤,吃了很多苦,他不忍心讓她的心愿落空。
根據陳三發留下來的信息,她的丈夫名叫連德生,1925年加入我黨,之后又參軍打仗,在上海呆過很長一段時間,然后,就沒有其它線索了。
在上海呆過很長時間,但具體是什么職務做什么工作,卻一直沒有跟家里說。2002年,連光榮決定試一試,背著行囊去了上海。但在當時,上海的人口也有一千多萬,沒有其他線索,這樣的尋找無異于是大海撈針,連光榮從出生起就沒有見過爺爺,而且,爺爺說不定已經去世了。
他在上海也待了很長時間,每日下班之余,便是到處尋找打聽,但最后只能無功而返。
連光榮很不甘心,但是想找,他又無從下手,一直到2008年,突然有了一個線索。
我國進入了網絡時代,有一天,一個朋友對他說:“你這樣跑來跑去的找,又費精力尋找的范圍也小,你不如上網找,說不定他是老黨員立過功,政府有記載,說不定哪個老戰友寫了回憶錄----”
這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啊,連光榮聽了后,很快就買回來一臺電腦,每日在上面搜索關于抗戰時期的內容,沒想到真的有所發現。
那是2008年的7月,他在一個叫“鐵血社區”的論壇里,發現了一本叫《全能衛士》的書,書中第十四回出現了“連德生”這個名字,各項描述,與奶奶所講的爺爺極為相似。
很快,他又在《伍豪之劍》這本書中,看到了“連德生”這個名字。這本書,是王鐵群所著,主要介紹周總理在上海組織特科成員與敵人殊死斗爭的故事,其中陳賡所領導的“二科”,有一個成員就叫連德生。為了弄清楚這件事,連光榮想辦法聯系上了王鐵群,從他那里,他得知連德生也是浙江上虞人,曾擔任中央特科紅色保衛隊行動隊的副隊長。又名連德勝。
連光榮非常激動,他心里篤定,這個特科紅隊的副隊長,就是自己爺爺。
順著特科紅隊這個線索,連光榮繼續追蹤,舊報紙、文獻、歷史書籍、紀念館材料等等,都是他查驗的途徑。
2009年,連光榮在“抗日英烈紀念館”的“英名永存”一欄中,發現了連德勝這個名字。連德勝,這是他祖父的曾用名,上面記載,他1935年,被殺害于江西贛州的大余縣。
既然確定是犧牲在大余縣,他便馬不停蹄,立刻前往大余縣。在大余縣政府,他查看了“大余革命史”等史料,在上面找到了關于連德勝的信息。
《綏靖公報》,這是1935年創刊于江西,由駐贛綏靖區司令部印刷的報紙。在上面,連光榮還意外找到了連德勝的照片,這是他生前唯一的一張照片。
連德生
連光榮耗費大量時間多番查找,查遍了所有能利用的渠道,他靠一己之力,終于理清了爺爺波瀾壯闊的一生,史書上冰冷孤單的一個名字,被他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悲壯故事-----
紅色特工勇就義
1893年,連德生出生于浙江上虞崧廈鎮的一個漁民家庭,家里祖上三代都靠打漁為生。但他尚在牙牙學語之時,他的父親便撒手人寰,打魚的活計母親一個人干不了,況且還要帶著孩子,沒辦法,只能帶著他到上海謀生。
年紀稍長一些,連德生便開始做工補貼家用,他當過學徒店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英商的電車公司做起了售票員。這天,一個姑娘闖入了他的生活。
這個姑娘就是陳三發,她離開家鄉,一個人到上海來打工,但上海的高樓大廈,讓她沒出車站就轉向迷路了。當時連德生正好下班,看她拎著大包小包,明顯找不到路,便熱心幫助了她。
一個身形筆挺又和善帥氣的小伙子,讓初來乍到的陳三發很有好感,而且她又舉目無親,從此時常來找連德生。兩個年輕人很快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結婚以后,他們生了兩兒一女,連光榮的父親,便是老二。
生活美滿幸福,但陳三發很快,也發現了一些不同之處,自己的丈夫,明明只是一個售票員,卻早出晚歸極其忙碌,甚至會一下子消失很長一段時間。
兵荒馬亂的年月,陳三發心里很不踏實,在她的再三追問下,連德生便把自己“地下黨”的身份告訴了她,除此之外,再不肯說其它,陳三發也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夫妻倆從此都默契的不再提起。
1925年5月,因為日本和北洋軍閥鎮壓上海等地的工人罷工,五卅運動爆發,連德生是這次運動英商電車公司的領導人之一。因為這次運動聲勢浩大,連德生被英商電車公司開除了,不久后“四一二”爆發,蔣介石大搞白色恐怖,為了讓他避避風頭,組織派他去了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五卅運動
從蘇聯歸來,連德生便進入了中央特科,做了二科紅色保衛隊行動隊的副隊長,他的主要任務,是保衛上海交通線路和人員的安全,清除內奸營救被捕人員。能擔任這個職位,連德生必有一身過硬的本領,因為身手了得,他還擔任了楊登瀛的保鏢和聯絡員。楊登瀛是中統高官特派員,同時也是我黨的重要特工,他提供了大量的情報,連德生的傳遞亦是功不可沒。
楊登瀛
1931年4月,因為顧順章的叛變,導致了上千名同志被害,上海因此掀起腥風血雨,特科同志只能紛紛轉移,連德生也是在此期間離開了上海,轉道香港,進入了中央蘇區。陳三發收到的信,就是他從香港寄出的,進入蘇區以后,為了避免暴露地址,連德生便沒有再寄信回家。
在蘇區,他擔任過紅軍醫院的管理員、交通科科長等職務。
當時,日軍已大舉南下,一步步蠶食我國,華北危在旦夕。但蔣介石卻不顧國難當頭,調集百萬大軍對紅軍進行大規模圍剿,1934年10月,第5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長征
因為要留下一部分力量堅持斗爭,照顧傷員,牽制敵人力量,為大部隊長征做掩護,所以有近兩萬名紅軍,被留在了蘇區根據地,連德生也奉命留守。
當時的蘇區,有戰斗能力的戰士有一萬六,但傷員卻有三萬多,在數次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之后,蔣介石又將主要兵力放在了清繳蘇區上。
1935年3月4日,連德生與梁伯臺、劉伯堅等人,率領機關人員和一部分武裝力量,突破了蔣軍的重重包圍,之后一邊轉移一邊打游擊。3月6日,他們與5倍于己的粵軍余漢謀部遭遇,再次陷入重重包圍,連德生與幾名同志,因為受傷被俘。
拖著奔勞數日的傷病之軀,他們在獄中,又經歷了數日慘無人道的刑訊折磨,因為始終不愿透露任何消息,3月21日,連德生英勇就義。
連德生犧牲,陳三發從此再也等不來丈夫的消息,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做保姆擺地攤做苦力,愣是在戰亂之中,將三個孩子養大成人。英雄就義,卻始終活在她的心中,這一等就是近40年-----
2010年,國家民政部,向連德生的家屬,頒發了烈士證書。
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在近20年的持續戰爭中,正是無數先烈與家庭的犧牲與離散,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安穩生活,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