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陳永軍
作品名稱:自作詞《游武夷山有感》
作品書體:草書
作品尺寸:八尺(250cm x 150cm)
創(chuàng)作時間:2024年7月
作品釋文:波影撩人,曉葉題霜,一眸冬蘊無邊。層峰相對,仿說舊時年。昨日風吹煙散,只留取,幾頁殘箋。斂心緒,循聲遠望,九曲溪中迂迴聞號。奇峰隨路轉,巖茶招手,老樹聽泉,扁舟一葉畫中游。清香溢,碧水丹山。縱有愁絲幾縷,也應是,盡付涓涓,峰水抱流。登天游高處,望玉女鏡臺,紫陽書院,古佛青燈,斜陽正好,雲海起微瀾。念迢迢,歲月荒遐,問君今何愁?
作品鈐印:永軍私璽、道居、偶得
作者簡介: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陳永軍書法創(chuàng)作感悟:
2008年,由中國書協(xié)、河北省文聯(lián)、邯鄲市委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在河北邯鄲市博物館隆重舉行。此屆大展是中國書協(xié)組織的權威專項展覽,中國文聯(lián)、中國書協(xié)領導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近萬人參加,群賢畢至,盛況空前。全國第二屆草書展評選分為初評和復評,先從全國各地16000余件來稿中初評出2000件入圍作品,再從2000件入圍作品中復評出400件入展作品。入展作品皆代表著當代草書創(chuàng)作的較高水平,我的一件草書作品有幸忝列其中,本人也作為特邀作者代表參加了開幕式。
開幕式次日上午,我登上開往北京的動車,去參加空軍書法骨干創(chuàng)作培訓班。在車上,我與鄰座的乘客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原來這位李先生也是全國二屆草書展的入展作者,六個小時車程到達北京西站后,別時我倆交換了手機號碼,以作他日之約。
2024年7月11日,我正在山西晉中參加文旅部培訓班,接到李先生來電。他說想邀請十位全國書法名家的精品力作,在福建福州籌辦一場“以書為媒 以茶會友”的書法公益展覽,并將該活動收益作為福建寧德一位英雄母親的老房子改造基金。故特邀我創(chuàng)作一件書法作品參展,內容積極、健康、向上即可,文體不限,提倡自撰,書法作品尺寸為4-8尺,豎式為宜,于7月30日前創(chuàng)作完成并寄出。
我一直踐行書法公益事業(yè),自當應承,在放下電話翻看備忘錄確保時間完成創(chuàng)作后,便回復了他兩個字:“支持”!
書寫內容方面,我選擇了2017年元月與浙江鄉(xiāng)賢黃益明兄一同訪學武夷山時的自作詞《游武夷山有感》。整幅書作長250厘米、寬150厘米,由豎式三條屏組成,紙張為浙江富陽杏黃色元書紙,書體為草書。
這件作品文字較多,共計134字,所以在書寫時更應注重作品聚散度。聚散,側重體現在章法上,或表現在筆法、字法中,或蘊藏在字的中軸線和內部結構變化里,顯長短虛實、穿插避讓、緊松收放之意韻。如作品首行中“波影撩人”四字,“影”字左部聚右部散,“撩”字右部聚左部散,適時改變左右內部結構,形成聚散的自然變異,產生勢從內出、潛伏于里之韻;三行中“循聲遠望”四字,“循”字右聚左散,“聲”字上聚下散,“遠”字內聚外散,“望”字中間聚上下散;五行中“老樹聽泉”四字,“老”字聚“樹”字散,“聽”字聚“泉”字散;七行中“峰水抱流”四字,“抱流”兩字聚“峰水”兩字散,“峰”字聚“水”字散,“抱”字聚“流”字散;九行中“歲月荒遐,問君今何愁”九字,“歲月荒遐”四字散“問君今何愁”五字聚,先散后聚,聚散關系相互顧盼。結構聚時,有舒展豪放之意;結構散時,收茂密充實之趣,力求以散破聚、以聚救聚,聚散有變、錯落有致,開合有度、收放自如。唐·張懷瓘《書議》曰:“有類云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巖谷相傾于峻險,山水各務于高深,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即為此意也。
這件作品有較為明顯的中軸線擺動和相互交錯,行內形成“S”形微擺,但中軸線基本保持平衡,不走偏,稍顯活潑、風趣和生動,亦增加了草書作品草性的自我表現力和感染力。如作品二行中“峰相對,仿說舊時年”八字,成“S”形左右搖擺,有輕快靈動的旋律感;四行中“迂迴聞號。奇峰隨路轉”九字,加大線條細度弧度適當增加空間布局;六行中“也應是,盡付涓涓”七字,寫小加密與右行靠攏加強塊面感;八行中“紫陽書院,古佛青燈”八字,成中軸線微擺,呈現動感微妙的空間秩序。書寫中行與行之間交錯有致,疏密得當,得古法而不失古意,有呼應又有對比,搖擺而流落,跳動且通貫,寓含著豐富的節(jié)奏韻律,實為自然書寫時收獲的一點意外之喜也。
收筆縱觀書作,一種滿章法之感撲面而來。字滿而密,未見大片留白處,少見出穴之筆,看似筆畫邊緣四溢但意留紙內,行間距較近,字間緊湊,適時用長線細線弧線增加了草法內部活性和動性。這種恣肆率意,時連時斷,氣韻貫通的行筆手法,大大提高了視覺張力。紙墨相發(fā),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顯,從文心和草性而言,也是對自我情感的充分表達和如實展現。
當我把作品折好裝進信封時,不遠處茶臺上飄來一股甘甜味厚的茶香,看著這杯愛人給我泡好的武夷巖茶,湯色金黃略帶微紅,一如這件作品元書紙之顏色。予人不禁聯(lián)想到茶樹在巖縫之中而出、倚山巖而植,又在茶農白天采茶夜晚炒茶的辛勤勞作下,才有了這巖韻香氣悠長的好茶傳世,真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愛茶人的心中,不離不棄、莫失莫忘的才是真愛。于我而言,書法、公益、茶理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思忖至此,遂在信封背面用鋼筆楷書寫上了此作釋文,在釋文末尾又為書法公益同行者的李兄補上六字:夏安,永軍念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