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人們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一部巨幅草書,名為“敦煌三寶”,即《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和《妙法蓮華經》,現藏于法國巴黎,被評為“甲級重寶”。
這件珍貴文物的出土,填補了三大歷史空白:其一是填補了初唐無巨幅草書的空白,三卷總長度超過了30米,洋洋灑灑數千行,總計近40000個字,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可以囊括日常所有漢字,不夸張地說,夠學習一生了。
其二,據專家考證,它也是唐太宗御制的“草法大百科”,這三件作品是官方抄經生所寫,他們經過專業訓練,繼承魏晉以來諸名家筆法,又因為奉敕所寫,所以每一筆細膩嚴謹、一絲不茍,越放大越顯精湛。這也是唯一現存的太宗朝草書墨跡。
其三,此作將草隸、章草、行草技法熔于一爐,還參考虞世南、賀知章等人的筆意,筆法根正苗紅。我們常說“草書不規范,鬼神也難辨”,像“敦煌三寶”這樣筆筆有來源、字字見法度,同時整體水平又登峰造極的,幾乎絕無僅有。
啟功盛贊敦煌書法:“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側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并無遜色。”“敦煌三寶”出土后便享譽書法界,郭沫若曾苦尋50多年,直到在法國巴黎訪問時,才發現藏于此地。
“敦煌三寶”被學界稱為“活化石”,因為它保留了漢簡章草向今草過渡的痕跡,起筆多露鋒直入,尖鋒觸紙即轉中鋒,似信手拈來的率性,行筆時提按有致,收筆按壓而收,形成簡省而不失法度的規則。
結字因字賦形,既有以縱取勢的,又有舒展開張者,整體較為中正,略帶欹側,沒有絲毫的板滯。墨法見書寫現場感,變化真實,濃淡對比明顯,還有的字因快速書寫出現飛白,這比文人刻意營造的墨韻更顯真實。
“敦煌三寶”記錄了最真實的筆法流變、最自然的書寫狀態,又有經卷氣,無塵俗氣,有網友直言“沒見過比這更美的字”。將它臨摹通透,我們的草書水平會有質的飛躍。
而今,我們將“敦煌三寶”全卷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超高清1:1等大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便于大家臨摹學習。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