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董新利是新華青年夜校篆刻老師,他不僅擅長篆刻,還擅長核雕技藝。“不管是篆刻還是核雕都需要手工進行雕刻,所以需要我們有書法、繪畫的基礎。”閑聊中,董新利跟記者打開了話匣子,介紹了他的創作歷程。
半路出家,從寫字篆刻到核雕
“從小我就喜歡書法、繪畫,3年級開始自學毛筆字。每逢春節,我會手繪臨摹年畫,家里人看我有這方面的愛好和天賦,都很支持我學習。”董新利說,他從小喜歡在安靜的環境里做安靜的事情,所以書法、繪畫直至現在依然伴隨著他。
2000年時,董新利開始收藏壽山石,也就是在那時,他接觸了圓雕,并逐漸進行一些篆刻創作。期間,他也數次外出學習。2010年,在壽光串珠流行時,他也從網上學習了各種雕刻技法。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一串核雕物件,雕的是十八羅漢,現在看來不算精美,但他當時就著了迷,反復看了很多遍。“一枚小小的果核竟可呈現大千世界”,意識到這一點后,董新利就有了學核雕的想法。
為了學習專業的核雕技藝,2011年,董新利專門到蘇州舟山核雕村拜師學藝,并輾轉找到了吳建東、鐘惠明(“核雕”鼻祖須吟笙承認的徒弟之一)學習。很快,他在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方面的技藝有了自己的優勢。
“純手工的核雕創作,運用鏤空、圓雕、線刻、浮雕等表現手法,根據核上的自然紋理進行創造,精湛的刀工技藝、創新的思維邏輯缺一不可,只有用心雕刻,才能將人生百態納于方寸之間。”董新利介紹,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是將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復雜的題材作品,手法細致入微。如今,核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兼有一定的文玩價值,因此,很多愛好者對核雕作品愛不釋手。
“這個核雕作品叫《戲珠龍》,飛龍在天空翻騰,祥云相伴,波濤激蕩,戲耍龍珠,寓意大業有成,生意興隆。它采用了鏤空浮雕、淺浮雕、圓雕等手法,作品精巧別致。”董新利的工作室里有很多這樣的核雕作品,他又拿出幾個人物頭像核雕跟記者介紹說,這些人物的“面部肌肉”都是一刀刀刻出來的,走勢活靈活現,所以人臉特征豐富,神情逼真多樣,“在雕刻過程中,每一處細節都需要去學習、去琢磨、去雕琢。”
傳承創新,為了守藝更是守心
不管是篆刻還是核雕,都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而且要不斷精進技藝。董新利在外學藝兩年后回到壽光,又師從山東工藝美術大師張國華研習濰坊核雕技藝至今。為了有更好的創作空間,他還專門收拾出家里的車庫當作工作室。
“核雕創作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每雕刻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創新。而在創作過程中,眼力和刀法都很重要,我首先要反復研究核桃天然的紋理,再構思要雕刻的圖案。然后,用刻刀將自然紋理隱藏到圖案中。有時,本來雕刻前就構思好了圖案,可是下刀后突然又有了新想法,這時就得停下來仔細琢磨,找到最佳方案,所以雕刻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現在的董新利,已是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濰坊核雕協會會員。他說,每天都會在工作室里工作很久,起碼練字兩小時,因為“印從書出,篆刻七分靠寫三分靠刻”。也正是這樣的堅持,從他手中出來的作品都精致耐看。
近年來,董新利創作的核雕作品屢屢獲獎。2014年,在濰坊市首屆核雕技藝大賽中,作品《齊白石》榮獲優秀獎,被選入濰坊市核雕藝術檔案作永久性收藏;2016年,作品《幸福》獲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設計創新獎”;2016年,作品《供春壺》在首屆中國(濰坊)國際風箏文化創意設計作品暨風箏扎制作品大賽榮獲創意設計金獎……
“在我看來,篆刻、核雕的過程是一個自我修心的過程,可以鍛煉人的心境,所謂的守藝,更多的是守心。核雕在方寸之間展示大千世界,對手藝人的總體素質要求相對較高,隨著我年齡增長和視力下降,總有一天不能勝任。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站出來,將這些手藝傳承下去。”作為新華青年夜校篆刻老師,董新利希望從篆刻一個印章開始,向愛好雕刻的年輕人傳承手藝,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學習,讓更多的人愛上核雕,把這門傳統的手工藝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